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與現代性--歷史·理論·關係
汪伊舉

   

  從人類上萬年的社會發展史來看,影響最大最深遠的變化是兩件:第一件是人類社會從野蠻時期進入文明時期,從氏族的、部落的歷史進入階級的、國家的歷史;第二件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進入現代社會的變化,人類歷史從宗法的、區域的歷史逐漸向全球的以及包括生態要求的歷史時期轉變。在這歷史性的大變遷中,現代化的進程特別引人注意,美國現代化學者CoEo布萊克說:"它是在處理人類事務方面發生偉大革命轉變的根本動力",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偉大的革命轉變。" (1)

  世界現代化的肇始與資本主義生?方式的?生和擴張密不可分。在15世紀到16世紀這個"?資本主義生?方式創立基礎的革命前奏曲"時期(2),也是現代化革命的前奏曲時期。在此時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達o伽瑪找到了去東方的航線、歐洲掀起了價格革命和全球性商業貿易,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於生?領域,對利潤和領土的追求促進了資本主義生?方式和社會生?力的發展。這樣,首先在西方國家開始了現代化進程。

  進入現代化進程的西方國家,憑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優勢,向全球擴張,給受其影響的地區和國家帶來了許多苦難,破壞了它們的傳統制度而使其進入危機之中,同時也促成它們的先進人士提出了"救亡圖存"、"富國強兵"之類的口號,即提出了現代化變革的任務。

  對於現代化的界定或描述,學者們的說法有同有異。有的理論把工業化等義?現代化。德國經濟家呂貝爾特說:"只是在機器時代破曉以後,隨著紡織的機械化、隨著蒸汽機作?一項新的能源,隨著單件生?過渡到系列生?,過渡到大規模生?,人類社會才開始了巨大的變化。"(3)

  比工業化觀點稍寬一些的是經濟決定論者,以羅斯托?代表的發展經濟學派就是如此。他們把現代化置於經濟發展的5個階段之中,是經濟起飛到社會追求高消費及生活質量的過程。而要使經濟起飛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資本的高積累;二是有帶動經濟增長的龍頭?業;三是對經濟、政治作必要的改革。(4) 總之,按其理論,現代化的核心是經濟增長問題。

  更多的學者則是從多角度、多層面來考慮現代化問題。

  當代美國學者亨廷頓將現代化分?心理層、智慧層、經濟與政治生活各層面進行表述。比如在心理層,傳統的人期望社會和秩序有延續性,而現代化的人則看重社會變化的有利性。從經濟層面上看,現代化意味著技術在生?中的重大作用,自給性經濟讓位於商品經濟,工業與第三?業的比重高於農業等。從政治層面上看,現代化首先意味著政治權威的理性化;對國家的管理不是對家庭、部族管理的放大,而是政治職能的分工、制約和協同;人們參與政治的廣泛性與平等性;傳統社會中的子民、臣民轉?有種種政治權利的公民。亨廷頓說:"實踐中的現代化總是意味著傳統政治體制的變革,還常常意味著它的解體。"(5)

  又有學者把現代化看作主要是人的精神變化。英國學者韋伯斯特從以下三個方面的比較來確定現代化:一,傳統社會以長久的不變的價值觀?主,現代化的人不做傳統的奴隸,敢於?棄阻礙社會進步的東西;二,傳統社會中世系門第制度對每個人的社會地位有決定性影響,在現代化社會,人的社會地位主要取決於個人的進取能力;三,在傳統社會人們相信命運,而在現代化社會人們看重科學的、實證的價值,器重創新精神。(6)

  美國現代化學者英格爾斯特也是以人作?現代化主體,同時又重視社會制度、物質生?方式與人結合的問題。他說:"那些先進的制度要獲成功,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依賴運用它們的人的現代人格。無論那個國家,只有它的人民從心理、態度和行?上,都能與各種現代形式的經濟發展同步前進,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才能真正能夠得以實現。"(7)

