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進行情形
 
陳水扁:多元文化和族群是臺灣社會重要資產

(中央社記者陳蓉臺北16日電)陳水扁總統今天表示,多元族群和文化,不但是社會重要的資產,更是社會前進的動力。誠心希望大家忘記過去的傷痛和裂痕,理解、包容,接納尊重每個族群同胞。

陳總統上午在國家圖書館「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致詞。

陳總統指出,臺灣在過去四百多年的發展歷程,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治和國民政府時期的幾波外來移民,有河洛人、客家人和外省族群外,近年來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衝擊下,外籍新郎和新娘、勞工及外籍歸化愈來愈多,族群也更多元,這些不但是社會的資產,更是社會前進的動力。

他希望大家能學習如何尊重族群的差異和獨特性,並學會彼此欣賞和共榮,承認彼此認同和存在,一同營造一個族群共同體的社會和國家,一個大家可以彼此溝通、瞭解,並且能夠形成共識的公共領域。

他說,身為臺灣人民直接選出的總統,願以最誠懇、最謙卑的心情,嚴肅的對待過去歷史的錯誤和傷痛,並積極化解族群間的不信任及國家認同上的歧異。

總統誠心希望大家,能夠除去心中的陰影、隔閡、忘記過去的傷痛和裂痕,以理解、包容的心情,接納並尊重每個族群同胞,為促進臺灣社會的團結、進步與繁榮共同努力奮鬥。

10/16/2004


分區研討新公民意識建議政治人物勿撕裂族群 

2004-10-15 21:21/中央社記者翁翠萍臺北十五日電 

「新公民意識」是即將舉行的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中一個重要的討論議題,先前舉行的分區研討作成結論建議,各政黨參選人不要有撕裂族群的煽動性語言、文字,政治人物應拋開族群意識,用實際行動帶領臺灣人建構「彩虹式的新國民意識」。

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分區座談研討「深化土地認同,塑造臺灣新公民」、「多元文化與新公民運動之推動」、「強化國際參與,走向全球的臺灣新公民」等三項子題。

在「深化土地認同,塑造臺灣新公民」方面,研討結論建議重點有加強國家認同教育與臺灣危機意識教育,凝聚臺灣命運共同體共識;通過學習「閱讀社區故事」來認識這塊土地的豐富和多元,並把社區故事融入各項課程;加強「赤腳踏土地」的本土認同;深化土地認同,最主要是讓人民參與政府的公共事務。

此外還要立即恢復臺灣各族群包括原住民、客家、河洛的山川土地之名;族群關係不斷回顧檢討,形成平等和諧的新公民意識;新公民意識也應由教育入手,這是跨文化的族群認同的重要策略,所有新生代要一起學習多語言文化。

在「多元文化與新公民運動的推動」方面,分區研討建言重點是教育部有必要推動各項人權教育的基礎建設;深入普查各族群母語文化的現狀,瞭解各族群文化面臨何種程度的危機並適切因應;發揚海洋臺灣的多樣性與文化;回復臺灣多語言多文化的面貌;增設河洛學院;教育課程應考量原住民文化、東南亞文化等特質。

在「強化國際參與,走向全球的臺灣新公民」方面,分區研討建言重點是培養優秀的外國留臺學生,不是來者不拒;鼓勵年輕人到較落後國家服務當地人,增進國人對其他社會與文化的瞭解;充分發揮歸國學人的專長與對國外的各種人際關係。

分區研討其他結論還建議以「族群多元、國家一體」為主軸,強化「新公民意識」;避免再衍生新的社會運動,應努力維護多元族群的「多元文化」;接納包容「落地歸根」的外籍配偶新族群;教育部或國科會在學術上,應以研究臺灣為核心,並具體訂定比例原則;鄉土教育與英語教育結語;重振倫理教育、書香社會。 


法國學者高格孚:臺灣應發展新政治忠誠文化

(中央社記者黎建忠臺北16日電)法國籍的中國問題專家高格孚今天表示,臺灣文化辯論除了一般民主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外,還要面對中國和臺灣意識間的衝突。為了營造和諧的社會,臺灣必須包容多元文化的特殊性,並在一個國民性的國家認同模式中發展出新政治忠誠文化。
「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今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身為法國巴黎現代與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中國邊境研究小組成員的高格孚以「臺灣近代文化發展中的記憶及認同─脫離歷史包袱、創造國民認同」為題,發表演講。

高格孚表示,很多人認為臺灣的政治和社會很亂,動不動就批評。不過,臺灣有很多方面可以給大家很大的期望,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擔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人的高格孚說,九0年代中,一些很有價值的新觀念出現在臺灣文化論壇。當時執政黨推動改革人士、臺灣知識份子以及文化圈人物,都公開或默默推動文化改革。

這個現像在兩千年總統大選後繼續深化,不過政治氣氛卻改變很多。臺灣文化辯論受到政治問題的影響,除了會面對一般民主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外,臺灣還要面對如中國和臺灣意識間的衝突。

高格孚表示,臺灣擁有多元文化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過去過度壓抑臺灣文化和意識,讓這些人有了相當高的危機意識,如今反過來打壓外省及國外意識。他認為,臺灣人應該要有自信心,深信「中華文化甚至大陸文化在臺灣並不會造成危險」。

10/16/2004 


浦忠成籲喚起臺灣人尊重不同族群的觀念 

2004-10-16 16:14/中央社記者黎建忠臺北十六日電 

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今天下午進行第一場論壇,會中討論「族群平等與保障」部分,共分為四個子題探討,原住民委員會副主委浦忠成表示,希望藉此討論喚起臺灣人相互尊重不同族群的觀念。

