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公民嘉年華 融合多元族群 
 
中國時報   藝文出版   931007 

 丁榮生/臺北報導 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昨日宣佈,本月中旬起將舉行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與文化公民嘉年華系列活動。陳其南指出,過去臺灣對多元族群社會共同體,採取的是少數族群需融入多數族群的經驗,這種觀念在後現代政治完全不合適,文建會推動文化公民權的意義,就是要國人體認「承認差異、包融他者」,學習透過文化藝術的欣賞,體認尊重與融合的重要性。

 文建會等部會推動的文化公民嘉年華活動,包括10月16日在總統府南廣場晚上舉行臺灣文化日之夜、10月16至17日在總統府南北廣場與凱達格蘭大道舉行「文化起厝─臺灣我的家」裝置藝術展、17日下午在總統府南廣場的「音樂劇會」生活劇場大匯演、16至17兩日在總統府北廣場的「族群美食展」及16至18日連續三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用愛縫合一切傷口─ 多元族群影像展」。

 「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16日到18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將討論臺灣社會各族群多元價值觀建構、邁向包容的社會─從情理法看兩岸婚姻、國家語言發展政策、當代認同政治的課題、深化土地認同塑造臺灣新公民與文化公民權意涵等子題。

 昨日陳其南與各領域文化公民代表同時共同伸張公民權的重要性。詩人楊牧指出,文化是生活的一部份,文化公民權是讓大家有更多機會體會文化與生活融於一體的機會。融外省與客家血緣的郎祖筠表示,我們有權力要求符合美感設計的生活環境,並期許藝術文化工作者,不會三餐不繼。秘克琳神父因帶著蘭陽舞蹈團到處表演,他說:「我為什麼選擇臺灣?因為臺灣是一個特別的國家。」並指出我們的希望都在小孩身上,所以政府一定要安排一個好環境給老百姓。

多元族群嘉年華16日起跑 深植文化公民權 

中央社
2004-10-06 18:29 

(中央社記者陳蓉臺北六日電)為了深植及落實「文化公民權」,文建會主委陳其南今天宣佈將於十六至十八日舉辦「多元族群嘉年華」活動,活動中主要分兩部份,包括有「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及「文化公民嘉年華」;陳水扁總統預期也將出席前項會議開幕典禮致詞,並和文化界、族群界代表座談。

「文化公民權」就是追求包容差異的共同體;陳其南指出,這項觀念和落實很重要,尤其是臺灣是多元族群的社會,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這裡生活,追尋平等的社會和生活權利,是應該努力的重點。

今天包括詩人楊牧、演員郎祖筠、今年才獲得臺灣國籍的神父秘克琳及十位外籍新娘都到場,強調「文化公民權」的重要;陳其南指出,這次將透過「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文化公民嘉年華」的活動,傳達大家希望共同追尋可包容共同差異共同體的社會。

十六日揭幕的「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將於國家圖書館登場,將以六大文化公民論壇議題如族群平等與保障、族群包容、族群語言之儲存與發展等進行討論;包括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教育部長杜正勝、原民會副主委浦忠成、客委會副主委莊錦華等,及專家學者約二百人與會。至於嘉年華活動部份,包括有十六日晚上七時起在總統府南廣場舉辦的「臺灣文化日之夜」、總統府南北廣場的裝置藝術展、十七日晚在總統府南廣場舉辦的「音緣劇會」生活大匯演、美食展及十六日起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用愛縫合一切傷口─多元族群影像展」等。 

clip1.jpg (502442 個位元組)  食現族群融合 全民逗陣一起來

回上一頁

國際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