  還有學者把現代化作?一個歷史過程來表述,是近幾百年來人類知識和實踐能力增長所導致的變化而呈現的動態。布萊克說:"現代化可定義?:反映著人控制環境的知識亙古未有的增長,並伴隨科學革命的發生,從歷史上發展而來的各種體制適應迅速變化的各種功能的過程。這種適應過程發源於西歐一些國家並開始?生影響,在19、20世紀,這些變革延伸到所有其他國家,並導致一場影響各種人際關係的世界性轉變。"(8)

  綜合以上看法,用分層來表述現代化較全面,它能表現現代化內涵的豐富,又可能把各層次合?整體來認識其相互依存性。亨廷頓引用丹尼爾o勒納的話說:"城市化、工業化、世俗化、民主化、普及教育和新聞參與等,作?現代化的主要層面,它們的出現絕非任意而互不相關的。"(9)

  現代化問題在我國最早出現於19世紀中期,當時用的是"西學"、"西化"、"歐化"等用語。這些用語不準確,無論是洋務派、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國現代化問題上從未主張完全西化或歐化。他們在向西方學習和引進上最簡單的只需要兵器,更進一步也只要先進技術,最多的只要求引進一些制度和學說而已。到了20世紀,用現代化來拯救中國已成?有志之士的共識。

  現代化作?一個全民皆知的口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在建國初期基本上是用工業化的提法來表達現代化。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說:"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10)周恩來在這次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現代化作了發揮:"如果我們不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交通運輸和現代化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與貧困。"(11)1964年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上更明確提出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從此"四化"口號喊了二十多年,人們以?現代化就是四化,實現了四化,中國就是現代國家了。

  很顯然,幾十年來,我們把現代化不是看作工業化,就是實現四化問題。現代化既無多層面關係也無一個對社會多領域的改革過程,更涉及不到人的現代化問題。其結果,現代化只是一個口號。

  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人們對現代化的認識深入一步。這時已認識到現代化不只是在一些?業部門和國家部門引進先進技術問題,而且還要在制度層面上對不適應於現代化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文化和科技體制進行改革,特別是要建立新的幹部制度、用人制度和培養現代化人才。鄧小平在1980年提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實際的民主,並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12)他認?,要達到這三個目標必須進行改革。

  自從"四化"提出後,我們學者對現代化的研究水平始終未超過官方的認識水平。這和其他理論研究一樣,一直是?政治運動服務,是對運動和正確路線的解釋和宣傳,缺少科學性和學術性。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的研究有了比較獨立的學術性。這包括引進和介紹了國外大量的現代化理論,以及研究當今和近現代的中國現代化問題。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的嚴立賢的《略論中國近代史上現代化的三種模式》可以說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研究中國近代現代化問題的較有學術水平的著作之一。雖然以政治性和階級分析來研究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顯得有些模式化,但能揭示中國現代化進程較深層的衝突和矛盾。

  最值得關注的是已故歷史學家羅榮渠的《現代化新論》。此書形成於20世紀90年代,較能反映我國學界研究的新水平。羅榮渠認?:"廣義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力導致的生?方式的大變革,引起世界經濟的加速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變化的大趨勢……狹義的現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經濟落後國家採取適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徑,通過有計劃的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工業國和適應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13)

  羅榮渠的上述說法還算不上定義,而是一種描述和界說。這個界說已不再如過去那樣對現代化作政治定性--是姓"社"還是姓"資"上打圈圈,而認定它是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要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界說有相當的概括性,但仍比較籠統,並且侷限於歷史學的視角內。

  學界沒有?現代化下一個完整的大家公認的定義,對現代化的"能指"尤其是"所指"還會爭論下去。也有一致的看法,如現代化的發端雖與資本主義興起密不可分,但它不是資本主義的屬性,它是由傳統國家進入現代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影響很深的社會現像是大家公認的。不管現代化的具體內容是否包括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教育大?化以及人的觀念現代化等等,它應有三個基本面也是肯定的:一,物質層面,主要是指生?力狀況,即生?力水平和生?力結構,這包括國民?值、科學技術應用水平等等;二,制度層面,這包括政治、經濟、科技等各種體制及管理水平等;三,人口層面,包括國民教育水平、居民消費狀況、人口平均壽命、人口結構、個人素質、人與環境的關係狀況等等。