「族群平等與保障」論壇共分為四項子題,包括一、臺灣社會各族群多元價值的建構,二、臺灣社會各族群法治與照顧平等,三、臺灣社會各族群社會與保障的實踐,四、臺灣社會各族群平等關係的建構。

浦忠成在今年八月的「族群關係與平等」專案報告中提到,大家都接受臺灣是多元的社會,由於過去同化教育的影響,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以及族群平等的追求,仍有待國民發揮同理心,尤其民住民和漢人之間的差異,並非刻意抹滅就可化解衝突。

他接著指出,近年來臺灣原住民意圖掙脫命運枷鎖,要和國際原住民接軌,積極推動原住民權力的保障,追求原住民自治,但並非要走向獨立,而是要實踐自立、善盡自己應有的責任。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林志興在第一子題的討論中表示,雖然臺灣是多元社會,但民眾對於多元文化的接受度還有待提升。

針對第二子題的討論,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土管處科長浦忠勝表示,多元文化主義有三層意義,一、是社會願意接受多元族群的事實,二、是大家認為不同文化有相同重要性,三、國家願意採用包容的政策。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高德義在第三子題的討論中提到,希望政府能朝著增定憲法中的原住民憲章、增訂族群平等法、加速原住民自治體制的成立、改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向進行。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施正鋒在第四子題發表的論文中提到,希望陳水扁總統能加速落實先前的「臺灣原住民與臺灣政府新夥伴關係」承諾,讓臺灣建構和諧的多民族社會。

最後,國策顧問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表示,臺灣少數民族被忽略是不爭的事實,顯示政府、民眾重視原住民族群觀念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希望這次的會議是開端不是結束,讓原住民能獲得平等的生活空間。 


多種文化碰撞會激起浪花 沒有衝突

(中央社記者陳蓉臺北十七日電)多種文化碰撞,會激起浪花,並沒有衝突;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副主委吳錦發、及多位專家學者今天認為,多元價值觀的認知和實踐,需要透過對差異的瞭解,產生同理心;臺灣有多元文化、社會和價值,這是禮物、資產,也是寶藏。

「族群和文化發展會議」今天在國家圖書館進入第二天的議程,下午在論壇第六場以「多元價值觀的認知和實踐」為主題,由陳其南及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主持,包括副主委吳錦發、中研院近代史副研究員陳儀深、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暨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廣均、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副教授楊其文等人參與。

吳錦發以一位法國學者曾說的話,「一生經驗中最喜歡的就是兩種文化碰面時,產生的浪花」。他指出,臺灣很多觀念和這種觀念是背道而馳,我們害怕文化碰撞,覺得文化和文化見面會有衝突,其實重要是兩種文化相遇時該如何處理。

他研究原住民的文化傳統有三十多年,今天也談了很多原住民和漢文化間接觸時,他經歷一些好笑,但真實的故事,這些經驗讓他體會到不同文化,提供不同角度的思維。

張富美也以僑委會輸出及輸入各種不同文化表演為例,認為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有助於不同人更多瞭解。

李廣均提出另個觀察角度,他指出,文化發展面臨陰影,就是資本主義商品化和物質化的入侵,如何保有傳統文化是重要課題。

楊其文指出,不同族群生活在臺灣島上,構成多元文化和社會,這些都是臺灣的資產,透過多元溝通,如這類會議,相信能形成共識,對立也會減弱。


族群文化會議鬧場 游揆冷笑話化解 

2004-10-18 16:12
行政院長游錫堃18日早上參加族群文化發展會議時表示,族群多元和國家一體要靠三心,就是耐心、用心和信心。游揆也說,只要是在臺灣土地上使用的語言都是國語。由於會場發言太踴躍,有人憤而拍桌抗議,場面一度失控。

行政院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發言太踴躍,可是時間有限,有人氣到拍桌子。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講師葉秀英是受邀的原住民代表,她以政治受難者家屬的身份要當面向游揆陳情卻被擋下。游院長看到現場有點亂,用冷笑話冷卻一下氣氛。

游錫堃表示,各族群暢所欲言,多元族群和國家一體,臺灣才能永續發展。游揆也表示,希望透過國家語言法確定國語的法定地位,無論是北京話、臺語、客家話或是原住民語,只要是在臺灣土地上使用的語言都是國語。(民視新聞童仲彥、簡士峰臺北報導) 


落實族群多元國家一體 游揆指需有三心 

中央社
2004-10-18 12:48 

(中央社記者陳蓉臺北十八日電)陳水扁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到「族群多元、國家一體」的宣示,行政院長游錫堃今天對此表示,這是我們的政策,要達到這個理念必需要有「三心」,就是耐心、用心和細心。

游錫堃今天親自前往國家圖書館主持「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最後階段的「成果報告與座談」,聽取與會人員意見及各部會官員成果報告,行政院副院長葉菊蘭、教育部次長范巽綠、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客委會副主委莊錦華、原委會副主委浦忠成、退輔會副主委龔以敏等也到場聽取報告並現場回應。

今天會場中,各族群代表踴躍發言,並發生發言時間不夠造成爭執的插曲;游揆除一一表達歉意,並承諾相關部會須於一個月內答覆與會者的書面問題,以示尊重。

游錫堃針對語言部份強調,「國語」應是國家的語言,根據國外經驗,近三分之二的國家語言是訂定在憲法中,不只是法令層次而已;但因臺灣以往並未將國家語言給予法定地位,因此行政院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在憲法未規定前,先給予法律規定。他強調,所有在臺灣土地上使用的語言都是「國語」,至於官方語言,則需要社會有共識才能擬定,再送立法院通過。

回上一頁

國際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