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

談「信古、疑古、釋古」

作者:李學勤20011022
資料來源:《世紀中國


  前年我應邀在一次小型學術座談會上作了發言,後經友人整理,發表在《中國文化》第七期上,標題爲《走出疑古時代》。最近遼寧大學出版社印行我的小書,書名便移用了這個題目。對於有關問題,我本已沒有新的話可說,只是發言中引到馮友蘭先生的一個提法,未能詳細說明,有些遺憾。正好《原道》創刊(原道:http://www.yuandao.org,要我就這個問題寫些東西,於是想略談幾點,作爲那次發言的補充。

  我所引馮蘭先生的話,見於三十年代後期他爲《古史辨》第六冊撰的序,近年已收入《三松堂學術文集》。馮先生說:

  "我曾說過,中國現在之史學界有三種趨勢,即信古、疑古、及釋古。就中信古一派,與其說是一種趨勢,毋寧說是一種抱殘守缺的人的殘餘勢力,大概不久就要消滅;即不消滅,對於中國將來的史學也是沒有什麽影響的。真正的史學家,對於史料,沒有不加以審查而即直信其票面價值。

  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審查史料。釋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作,即是將史料融會貫通。就整個的史學說,一個歷史的完成,必須經過審查史料及融會貫通兩階段,而且必須到融會貫通的階段,歷史方能完成。但就一個歷史家的工作說,他盡可作此兩階段中之任何階段,或任何階段中之任何部分。任何一種的學問,對於一個人,都是太大了。一個人只能作任何事的一部分。分工合作在任何事都須如此。由此觀點看,無論疑古釋古,都是中國史學所需要的,這期間無所謂熟輕熟重。"

  馮先生的這段話,由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1期作爲補白的"語林"摘錄了(註1),已經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好多年來,學者們談起馮先生的"信古、疑古、釋古"之說,總是當作三個階段來理解的,甚至認爲三者的關係是辯證法的正、反、合。重看上面引的有的原話,馮先生只講了三種趨勢,沒有說三個階段。他提到的"階段",是說審查史料和融會貫通爲歷史研究工作的兩階段,不是以"信古、疑古、釋古"爲三階段。不過,細心均爲歷史研究所必須,但融會貫通究竟應居審查史料之後。因此,馮先生所說的三種趨勢,在一定意義上還是帶有三個階段的意味。不少人將之理解作三階段說,不能認爲出於無因。

  "信古、疑古、釋古"之說,涉及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公案。"信古"一名之生,是由於疑古思潮的興起,在疑古出現以前並無其說;而"釋古"一名的提出,又是爲了與疑古有所區別。所以,"信古、疑古、釋古"一說的出現,關鍵仍在疑古思潮的盛行。疑古思潮最盛的時期,正是在本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馮友蘭先生"信古、疑古、釋古"之說,是針對當時業已充分展開的這一思潮及其影響提出來的。

  疑古有著相當久遠的根源,疑古思潮中的不少著作,已經把這一點反復說明瞭。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有好幾次流行疑古的風氣,各有代表的學者和作品,就其成果的承襲來說,確有一貫的脈絡。但是,各個時期的疑古之風,其歷史、文化的背景互不相同,絕不可一概而論。

  疑古之風的首次流行,是在宋代。北宋慶曆以後,學風丕變,如王應麟《困學紀聞》所雲:"自漢儒至慶曆間,談經者守故訓而不鑿。《七經小傳》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經新義》行,視漢儒之學若士梗。"宋儒之學的一般特點,是以義理之學取代漢唐的註疏之學(註2),從而能擺脫註疏的約束,直接考察作爲經典的古書,自行裁斷。集宋學大成的朱子,便是富於這種精神的,其流風遺韻直至明代。

  疑古之風的第二次流行,是在清初。清儒力反宋學,而於辨僞書方面則繼續了宋人的統緒。他們所辨古書,每每同反對宋學有關。例如閻若璩等指摘古文《尚書》,宋儒津津樂道的《大禹謨》十六字心傳便失了依據;胡渭等批評圖洛書,也是針對周敦頤以至朱子的學說。清人崇尚門戶,先以漢學反對宋學,接著以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劉逢祿作《左氏春秋疏證》等例子,是大家熟知的。