  在早期的現代化理論中,常有界定過狹或過寬的情況。把現代化等義於工業化是過狹的例子。而將個人的一些心理活動、社會的倫理和國家的理念的狀態也納入現代化去考察則是過寬。現代社會和現代國家當然不能只講生?、消費、制度和人口狀態,也要講精神要求。在早期的現代化理論中由於尚未強調現代性,未將兩者區分,因而將不少現代性的內容納入現代化中去了,造成現代化的界定過寬的情況。

  將現代化的內容表述?物質、制度、人口三個層面,避免與現代性的混同。同時,提出了三個層面也避免了將現代化界定過狹的情況。只追求某一兩個層面,甚至只追求某一層面中的某一兩項內容,都是對現代化的片面追求。三個層面的全面進展,才是比較全面的現代化。另外,現代化的三個層面及其內容,基本上可以數位化或指標化、標準化或模型化,通過對數位或指標的衡量,對標準或圖形的比較來確定現代化水平和狀況。

  二

  在20世紀後期,後現代思潮在學術界十分風行。研究者們?了區分這一思潮與近兩三百年來的主流思潮,同時這一思潮?了表達自己與主流思潮的距離,於是出現"現代性"這一術語來表徵現代社會及其精神。所以有研究者指出,後現代主義者很少正面定義自己,而是"藉助於它與現代性的分期概念的關係定義了自身。"這也使現代性在使用中含混不清,與現代化、現代主義攪在一起。"'現代性'沒有一個固定的、客觀的所指"。(14)

  儘管如此,現代性是一個後現代性並列或對應的概念則是被確定了的,從而也是可以去界定的。同時,從後現代思潮中顯示出的對現代性的爭論,也引起了現代化學者的注意,將其引入現代化理論的研究中。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也不甘落後,紛紛展開對現代性的討論。

  如何界定現代性呢?亨廷頓從現代化理論的角度認?:現代性是現代化的完成,只有完成了現代化,才能獲得現代性。他論證說,現代性意味著穩定,現代化則容易帶來動亂。確實,在歐美現代國家,它們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歷過不少革命、內戰、政變,當它們基本完成現代化之後,社會就比較穩定了。在當今實行現代化的過渡型國家,現代化進程會打破許多陳舊規定,會遇到傳統勢力的拒斥,出現社會新的利益矛盾,?生激烈的衝突。只有完成了現代化,利益分配得到了固定,穩定才會到來,現代性也就獲得。所以亨廷頓說:"過渡型國家和現代國家的顯著區別,令人信服的證明瞭現代性意味著穩定,而現代化意味著動亂這一點。"(15)

  英國的安東尼o吉登斯對現代性問題寫了不少文章。他認?構成現代社會的基本要項是:"(1)對世界的一系列態度……(2)複雜的經濟制度,特別是工業生?和市場經濟;(3)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國家和民主。""現代性是現代社會或工業文明的縮略語。"(16)

  由這些引言看來,有些學者對現代性的界定時,又把現代化的一些內容滲入進去,把近幾百年來的科學技術、工業化、城市化、科層制、民主制、?蒙教育、整體性、理性主義等等都統入進現代性。對於後現代理論家而言,現代性的這些表現,是不會?之動容的。就連傑姆遜這樣一位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的後現代理論家,對現代性也不給一點面子。他曾來過中國兩次,在2002年7月他在《讀書》雜誌社向中國人講解現代性概念。結果,他也沒讓中國人明白什?是現代性,因?他看不起現代性,認?現代性是一個"?概念","現代性哲學基本是沒有用的,沒有向我們說明任何事情。"(17)

