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要講的是全球化時代的媒體與意識形態的關係。我分成兩個部
分,第一個部分是什麽叫做全球化時代的媒體與意識形態,應當怎麽樣討
論這個問題,有必要從技術層面和學理層面去討論這個問題,我是去年夏
天在法國參加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的研討會,討論全球化的問題,全世界
去了不少人,包括英國的吉登斯,研究經濟學的人不多,但是研究社會學
和文化的人不少,聽了不少話也看了不少書。第二個問題講一下中國加入
全球化的過程,在中國全球化的過程中媒體扮演一個什麽樣的角色,意識
形態和全球化以及媒體有什麽關係。主要講這兩部分。
第一部分,現在中國討論全球化很熱鬧,開了很多會,但是我覺得中
國的全球化和中國討論現代化,改革開放很相像,只注意現代化的一個方
面,對現代化的其他三個方面不重視。全球化和現代化有連續性,應該從
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個層面來分析,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只是一個經
濟層面上的。包括政治的和文化上的都沒有受到重視。我想強調的第一點
就是全球化是在資訊和符號的意義上取得主導作用,資訊的革命,是一個
經濟層面的還是文化和社會都有影響呢?實際上我們單從媒體的角度來分
析,它使文化的層面的,但是單從文化的層面來分析,是一個比較狹隘的
看法。應該比較全面的重視全球化在資訊和媒體方面的特徵,不能沿襲過
去現代化的分析方式,把它分成四個方面。西方學者現在有很多討論,強
調學科的整合,在中國方面過多的強調經濟的方面,忽略了其他角度,這
是我想講的一點。第二點是大家都講過了,全球化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一
點就是形成了全球性的傳播體系,很多學者專家都認識到,不需要過多的
討論。但是對它的特徵和運作有待研究,以跨國的媒體集團和資本爲主導
的,以電子傳媒和現代互聯網爲特徵,全球性的系統。其中語言和形式都
來自美國,形成了英文霸權的傳播體系。那麽在這麽重要的傳媒體系中,
有沒有它的意識形態?怎麽分析?美國一個社會學家叫羅蘭·羅伯斯,有
一個很有趣的觀念叫做glocalization,就是globalization加上
localization,我把它翻譯成全球地方化,這個詞很有意思,全球化的根
本悖論就在這裏。這是全球化、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特徵體現。一元化是
globalization,多元化是localization。一元化從理論上可以概括爲兩
點,一個是歷史的終結,福山說的,歷史的終結非常簡單,共産主義被資
本主義徹底打敗,這就是歷史的終結,一元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雖然意識
形態終結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文明的衝突,這是亨廷頓的觀點。這是美
國學者從理論上概括的。從全球的傳播體系,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爲代表
的英美主流媒體,建立了傳播的價值體系,就是人權高於主權,我們已經
知道了科索沃的例子,聯合國的安南都大力鼓吹這個理論,還大力強調自
由與民主的價值,說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人都在追求自由和民主,
打破了過去的國家、民族的概念。因爲現在全球化的人口、資本的流動使
得過去的傳統地方差異變得不合時宜。現在提倡的是全球一體化的意識形
態。在日常生活層面上也有這個意思,廣義上來講,全球傳播體系包括大
衆傳媒,影視藝術,mtv,他們推行的是把美國中產階級和美國牛仔文化
推向了全世界。美國的可樂、美國的牛仔褲,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在全世界
佔主導地位。這是全球化的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的
學者和歐洲的學者對全球化的分析有很多爭議,包括對全球化是不是美國
化是一個爭論的焦點。
這只是全球化的global的方面。在local的方面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重
視的。正如亨廷頓說得,過去傳統民族國家之間的國家利益、民族利益,
區域性的利益已經分離化和非中心化了,化解成爲了宗教的、種族的、族
群的或者區域的,甚至是性別的差異和衝突。現在興起的不是傳統意義上
的大國的一元政治,而是小的群體,小地區,地方主義和原教旨主義的沖
突。新潮流在世界上非常盛行,這和我們中國的事態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臺獨,他是緊跟著世界新潮流的。我98年1月到6月在臺北政治大學的
廣播電視系做"富布賴特訪問教授",給學生講大衆傳播的批判理論,同時
