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阿富汗 好萊塢與白宮分進合擊 

 ⊙魏玓 

當全世界目光都集中在中亞的阿富汗之際,可能比較少人注意到,主宰全球影視市場的好萊塢在總統布希的召喚下,也投入了這場二十一世紀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總統特別顧問陸軍軍官羅夫日前「會見」好萊塢影視企業的大老闆們,包括出面聯繫的維康集團(擁有派拉蒙影業)老闆雷史東以及新聞集團(擁有福斯影業)老闆梅鐸等人,就「好萊塢可以對這場美國聯合全世界對抗恐怖主義的行動,作出什麼貢獻?」此一議題進行秘密會議。會後好萊塢代表聲稱他們非常願意為這場戰爭「盡該盡的責任」。 

 要做些什麼?好萊塢代表沒有明講。當然,鼓勵明星到前線勞軍這種事情是免不了,不過要勞駕這些對於要拍哪部電影,以及怎麼拍電影這些問題有最後決定權的大老闆們出席,顯然是要企圖發動好萊塢這一臺「超級宣傳機器」。事實上,自從「九一一」事件之後,為了避免引發民眾感傷和反彈,好萊塢就已經自動更改電影上映表,延後推出一些與災難或是恐怖行動有關的電影。現在好萊塢更被美國政府期待,利用他們雄厚的資源製作紀錄片或是其他用來向阿富汗宣傳的內容;而一些宏揚美國人民或是軍人英勇精神的新片,包括一部梅爾吉勃遜主演的越戰電影,也將加速完成提早上映。最新的訊息是,上一回扮演美國越戰英雄藍波已經是十三年前,現年五十五歲的演員席維斯‧史特龍,正摩拳擦掌著手趕寫《藍波第四集》的劇本,準備再度扮演藍波,深入阿富汗禁地,單挑塔里班政權。 

 其實,美國電影工業跟美國政府在外交事務上併肩攜手由來已久。珍珠港事件之後,好萊塢片廠就積極製作提振士氣、帶有宣傳意味的電影;一九四二年的《中途島戰役》就是一例。許多知名影星投入這場宣傳戰,連迪士尼的卡通人物,像是唐老鴨,也在卡通電影中努力建構敵我意識。二次大戰結束,好萊塢電影的輸出更成為防堵共產主義擴張之馬歇爾計劃的一部分,好萊塢電影被認為是「美國價值的最佳宣傳者」、「最盡職的外交大使」。相對的
,美國政府也利用政治經濟優勢,為好萊塢資本家掃除拓展海外市場貿易障礙,雙方合作無間。令人深覺諷刺的是,對敵人(過往的納粹德國、前蘇聯、伊朗、伊拉克,到今日的阿富汗)的宣傳活動總是義正辭嚴大肆抨擊,甚至還要求境內媒體不得播出奧薩瑪‧賓拉登談話錄影帶的美國,其實所作所為與他們的敵人並無太大不同。此次回教激進組織的「九一一」恐怖攻擊行動固然犯下大錯,但是回教世界對美國的敵意,跟過去幾十年來美國不當運用政治經濟權力,建立全球霸權地位,導致南北失衡脫不了關係;美國政府卻總是刻意引導資訊遠離這個反省方向。這回與影視產業的合作,以好萊塢在全球影視市場的優勢結構為基礎,其簡化西方世界和回教世界的刻板善惡形象,掩飾問題根源的宣傳效果,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電影和電視節目從來都不只是商品,更是傳遞文化價值與生產觀念意義的重要來源,這也正是國家從未完全放棄介入媒體內容生產的原因;無論是自由民主還是專制暴政皆然。美國不但不是例外,而且深諳此道。在WTO(與其前身GATT)的會議中,美國力主開放影視產品市場,宣稱電視和電影一如其他商品,應該交予自由市場決定;顯然是自我矛盾、言行不一。臺灣加入WTO的過程中,相關文化影視官員經常附和美國觀點,認為好萊塢電影也只是一種商品,開放市場對國內文化發展「影響不大」。而臺灣許多媒體對於來自美國的新聞訊息照單全收,對好萊塢電影的促銷也經常不遺餘力。現在好萊塢擺明就是要發揮意識形態影響力,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重新思索「影響」的問題? 

(作者為英國羅浮堡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國際邊緣 為何不須擔憂好萊塢電影造成殖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