  哈貝馬斯?現代性作了辯護。他認?現代性還是人類一項未競的事業。這種態度是與他把現代性看作是一種時代精神,是靠理性建立起來的一系列規範的認識是一致的。然而哈貝馬斯也不否認現代性存在一些問題。在哈貝馬斯看來,現代社會分?生活世界和社會系統兩大領域,它們之間存在著矛盾,表現?生活世界被系統殖民化,由此使現代性出現負面的東西。因此,在肯定現代性未過時的同時,也必須對現代性作些清理。這也是?什?他要提出這樣的任務:"社會理論的基本問題是如何以令人滿意的方式把由系統和生活世界概念表示的兩種研究策略結合起來。"(18)

  從20世紀後期到如今,對現代性的爭議就是這樣圍繞現代化或後現代主義而展開的。也有學者力圖獨立的對現代性作定義性的規定,但也是採用大包圍的辦法,不很準確。英格爾斯認?,"現代的"所有內容中,沒有任何一項能單獨說明現代性。他說:" 給現代性下定義便不像僅以制度結構來確定那樣,緊緊束縛在特殊的時間和地區。'現代性'可以被認?是一種'精神狀態'。"(19)

  把現代化的多項內容排出只留精神,這比較接近近現代性的本性。當代美國學者大衛o庫爾珀也持有相似的看法:"把現代性等同於科層化或技術太草率了,許多文化中都存在科層制,而且我們也無法確定地說,先進技術只能存在於我們這個社會中。"(20)把物質的、制度的內容排開,當然只有在精神狀態中去找現代性。

  國內學者對現代性的看法很不一致。汪行福在論哈貝馬斯的社會理論的專著中專門開闢一章討論現代性。他說:"何謂'現代性'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是,大致研究範圍是明確的,這就是現代社會特徵及其後果。"(21)

  把現代性看作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是說得通的,但尚嫌粗略。包亞明的看法稍詳盡一些,他說:"現代性的開始引來了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社會形式,而這一形式又在現代文化的多樣性中得到呈現。現代性本質上是動態的,使人們能夠控制自然,能積極地改造社會生活,能通過民主政治和平的管理個人利益之間的衝突。"(22)

  國內學者對現代性的闡釋多是對國外學者的觀點的發揮。經過發揮顯得日漸詳細和深入。周穗明等學者認?:"現代性是現代化的理論抽像、基本框架;現代化是現代性的具體實現;現代性代表著與'傳統性'不同的理念和因素,現代化代表著與'傳統社會'不同的嶄新的時代和社會形態"。(23)他們對現代性的歷史及內容界定是:"?蒙運動開?的近代西方社會現代化的基本原則,即以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中心的處於主流地位的現代西方文化觀念。"(24)

  這些闡述雖然較詳盡,但有不足之處。把現代化與現代性看作是一事物的物化形體與內在精神那樣的關係有點簡單化。另外,把現代性只作?西方的文化觀念也縮小了現代性的普世意義。

  商務印書館在2004年出版了一套" 現代性研究叢書 ",兩位主編在總序中對現代性的闡述可以對上述之不足作一些補充。兩位主編確認現代性"發軔於西方 ",但隨著全球化的加快," 它已跨越民族國家界限而成?一種世界現象。"把它作?歷史概念,現代性標誌的是" 一個時期的當前性或現在性 ";作?社會學概念,它與現代化的內容"密不可分";另還有文化和美學概念、心理學概念等等。由於不能囿於那一學科定義,所以認它?一個"開放概念"。(25)

  儘管對現代性的理解難求一致,但通過對?多學者意見的引述,以下幾點是大多數人所認可的:一,它源於西方,後成?世界性現象;二,它是近現代出現的,有時代性;三,它是一種精神狀態。根據這樣的共識,我們有必要追溯一下它的形成過程,以便我們作進一步的討論。

  現代性作?一種時代精神,萌芽於歐洲中世紀末期。現代性並不是與現代化一同出土的,它的一些要素比現代化早一些時間出世。現代化無論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還是人口層面,都是在中世紀落日之際才開始它的歷史。