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我瞭解臺灣媒體的心態。正好在那段時間,臺灣
教育部通過了臺灣國中教科書,取代臺灣的中國歷史。這個教科書主要的
觀點是臺灣有四大族群,最重要的族群是閩南、客家、原著民這三大,另
外所有的廣東的上海的,他們叫做"中國人",統統算是另外一個族群。三
大族群一直受著外來族群的欺壓。臺灣人民要出頭。這個東西通過臺灣的
媒體深入人心,非常符合世界的一種潮流,就是localization這個方面。
我現在理解glocalization,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現在大家都在講一體化,
與國際接軌,和誰接軌。它的政治理念,文化理念,包括日常生活的理念
究竟是不是一個全球化的東西,還是一個區域性的東西。美國很多學者認
爲確實來自美國這個地方主義盛行的國家。比如小布希就是local文化的
一個典型,他去過的國家非常少,去過墨西哥,來過中國的西藏,以他這
個local的文化成爲了領導世界新潮流的glocalization,是很值得我們重
視的。
爲什麽要重視,因爲聯繫到中國。這就是我要說得第二個方面。中國
在進入全球化的體系中,和glocalization的意識形態和媒體有沒有同步
性,有沒有衝突,有沒有可比性,這裏有很大的問題。中國進入現代化主
要是從經濟的角度,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過程沒有什麽明確的目標和綱領。
從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倡導先發展經濟,這當然沒有錯,這是大政方
針,但是是不是符合全球化的潮流,有什麽原因,給我們媒體和意識形態
的工作者帶來很大的麻煩。我們現在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在美國主導的全球
化下怎麽完成媒體和意識形態的轉化。什麽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不是傳
統的教條,而是通過各種符號來傳播的價值系統。這是現在國際上比較公
認的意識形態的定義。我舉一個例子,中國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
是如何確立中國自己的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自己的媒體要有自己的語言,
不能沿用過去革命時代的語言,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就是怎麽
從革命的黨變成了現代化國家的執政黨,它怎麽製造一個符合執政黨的政
權合法性和有凝聚力的意識形態,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一個例子可能比較
敏感,算是今天上午最後一個個案,就是七一講話。七一講話是一個綱領
性的檔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的態度認爲是新政,
用了《New Deal for the Capitalists》這個標題,對中國資本家的新政,
用了羅斯福的新政這個名詞。華盛頓郵報的報道反復說這次講話表明了這
是意識形態的轉型,其中三次說到中國的意識形態與形勢不相干,說的和
做的不相干,必須更改。在報道中說在七一前中國鎮壓媒體,舉了這個例子。華盛頓郵報用了什麽樣的話語體系和意
識形態,一目瞭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傳媒用什麽樣的話語體系,來
確認執政黨的合法性和凝聚力。通過七一講話的傳播形式,和美國的話語
體系做對比,應當值得我們深思。我只引用講話原文的一句,大家可以比
較中國現在的話語體系是不是還是和革命時代的話語體系一樣,「回顧黨
和人民在上個世紀的奮鬥歷程,我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展望黨和人
民在新世紀的偉大征程,我們充滿必勝的信心和力量。」這是講話原文的
一句。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說,「江總書記的講話,以深邃的歷史眼光,
縱覽我們黨的崢嶸歲月和光榮業績,不僅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展示了氣勢磅
礴雄渾有力的歷史畫卷。」大家可以看到,如何用我們現在的話語體系和
意識形態,如何用我們現在這樣的代表方式,江總書記反復講三個代表,
代表在英文中是representative,除了議員代表選民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
的就是語言的代表。江總書記充分認識到了語言體繫在中國進入全球化體
系的過程中的作用。但是如何轉變,如何確認我們新的話語體系,這是非
常重要的,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