  到了晚清,今文經學與變法維新的進步思想結合起來,這一趨向,在龔自珍學說中已見其端倪。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說:"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初讀《定庵文集》,若受電然,稍進乃厭其淺薄。然今文學派之開拓,實自龔氏"(註3 這一學派魏源著《詩古微》、《書古微》,邵懿辰著《禮經通論》,等等,都主張辨僞,梁氏書中已有詳述。至於其最典型的人物著作,自推康有爲及其《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梁書指出康有爲的今文經學受廖平影響,"有爲早年酷好《周禮》,嘗貫穴之,著《政學通議》,後見廖平所著書,乃盡棄其舊說。"(註4 我們卻不能說廖氏也有像康有爲那樣的變法維新立場。由此可見,不可以把當時的今文學派同變法維新完全等同起來。

  康有爲的著作對二十年代以來的疑古思潮有頗大影響,可是兩者的思想性質實有根本的不同。康區和其他今文經學家一樣,把孔子推崇到神的地位,後來力倡建立孔教,二十年代的疑古思潮則與此相反。顧頡剛先生1924年在一則筆記中說:"我們今日所以能徹底的辯論古史,完全是沒有崇拜聖人觀念之故。這崇拜聖人的觀念須到今日倫理觀念改變時才可打消"(註5), 這與康有爲的孔教剛好對立,有很不同的歷史背景。無論如何,龔自珍到康有爲的今文經學,和二十年代興起的疑古思潮,都起過重要的進步作用。我曾說"今文學派作爲思想史上的思潮,其進步意義應予以充分肯定"(註6),即指此而言。

  二、三十年代的疑古思潮,確實把信古打倒了。凡細讀過七冊《古史辨》的人,都會看到這一思潮的成績。疑古的學者不僅總結了宋、清以來這方面的成果,而且完善了辨僞的方法和理論。這一思潮的基本學說,如顧頡剛先生在1922年建立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至今仍影響著海內外的學術界。

  《古史辨》肇端於1923年在《讀書雜誌》上進行的長達九個月的古史討論,隨之一個階段的論爭主要是環繞古史問題。後來討論的範圍漸趨擴大,涉及古代的很多方面,特別是古書的真僞問題更是突出。現在看來,疑古思潮的影響表現最顯著的,正是在古書的辨僞問題上。馮友蘭先生專門提出的史料審查,也即這個問題。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說:"無論做那門學問,總須以別僞求真爲基本工作。因爲所憑藉的資料若屬虛僞,則研究出來的結果當然也隨而虛僞,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費了。中國舊學,十有九是書本上學問,而中國僞書又極多,所以辨僞書爲整理舊學裏頭很重要的一件事。"(註7 自宋以來,學者疑古,首在辨古書之僞,其成效昭著,爲人所共見。但是他們的辨僞,每每議論紛紜,難於折衷,並且擴大化,以至如梁氏所說僞書極多,漢以前古書幾乎無不可疑,所謂"東周以前無史"的觀點於是産生。

  疑古一派的辨僞,其根本缺點在於以古書論古書,不能跳出書本上學問的圈子。限制在這樣的圈子裏,無法進行古史的重建。我不很清楚馮友蘭先生所講融會貫通釋古究竟是指什麽,不過在二、三十年代,重建古史的正面工作實際已在開始了。我們看中國古史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主要是由於有了新理論觀點和考古發現,而這兩者都可溯源到二十年代。這裏當然要提到王國維先生。

  王國維先生早年治哲學、文學,1911年冬東渡日本後始轉攻經史小學。他研究經學,既不是康有爲那樣的今文家,也不是章太炎那樣的古文家。實際上,他對於清代以來的今古文之爭並非漠視,而是做了很多切實重要的研究工作。例如他在1916年開始研究漢魏石經,尤其注意魏石經的古文,這一工作隨著石經陸續出土而逐步深入,一直到1925年還在繼續(註8)。也是在1916年,王國維在研究石經中,"頗怪漢石經諸經全用今文,而魏時全用古文,因思官學今古文之代謝實以三國爲樞紐,乃考自漢以來諸經立學之沿革,爲《漢魏博士考》",書共三卷(註9)。他從古文字學角度,專門研究古文,1916年著《漢代古文考》(註10),1918年校唐寫《本尚書孔傳》和薛季宣《書古文訓》(註11),到1926年還作有名文《桐鄉徐氏印譜序》(註12)。此外,19171920年,王氏又校勘過與古文經學有關的《孔子家語》。至於他對《尚書》研究的貢獻,是用不著在這裏多說的。

