臺灣媒體出了什麼問題?──看穿波斯灣戰爭的報導 | ||
卡維波 | ||
臺灣電視聞媒體於外界資訊的報導一向有三大問題。 翻譯和意識形態檢查的問題混淆不清 第一是翻譯的問題,像有一次把「為了美國對中南美的干預」譯成「協調美國和中南美的外交關係」。事實上,如果想從臺灣的電視上獲取準確的翻譯資訊,在目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是意識形態檢查的問題,亦即,由於我們的反共教育、親美政策、國家形象或「利益」而有意或無意的對新聞內容加以扭曲或檢查,或者由於我們對他人之意識形態的無知,而自以為是的用我們的意識形態來看新聞。 例如,不久前外傳臺灣售化武原料給伊拉克,華視午間新聞(1990年9月5日)訪問美國國務院官員,該官員明明說:We are deeply concerned. We will keep monitoring the situation. (意思是:我們非常關切此事,我們會繼續觀察情況)。換句話說,這個官員並沒有證實或否認臺灣是否售化武原料給伊拉克,而且還說要「留校檢視以觀後效」。但字幕上卻打出「臺灣被誣蔑」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話,顯然已非翻譯問題,而是意識形態的檢查了。 當然,以上這兩個問題不見得是電視新聞所特有的問題,幾乎是臺灣引進外來資訊所共有的問題,而且有時翻譯和意識形態檢查的問題混在一起。例如,1990年1月16日,中視晚間11點艾美獎最佳影集《恩怨情天》中,談到「毛(澤東)的小紅書(即毛語錄)」卻被譯成「莫伍的一本小紅書」。或者Billy Joel的一部音樂MTV中,英文字幕刻意省去「胡志明」(前北越主席)。或者像電影《美國的兒子》(Native Son)中明明說的是「革命以後,一切就會不同了」,卻被改良成「有了工會以後,一切就會不同了」。這些例子委實不勝枚舉,而且也顯示問題不只單純是英文翻譯能力問題,而涉及整個迴避政治敏感人物或話題的問題。 如何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但是除了前面兩個問題外,臺灣的國際新聞報導還有更嚴重的問題,即是新聞觀點問題,而這可以分兩方面來談。 一方面,今天全世界的大新聞通訊,不論是跨國或西方國家所有,其新聞選擇與報導觀點都充滿了西方的偏見。易言之,不論合眾國際社、路透社、法新社都代表了西方的意識形態觀點。也因為這個原因,近年來學術界的有智之士呼籲建立「新的世界資訊秩序」! 另方面,臺灣在接收外界資訊時,如果能有一些自己的立場,那麼還至少可以對(原已被偏見污染的)外界資訊進行某種「加工」,俾使之能以「臺灣觀點」的面貌出現,可惜整個臺灣在一片親美、親西方的氛圍下,也只能作美國的傳聲筒了。 這次波斯灣戰爭爆發後,中視晨間新聞(1月19日)某記者在詢問某軍事家時說,當年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法兩國就曾掌握制空權,然而在地面作戰時,卻發生傷亡慘重的「悲劇」,(按,埃及最終在軍事上失敗但政治上勝利),這位記者因此問現在要如何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這位記者真不知自己身處何地,臺灣還是美國?竟然用「悲劇」來形容這個狀況。如果說當年列強侵華時,清軍強行收回長江航行權,一場戰爭打得列強傷亡慘重,試問這是悲劇還是喜劇呢? 埃及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的反帝國主義及反殖民主義壯舉,樹立了第三世界的榜樣,成為第三世界的英雄(臺灣則因埃及納塞「親匪」而多醜化之),臺灣作為第三世界的一員,怎可老舔美國的屁眼,而不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場? 過去人們常批評臺灣的電視不客觀公正,但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美國的新聞媒體是如何的「客觀公正」,美國的電視其實不比臺灣好到那裡去,美國的電視也常做為官方的傳聲筒、心戰工具、宣傳工具或者愛國教育,提振士氣。(共黨國家常說新聞就是宣傳,這還算誠實)。就以報導美伊雙方傷亡數字,飛機擊落架數來說,由於美國人民智己開,所以不能只報告美國官方說法,也報告了伊國官方數字,表示客觀。但是考察其報導方式、比例、順序、按語、語氣、畫面補助,就自然地給觀眾一個印象,即,伊國數字不可靠,美方數字才對。而很不幸的,我們臺灣的報導方式也差不多。 但是這場戰爭還會繼續打下去,也許臺灣媒體可以趁這次機會好好反省一下,我們這些媒體的批評者一定會繼續密切注視臺灣媒體的表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