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
「五四」已經成爲了一些人的精神桎梏--兼論中國社會中的「魯教」現象
作者:華山劍/2002年03月20日 |
||
一 由於種種原因,現在中國的一些話語往往非常的混沌,其中,這"五四"就是常常使人混沌的辭彙之一。人們現在經常所說的"五四",實際上就包含了"五四運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個事件。 "五四運動",當然是指的爆發於1919年的那場由反帝學生運動事件;而"五四新文化運動",則主要是指的1916年以來由陳獨秀利用自己所開辦的《新青年》雜誌平臺,在中國部分知識份子中所掀起的一場接受西方外來各種主義和反中國文化傳統的文化革命運動事件。 嚴格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當時的傳播面很小,主要就是一些學校師生和文化藝術人員及其學者對其很關心,所以,這場"新文化運動"對當時廣大中國國民的影響既不直接也不大;但是,由於後來的國民黨政權和共產黨政權中的許多中堅分子大多都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各種歷史淵源,他們這兩個政黨在制定自己的政策的時候,都不同程度上要受到"新文化運動"中的一系列價值觀和事件的羈絆,這樣,"五四新文化運動"反而藉助於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政治作用而在後來的影響越來越大了,以至於發展到了我們今天在談中國文化問題的時候,總是不得不涉及到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事件的敍述和評論。所以,某種程度上講,"五四新文化運動"已經不僅僅是個單純的文化問題,同時還是個歷史問題,甚至還是個政治問題和社會心理學問題。筆者這裏所說的"五四",主要是指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由陳獨秀和胡適等人所掀起的一系列激進主義的強勢話語現象。 二 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上講,"五四新文化運動"當然不僅僅是指陳獨秀和胡適等人所掀起的激進主義思潮,同時還應該包括梁啓超、張君勵、梁漱溟、薩孟武、何炳松等力主"中國文化本位"的學派及其湯用彤等力主"中西結合"的"學衡"學派的一系列作爲,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從1916年到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這20年時間中,陳獨秀和胡適等人的激進主義的新文化運動思潮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裏明顯佔據了上風,甚至連孫中山所實行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舉措也沒有真正抵擋住這樣的激進主義思潮。爲什麽由陳獨秀和胡適等人所掀起的反中國傳統和全面接受外來各種主義的思潮在中國會有如此大的市場?這,本身就是個值得人們深入研究的課題,由於時間關係,筆者這裏就不去探究這個問題的原因了。 陳獨秀和胡適掀起的這場徹底反中國文化傳統和全面接受歐美各種主義思想的運動,從一開始起,就受到過許多人的質疑,至少,其在政治上根本就沒有任何可操作性,這,就是孫中山之所以在組織國民黨新政府的時候,對"新文化運動"頗有微詞,並且在自己的"三民主義"政治大綱中直接提出了與"新文化運動"宗旨相排斥的"民族主義"的原因。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陳獨秀和胡適這兩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當然也包括魯迅這樣的一批依託"新文化運動"而崛起的文化人物,在"三民主義"政治時代一直感受到了壓抑,他們在情感上也一直與國民黨政權有對立情緒,這點,可以通過陳獨秀的《五四運動時代過去了嗎?》和胡適的的《新文化運動和國民黨》及其魯迅的《無聲的中國》等一系列言論看出來。 這就是說,由於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思想文化的起點就是偏執的,所以,他們這些"主將"們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某種程度上,他們已經不自覺地發展到了爲了維護自己的思想觀點而去與國民黨政治對抗的地步上去了,而他們這樣的對抗情緒,後來成功地被共產黨所利用,以毛澤東爲首的中共政權後來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評價甚高,甚至在延安時代就把魯迅推舉成爲了中國繼孔夫子之後的又一個新聖人,從而團結了一大批對"三民主義"有懷疑的文人墨客圍繞到中共身邊。