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電影是(韓國)中秋必放電影?

記者:魚秀雄

(原載於朝鮮日報2006年10月8日)

▲成龍代表中秋電影?

這是誤會!但其觀看率卻是高得驚人。從1976年開始進行的電影振興委員會(以下簡稱影振委)首映一覽統計中,成龍的電影從1977年中秋節開始登陸韓國。當時第一部電影是《新唐山大兄》。但真正留給觀眾深刻印象的作品是1979年中秋節上映的作品《醉拳》。該片在首爾的觀眾就達到89.8561萬人次,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1991年由凱文‧科斯特納主演的《與狼共舞》上映之前。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資料,從1977年開始到今年的30年來,成龍的電影分別在1983年、1986年、1987年三年沒有在韓國上映。雖然在中秋節上映的電影有15部,比率為50%,但是加上春節,「節日=成龍」公式的認同率居然高達近80%。問題是,邊際效應遞減法則逐漸起到作用。雖然1998年中秋的《尖峰時刻》和2001年中秋的《尖峰時刻2》在韓國的觀眾人數分別達到254萬人次和204萬人次,但是在2002年中秋上映的《燕尾服》的觀眾人數只有63萬人次,2004年中秋的《環游世界80天》的觀眾人數也只有82萬人次,而2005年中秋的《神話》觀眾人數更是隻有56萬人次。《寶貝計劃》作為一部喜劇片,相信能讓我們再次品味到成龍全盛時期的活力及幽默。演員成龍的時代還能持續多久?

▲中秋節喜劇片票房不敗?

這是一個事實。2001年~2005年的票房統計表可以證明這一點。從中可以看出,喜劇片連續5年稱霸。2001年,暴力喜劇片《我的老婆是大佬》和成龍的喜劇片《尖峰時刻》共吸引觀眾700萬人次。同年,在美國大獲成功的《速度與激情》(導演羅布‧科恩)卻只吸引觀眾5萬人次。到了2002年,被譽為「家族三步曲」信號彈的《家族榮譽》吸引了520萬觀眾;2003年,李政宰和李范秀的情感喜劇片《兄弟》吸引觀眾315萬人次;2004年,車承元主演的電影《鬼屋》吸引289萬觀眾;2005年,《家族危機》吸引563萬觀眾,居票榜第一位。 每當節日期間,外國片的成績就會明顯不如平時。最近5年來,在中秋節時期首映的外國片中,觀眾超過100萬人次的電影只有2003年的《加勒比海盜》(204萬人次)和2005年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146萬人次)。

▲榨取寬容的觀眾?

然則,今年也會續寫喜劇片票房不敗的神話嗎?在2006年中秋,採用「喜劇或搞笑」的措辭展開宣傳的韓國電影有《家族復活》、《好好過日子》、《無道里》、《九尾狐家族》。上映后第一個週末,《家族復活》便吸引了125萬人次,雖然開頭還算順利,但很多人評價該片是「家族三部曲」中最不盡如人意的作品。另外,也有不少人批評說,李范秀和金貞恩的《好好過日子》、歌舞劇喜劇《九尾狐家族》也沒有足夠的能力爭霸中秋電影市場。

事實上,中秋節既是一個節日,也是一個需要完成「作業」的假期。傳統意義上,中秋節是慶祝收獲和祭拜祖先的節日,而在現實意義上它又是一個需要對家庭集中履行義務的假日。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在這個特殊時期,喜劇片能夠起到心理性、象徵性的緩沖作用。文化評論家、仁荷大學教授金東植指出:「即使是平時對喜劇片持有否定態度的觀眾,在節日期間也會暫時轉變態度。問題是,現在有很多低級趣味的劣質喜劇片利用觀眾心態鬆懈的機會擠入電影市場。」

觀眾在對今年中秋節蜂擁而至的韓國喜劇影片進行判斷和評價。2006年能否成為動搖忠武路的堅定信念——「只要是喜劇就可以」的元年,若不然還會續寫「票房不敗」神話?

國際邊緣 為何不須擔憂好萊塢電影造成殖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