  19273月,王國維先生的學生姚名達給顧頡剛先生寫信,講到:"'王靜安(國維)先生批評先生,謂疑古史的精神很可佩服',然'與其打倒什麽,不如建立什麽。'"(註13)這體現了王氏對疑古一派的態度。王氏是努力於古史的建立的,他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就是建立古史的方法。

  大家知道,1924年冬,顧頡剛寫信給胡適,薦王國維到正在籌辦的清革學校研究院,胡適遂向清華推薦(註14)。次年初,王氏就聘,4月遷入清華。7月,應學生會邀請,向暑期留校學生講演,題爲《最近二三十年代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發表於《清華週刊》(註15)。文中列舉近期古器物圖籍的發現,強調其對學術發展的影響。9月,清華國學研究院開學,王氏講課題爲《古史新證》,其總論說:

  "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於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種材料,我輩因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爲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無不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始得爲之。"(註16

  對他7月講演的觀點,作了理論的提高和引申。王氏的研究與疑古的差別,在上述一段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們還要提到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先生在1929年撰《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開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史的先聲。他有自序中稱:"本書的性質可以說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續篇。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爲嚮導,而於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歐洲的古代希臘、羅馬之外,提供出來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國的古代。"(註17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自序裏特別講到"在前兩年跳水死了的王國維""王國維,研究學問的方法是近代式的,思想感情是封建式的。……然而他遺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産品,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來的舊學的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1930年,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追論及補遺"中,郭沫若先生肯定"顧頡剛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的確是個卓識"(註18),並就顧氏提出的夏禹的問題,依據"準實物的材料(齊侯及鍾、秦公簋等),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仍然是以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爲出發點的。

  把古書的記載與考古的成果結合起來,再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郭沫若先生開拓的這條道路,決定了此後很多年中國古史研究的走向。應該說這已經超出疑古,而進入新的時代了。馮友蘭先生肯定疑古一派的史料審查,是很正確的。有些朋友(包括外國學者)擔心我們不重視史料審查了,也不無道理。現在確有些論作忽略了史料審查,他們的結論自然是不可信的。在史料審查上,我們主張要以"二重證據法"來補充糾正疑古一派的不足之外。疑古的史料審查,由於限於紙上的材料,客觀的標準的不足,而"二重證據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補正、證明紙上之材料,這本身便是對古書記載的深入審查。

  最近這些年,學術界非常注意新出土的戰國秦漢時期的簡帛書籍。大量發現的這種真正的"珍本秘笈",使我們有可能對過去古書辨的成果進行客觀的檢驗。事實證明,辨僞工作中造成的一些"冤假錯案",有必要予以平反。更重要的是,通過整理、研究出土佚籍,能夠進一步瞭解古書在歷史上是怎樣形成的。我們還體會到,漢晉時期的學者整理、傳流先秦古書,會碰到怎樣複雜的問題,作出多麽艱辛的努力,後人所不滿意的種種缺點和失誤又是如何造成的。我曾經說過,"疑古思潮是對古書的一次大反思,今天我們應該擺脫疑古的若干侷限,對古書進行第二次大反思。"(註19

  這就是我大膽提出"走出疑古時代"的原因。

注釋;
1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1期,第48頁。
2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第497頁,人民出版社,1992年。
3
朱維錚校註:《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6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4
朱維錚校註:《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6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5
顧潮:《顧頡剛年譜》第101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6
李學勤:《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人文雜誌》,增刊《先秦史論文集》,1982
7
朱維錚校註:《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61頁,第383頁。
8
孫敦恒:《王國維年譜新編》,第57120122124133138150等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
9
孫敦恒:《王國維年譜新編》,第62
10
孫敦恒:《王國維年譜新編》,第63
11
孫敦恒:《王國維年譜新編》,第78
12
孫敦恒:《王國維年譜新編》,第162
13
顧潮:《顧頡剛年譜》,第139頁。
14
孫敦恒:《王國維年譜新編》,第136頁;同顧潮:《顧頡剛年譜》,第101頁,兩書所紀月分稍有不合,似應以顧書爲準。
15
同上,第143-144頁。此文後收入《靜庵文集續編》,《王國維遺書》五,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16
同上,第146頁。
17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第9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
18
同上,第304頁。19 李學勤:《對古書的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估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Copyright©2000 csdn6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社網資訊産業有限公司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國際邊緣新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