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蠡測海:馬華近代史意識初探 
http://www.nanyang.com/index.php?ch=28&pg=97&ac=415149

2004/10/10 13:21:56

●陳泓縑

 近讀前六四運動分子王超華編輯的《歧路中國》(聯經出版,20046月)。《歧路中國》輯錄了當代中國具代表性的知識份子的作品,政治光譜從汪暉的左到朱學勤的右,統統列齊,乃一本瞭解當代中國思想界的基本讀本。其中頗堪玩味的,尤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錢永祥的序文。

錢首先將當代中國思想演變稱爲告別「革命史論述」後的思想尋路。之所以是「歧路」,正是因爲要在無路(錢所謂的窮途)中找路。錢認爲這不僅僅是個別知識份子的個人立場的抉擇,而是一個歷史時代的自我意識如何成形。在最後一段中,錢指出「讓過去因爲種種因素而分裂成幾股——革命的、現代化、傳統的、殖民的、移民的——的華人近代史意識,在今天相互激蕩映照,借對方的眼光認識自己的背影,我們自己的處境和前路都會變得更爲自主、豐富。」依循以上的理路,尋找、摸索和試圖定義大馬華人(馬華)近代史意識,應該是吾人閱讀《歧路中國》時所應具有的問題意識。

 移民意識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落地生根,源自19世紀的漢民族移民潮,稱馬華近代史意識爲移民的,斷不爲過。然而,與移民至第一世界的華人不同,選擇棲居第三世界的華人更經歷了一段從殖民到獨立的歷程,在這裏,馬華近代史意識則又是殖民的。換言之,馬華近代史意識就是,受限於帝國殖民遺留的話語權力結構下的文化認同與政治選擇。具體而言,馬華近代史意識表現爲:

.英殖民的背景複加上冷戰的歷史因由,偏左的馬華思潮難免遭到橫刀扼殺的厄運。馬華與中國的「革命史論述」早在獨立前後不久就分道揚鑣,從此與中國的文化思想母體斷絕往來,也從此不再有左翼思潮的可能。所以,與中國相比,我們不會有追求另一個現代化(社會主義)的新左派,也沒有經濟轉軌所帶來的問題。

.英殖民留下的種族結構與經濟鴻溝,是形塑馬華近代史意識的現實因素,複加上從英殖民時代就開始的「分而治之」統治話語系統,終決定性地將馬華鎖定在少數民族心態的框框中。

種族主義政治的發酵,讓馬華永遠有一種「在野」的感覺。少數民族心態發展的極致,則是虛無式的「沒有主義的保守」。

.既然永遠都不能當權,對當權者採取何種策略,施壓或協商,從此成了馬華辯論的主要題目。不過,無論鼓吹施壓或協商,其前提不多不少正是從強調馬華移民身份爲開始。

 施壓路線 

故此,臺灣與中國能有各樣不同主義的胎動,都分別有各類雜誌延續種種關於現代化的討論,實乃首先站在公民身份發言,才具普世性的視野。而馬華輿論界(不能與思想界相提並論)的種種言論(我們只有《當代馬華文存》,而沒有建構宏大論述的能力)表徵更帶有浮躁風格,是與現實短兵相接後的求存策略。於是,馬華輿論界沒有從左到右的思想流派,不能形成主義與主義之間的交鋒,實乃有迹可尋。

可堪安慰的是,晚近廿餘年來,民主理念在馬華輿論的越發盛行,其實是施壓路線的昇華。施壓不再是爲了馬華前路,而是爲了民主前路;施壓目標不再是馬來人政權,而是威權政權。其政治上的代表,以蔡添強這理想主義者爲首。若說馬華近代史意識能對其他華人近代史意識能有什麽激蕩,恐怕是從身處多元文化的後殖民狀態中發展民主論述的艱巨吧!

回上一頁

國際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