  歐洲的中世紀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社會停滯不前,精神文化受到宗教嚴重壓制的時期。但中世紀的宗教與原始宗教不同,信仰進入一個較高級的階段,不論是上帝或真主都具有精神的純粹性,而非是對現實之物如太陽、火、動物的神化。信仰物件的這種純粹性,使得該宗教擺脫了地域性和種族性,從而成?各民族可接受的世界性宗教。另外,在這種高級宗教中,個人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肯定。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地位可能不一,但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彼此的差別只不過是善惡品性的多少的差別,由經濟、政治、家庭、種族造成的等級在上帝面前皆消失。最後,通過懺悔、祈禱和修行,人們不僅增強了主體意識和個體意識,並且還發現自我中蘊含有自由意志,從善或從惡、上天堂或入地獄終歸是由自己去選取,是自己在決定自己。中世紀宗教包含的這些意義,對於普遍信仰宗教的社會來說,必然會造成深遠的精神影響,?現代性的誕生和充實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同時,在中世紀末期,理性的地位也在不斷增強。在進入十三世紀以後,在基督教內部開始用古希臘哲學,尤其是亞裏斯多德哲學?基督教服務。托馬斯o阿奎那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之後的一兩百年間,在宗教內部?提高理性地位的人物一個接一個,最重要的人物當然要算德國的馬丁o路德。他提出的"因信稱義"的神學理論的意義不僅在於把世俗的人加以提升,讓他們可以不經過教會而直接接近上帝,同時也因此更進一步喚起了人的主體意識、自我意識和含有自由觀唸的自主意識,而這些意識都歸屬於人的理性。由於路德的理論符合人性,?新興力量所接受,造成了歷史意義深遠的宗教改革運動。

  在中世紀後期,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領域裏,理性也在不斷拓寬其發展道路。其中城市的興起和大學的出現,成?新興勢力爭取政治權利和思想自由的基地。義大利和法國的一些城市在與國王和領主的鬥爭中取得了自治權,有的還建立起城市共和國,樹立了理性化的政治權威。作?自由思想的培育基地的大學從12世紀開始也陸續出現。有名的波倫亞大學、巴黎大學、康橋大學就是在此時期創立的。到15世紀末,西歐各國大學已有80所。(26)

  新興勢力的增長還表現在民主與法治的樹建上。1215年英國誕生了著名的"自由大憲章",在1258年?生了議會。法國也在1302年第一次召開了三級會議。雖然這些代表機關還受到貴族與教士的控制,但它們顯示了現代國家必須實行民主與法治的史前形象。哈耶克在談到法治的淵源時說:"中世紀提出的'法律至上'觀念,作?現代各方面發展的背景,有著極?深刻的意義。"(27)韋伯把現代法治看作是法學理性化過程,他把這個過程起點遠推到古代的羅馬法,其間經過中世紀末期的"古?今用"以及與近代自然法理論的結合才構成現代法律理性主義即法治精神。韋伯說:"這種理性化之在歐洲大陸出現,完全是靠義大利的法律家,借來了古羅馬的法理學。"(28)

  與宗教改革、政治權利運動同時的思想解放浪潮還有但丁、達o芬奇?代表的宣揚人文精神的文藝復興運動,以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代表的科學宇宙觀。稍後,歐洲就進入了理性在哲學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各領域全面開花的?蒙時期。現代性就這樣始於中世紀末,基本成形於?蒙時期。

  理性雖是現代性的母體,但孕育現代性的現代理性不是直接從古代理性移植而來的。古代理性無論它表現?哲學、政治思想或法學理論,它們在中世紀末期被重新闡釋時,是加了新因數的。一方面它被宗教利用,另一方面這種利用又在宗教精神中新生了或強化了應屬於理性的種種意識和觀念,理性則反過來吸取了這些意識和觀念,構成了與古代不同的現代精神。