但是,新文化運動者從來就沒有改變過自己的觀點,他們是一批不能夠與時俱進的人,陳獨秀一旦發現毛澤東並沒有真正繼承他所倡導的徹底反傳統和全面接受外來主義的"五四"觀點,還一度酸溜溜地說道:爲了要堅持五四宗旨,就"必須把所謂'山上的馬克思主義'的昏亂思想從根上剷除,因爲近代的一切運動必然是城市領導農村"(《五四時代過去了嗎?》 《陳獨秀文章選編》三聯書店)。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陳獨秀等人是何等的迂腐,爲了某種自己的觀點立場,他們完全可以置中國的實際而不顧。而胡適和魯迅等人也與陳獨秀一樣,一生都在死守自己的"五四"立場,他們這種死守,在給一些社會反叛者提供了思想源泉的同時,也一直對中國社會起到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壞作用! 三 新中國建立以後,胡適由於不與共產黨政權合作,50年代初期,大陸曾經發動過對他的批判,而與此同時,魯迅的地位升高,成爲了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精神"聖人"。自50年代開始,中國大地上的宗教廟宇道觀幾乎喪失殆盡,其他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著作,要麽不準閱讀,要麽,就成爲了"內部讀物",在這樣的思想饑渴情況下,一般人民群衆除了熟悉毛澤東的著作外,那幾乎是隻有讀魯迅的書籍了。可以這樣說,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有兩個"聖人",一個是活聖人毛澤東,一個就是死聖人魯迅!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夠否認的事實。 毛澤東去世以後,已經長期習慣在"聖人"的照耀下所生活的許多中國人,其中,主要是那些自詡爲"知識份子"的人,他們好像是在抓救命稻草的那樣,死死抓住魯迅不放,一時間,魯迅的著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銷售熱潮!這樣的現象,當然是不正常的,說明瞭許多"知識份子"在精神上還跪在地上,但是,許多人就是在這樣的不正常之中,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徹底反傳統和全面接受西方外來文化思想文化宗旨的一往情深的執著!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徹底反傳統和全面接受外來思想文化的"五四"宗旨,是陳獨秀和胡適等人在一種不正常的歷史情況下和他們這些當事人學養還很有缺陷的情況下而産生的,他們這樣的思想文化傾向和價值觀,從來就沒有給中國帶來過任何好處!也無益於中國新文化文明的任何新建設需要,而只起到過"文化造反"的社會作用,所以,這樣的思想文化宗旨沒有任何實際的社會可操作性,頂多可以對當事人起到一點去按摩和滿足自己反叛和破壞心理的需要。但是,非常糟糕的是,至今爲止,許多人並不知道他們這樣的徹底反中國文化傳統和全面接受西方外來文化是一種時代的扭曲現象,他們而是一直沈浸在一種拯救中國出苦海的救世主的虛妄之中,自己還時常升騰起一種偉大無比的革命感情,甚至還會把自己激動得熱淚盈眶。更爲糟糕的是,當今中國,這樣的一批人還不少,從年齡段上看,他們主要是跨越"紅衛兵"的前後的兩代人,相比之下,反而是那些當年舉著魯迅旗幟去進行文革的紅衛兵一代人,已經普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懷疑了,他們不再崇拜"五四"和魯迅了!他們當然也不會去盲目徹底反傳統和全面接受外來的思想文化了,因爲,文革中的教訓,他們是親身經歷過的!當徹底否定中國文化傳統和舉著外來的某種主義去戰鬥的時候,那,幾乎就是十字軍在戰鬥!這,太荒唐了! 現在,主要由陳獨秀和胡適所掀起的徹底反傳統和全面接受外來各種主義的"五四",已經就像一隻精神笆籬,圈住了不少人,使得這樣的一批人在思想上長期停滯不前,他們無法接受中國歷史上的豐富思想文化資源,也無法接受外國人對中國思想文化繼承發展的事實,事實上,這些人已經將自己搞得就像文革時期中的那些反封資修和宣傳什麽什麽主義和思想的造反派一樣,在對中國文化傳統進行徹底否定的同時,他們就極力去推銷他們認爲的世界最先進的理念,多少年過去了,他們好像已經不會幹別的事情了,就會幹這樣的兩件事情,好像他們是中國的職業文化造反派。 如果說五四已經成爲現在一批中國人的精神桎梏,那麽,事實上,在中國還存在著一種"魯教"現象,這樣的一批人,信仰的是魯迅的著作,隨時自覺地按照魯迅的思維方式去言行,隨時不忘記反中國文化傳統和宣傳外來各種主義,對此,他們是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時時講,他們,太像是十字軍戰士和聖戰戰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