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遠方有戰爭 四十九人心痛成詩
 
【記者陳宛茜/臺北報導】 

美伊戰爭的砲火剛在巴格達熄滅,戰爭的迴音卻響徹了世界的其他角落。集結臺灣四十九位詩人作品的臺灣戰爭詩選「如果遠方有戰爭」,昨天由小知堂出版;聯合文學也同時推出繪本作家可樂王的圖文書「戰爭」。詩與畫,共同為戰爭譜下美麗而憂傷的音符。

「如果遠方有戰爭,我應該掩耳/或是該坐起來,慚愧地傾聽?」詩人余光中寫於民國五十六年的「如果遠方有戰爭」,提出這樣的疑問。許多人選擇了傾聽、也勇敢發聲。美伊戰爭爆發,美國詩人反戰網(www. poetsagainstthewar.org),一個多月來湧進一萬三千首反戰詩,反戰詩選也於五月上架。

在臺灣,除了蔣勳、詹澈等詩人在「四一二反戰大遊行」發表反戰詩作,一群網路寫手也成立「反戰詩論壇」,貼了幾十首反戰詩作。如戲劇學者汪其楣所言,「發生在遠方的戰爭,已形成心中巨大的黑洞」,以詩療傷,是這個世代共同的療傷方式。

「如果遠方有戰爭」除了收錄近期的反戰詩作,也回顧余光中、商禽、洛夫等人早期的戰爭詩。洛夫的「武士刀小誌」,譏諷日本刻意竄改侵華戰爭的史實。白靈的「金門高粱」:「只有砲火蒸餾過的酒/會特別清醒/每一滴都會讓你的舌尖/舔到刺刀」,則把八二三砲戰重新灌進讀者的記憶裡。

即使在沒有戰爭的海島,詩人也不忘關懷遠方的烽火。羅門的「麥利堅堡」,描繪二次大戰中葬於馬尼拉的七萬美軍亡魂:「一幅悲天泣地的大浮彫,掛入死亡最黑的背景」。而李魁賢的「黑雨」與李敏勇的「眺望南斯拉夫」,則分別為波斯灣戰爭、南斯拉夫內戰寫下輓歌。李敏勇認為,詩是「比歷史更真實的聲音」,做為「遠方」的「第三者」,如何批判、抵抗「被扭曲的歷史」,也是詩人的良心與責任。

可樂王的圖文書「戰爭」,則以一個十四歲小孩的夢境,暗喻戰爭的荒謬與人們的「善忘」。不同於前述詩作的沉痛與批判,可樂王的「戰爭」摻雜大量青春懷舊色彩,隨書推出的玩偶「戰爭小強」,拿手槍、身穿水手服的可愛造形,也是新世代對戰爭的另類諷刺吧。 
【2003/05/16 聯合報】


在「如果遠方有戰爭」新書發表會上,詩人李敏勇侃侃而談臺灣戰爭詩的發展。
記者林吉福/攝影 

臺灣反戰國際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