  現代性的簡意就是現代精神,但作?時代性的精神不能僅是某些大師的思想或某些學派的主張,它應有普世性。對於普遍信仰宗教的時代和人民而言,宗教精神就有普世性。而在宗教改革和它在適應新形勢的變化中,人性和理性在宗教精神中得到了擴張,這就使理性在那個時期的發展有了普世基礎。

  然而宗教精神,那怕是具有理性成分的現代宗教精神並不等於現代性。現代性不只有理性的內容,而且也應有理性的形態。也只有具有理性的形態,才能完全獲得普世的意義,因?現代性有了理性的形態,才可能??蒙之後的時期所繼存、所發展,才可能在其他地區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教的民?那裏得到認同。因此,對現代性詳細些的表義是:現代性是理性從中世紀末到?蒙時期孕育出來的時代精神,這精神在繼續發展中形成?有普世性的具體形態,這主要是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這也是現代性的基本內容和特徵。

  現代性誕生於西方,現在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世界性現象,這並不是什?文化入侵、強權擴張,而是因?它表現的四個精神形態,是組建現代社會、現代國家必不可少精神動力,是一切希望進入現代文明生活的民族都會認可,甚至加以引進和吸取的。所以現代性不再只屬於西方,不?那個國家那個民族所獨有,它是屬於當今全人類的。

  三

  通過前面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歷史和內容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不能簡單地把現代化與現代性看成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不是這一個是另一個的理論抽像,另一個是這一個的具體現實。現代化的理論不等同於現代性,現代化有多樣理論類型,而現代性雖然在學術上有爭論,但都認可它是一種現代精神。現代化可以不囿於理論而直接通過對技術和制度的引進、創立來進行,而現代性不能沒有理論,並且它的具體形態必須在本民族的精神中得到滋生才能樹立。同時在方法上也不同,現代性的樹立和發展必須依靠?蒙和批判這兩個理性手段,依靠思想自由的環境的開拓,靠一代又一代人思想的繼承和創新,總之靠民族的理性水平的整體提升。現代化要使人們信服,主要是依靠現代化事業帶來的效率和利益,而效率和利益的實現,關鍵是靠國家政權對現代化的組織和實施,所以在美國大學的政治學教科書中就這樣說:"美國也同樣把國家當作現代化的原動力。"(29)

  話雖如此,現代化與現代性又有關連性和同一性。儘管現代性的歷史源頭要比現代化的起點早,但都是在人類社會從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歷史大背景中出現的。不過它們又在同一大背景中來自不同的因素,因此在歷史性的同一中又有差別。除了它們在歷史性上存在著同一又有差別的關係外,我們要看到它們在理性領域裏和在組建現代國家上也存在著同一又有差別的關係。

  前已有述,現代化不是精神狀態,而是能用指標去衡量的各項社會狀況。現代性的動力是從思想、信念、理念中獲得的,現代化的直接動力主要來自於個人、集團、民族、國家對利益、勢力、實力的追求。但這並不等於現代化的動力與精神無關。在它的政治行?、經濟活動、科技應用等方面,在它追求各項指標的增長中仍有一定的精神動力。這種精神動力可能不來自現代性,即不是由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去推動,而有可能來自於"富國強兵"、"擴大生存空間"、"雪洗國恥"、"屹立於世界"、"解放全人類"等精神信念,這些信念大多出自於愛國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國際主義的精神,甚至出自於種族主義、復仇主義等。追溯這些精神的源頭,有少許可能來自於宗教信仰,但基本上仍出自於理性認識。這樣,我們在精神源頭方面發現即便是排斥了現代性的現代化其精神動力與現代性有理性上的同一。

  理性雖然可以作?現代性與現代化關係中顯示其同一的共性,但在這共性中包含著矛盾和差異。最顯著的是,理性對現代性關係的直接性和對現代化關係的間接性。現代性本來就是一種精神狀態,因此理性與現代性有精神的同一。現代化是物質性和社會性的事物,理性與它無精神上的同一,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如愛國主義等才與理性有精神的同一,因此現代化與理性的關係是間接的。

