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應如何理解

鄭張尚芳


女子解

    
《論語·陽貨》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有人說,是孔子歧視婦女,把女性與廝僕一般看待。對這句話,舊有種種不同理解。但如果這表現孔子歧視婦女,那麼豈非連他母親和夫人也是難養的?

    
為了避開這一難題,有人則特地把女子改讀為汝子,說這是對有些學生說的,但是那又豈非更把這些學生跟廝僕一般看待了?

    
依我看應該這樣理解:

     “
古義為孩子,此句女子即指女孩子。

    
《詩·斯幹》: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

    
《禮記·雜記上》女子附於王母則不配,鄭玄注:女子,謂未嫁者也。

    
這些語例的女子也都正指女孩子。女孩應是女子的古本義,女子泛指婦女倒是後來的發展。

    
古代字除養育、奉養外,還有調教、教育義: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禮記·文王世子》:立太傅、少傅以養之。鄭玄注:養者,教也。

    
所以這仍然是從教育的角度說的,只是說孔子覺得女孩子、廝僕輩調教起來比一般人家的男生另有難度,如此而已。

    
這卻表明孔子真是有教無類,不但教平民,連女孩子、廝僕也教過了。

    
小人解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女子、養所作新解,只是為了探究那句話在周代的本來意義。我們不是從孔子有沒有歧視婦女的思想來說的,那在古代本來也很平常。

    
但對古人的話,其本意當然要從他所處時代的詞語本來用法來理解,而不宜用後出變化意義去理解。比如有人說這句話裏的小人指小孩,那就違背語言歷史,把 小孩說作小人,那是現在的吳方言,官話首見於《兒女英雄傳》,那都是清代的,是很晚的事了。這就不可以用來解釋古書。

    
在古代受教育的原來只有貴族子弟,也就是公子哥們(所以後來公子省變為尊稱),女孩和小人原是沒有受教的權利的。孔子開始將教育擴及平民,但對女孩和僕隸小人能否受教尚待摸索,這句話也可能是他對此作試探的一點感受。

     “
小人,朱熹《論語集注》說:此小人,亦謂僕隸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此注對小人的解釋是對的。(不過後一句則表明他把全句理解為蓄養臣妾之道,則是不對的。怎麼說女子就是妾婢呢?)

    
在周代社會裏,君子小人是對立的階級。《周易》繇辭裏小人大多與君子對言,或者與大人、大君、公等對舉。常說蔔得某卦,君子吉,小 人否;或小人吉了,大人否或勿用。誰來卜卦,占語竟然會大大相異。這些個大人、小人當然指的是社會地位的不同。

    
也就在《論語·陽貨》同一篇裏,就有: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那是說讓小人受教的目的在更好使喚。

    
《漢書·董仲舒傳》: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

    
這都表明君子、小人社會地位的高下,至於把君子、小人從社會品級高下擴之人品高下,則是詞義引申的變化。原起于貴族眼裏的偏見:君子該有那高尚道德水準,而小人只該有卑下的品質而已。

    
請看《左傳》的記錄:

    
《左傳·襄公九年》: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

    
《左傳·襄公十三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

    
這小人是說的束縛於土地上的農奴式的農夫。

    
另一類是家中的僕隸。試看寺人(太監)伊戾的話: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小人之事君子也,惡之不敢遠,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這則是小人對主人所持態度的遠、近觀了。

    
所以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似可以這樣譯解:

    
女孩子和廝僕輩調教起來特有難處,對他們太親近了,會不聽從調教,疏遠了則心生怨恨。

國際邊緣新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