  現代化與現代性在理性的同一中更?深層的矛盾和差別是在於理性的發展過程和理性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中。

  理性?何物?哲學上充滿爭論和多種解釋。在這裏,我們主要是依據康得和黑格爾這兩位大師的觀點來展開討論。

  康得認?:"通過我們被物件刺激的方式獲得表像的能力(感受性)叫做感性。因此,藉助於感性,物件被給予我們,而且惟有感性才給我們提供直觀;但直觀通過知性被思維,從知性?生出概念。""理性從不首先關涉經驗或者關涉某個物件,而是關涉知性,?的是通過概念賦予雜多的知性知識以先天的統一性。"(30)

  由此文可見,認識要從感性開始,經過知性達到理性。知性是理性的認識物件,感性是知性的認識物件,而認識過程的展開,康得認?是靠感性的先天形式時空、知性的先天形式範疇、理性的先天形式理念來完成的。黑格爾認可康得在感性和理性之間設立的知性概念,通過自我的先天形式,把雜多轉?同一,成?"知性概念的確切根據"。他也承認理性在知性之上,它是以"在思想中的自我之原始同一"也即知性本身"作?物件或目的之抽像的自我或思想"。(31)也就是說,理性就是以知性?物件的思想。有所不同的是,黑格爾不是通過先驗理論和思想意識的先天形式去展開其哲學,而是通過認識物件的內在矛盾的辯證運動去演變其哲學。此外,在康得那裏,思想意識達到理性即止,黑格爾則把理性繼續向前發展,在理性之上還有精神階段。

  被當作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導言的《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論述了意識的形式和發展史,描述了"?了?生科學的因素,?生科學的純粹概念,最初的知識必須經歷一段艱苦而漫長的道路。"(32)這道路分?感性確定性、知覺、知性、自我意識、理性、客觀精神、絕對精神等若干階段。作個簡化,這條道路的階段是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客觀精神、絕對精神。再簡化?三段:前理性、理性、精神理性。這樣,我們把意識史作?理性史來討論了。

  在前理性階段,意識已通過抽像能力達到從個別到共相的認識、從知覺形式的存在進入到對規律的知性認識。進入理性階段,理性即具有前理性的認識力,並且對自己的認識的範圍及侷限有所知,能用概念、範疇等思維形式進行更?深入的判斷。這些判斷不僅只是與主體相關的利害判斷,還有是否符合理念和精神要求的深層判斷。康得認?理念是理性的先天形式,這一看法就包含了達到理性水平的認識,必然會有理念來審查我們從知性得來的認識這樣的規定,經過理念的審查來作出價值評判和取捨。至於第三階段即精神理性,更是遠離直接功利關係的抽像領域,信仰、科學、藝術和倫理以純粹形態構建這一階段。

  把理性展開過程分?若干階段後,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精神源泉就容易確定了。現代化是滿足個人、群體、民族、國家利益需要的事業,它完全可以從前理性中獲得精神動力,因?前理性的主要特點或功能是對與主體--包括個人主體、群團主體、民族主體、國家主體的利害關係的認識和判斷。也可以反過來說,如果人們和群體、民族和國家其整體的思想意識水平還處於前理性水平上,只需進行現代化建設即能滿足其一般的精神需求。"富國強兵"、"屹立於世界"、"雪洗國恥"這些口號不論多偉大和振奮人心,其基本意思都是要當強者,其實質是利益問題,就其精神源頭來說,都出自於前理性的認識。由此看來,我們這裏所說的前理性,也可以說成?前現代性。而現代性,則是成熟理性展開的形態,它並不排斥功利要求和利害判斷,但功利要求要經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去規範,還要受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去修整,即使對主體有直接利益的判斷,若是不符合這三個精神和一個理念的要求,也要被排斥。反之,若某一判斷並非利益,甚至有損利益,可它又符合這四個精神形態的要求,在一定條件下,也應去肩負。至於精神理性,雖然與現代性也很相關,但它更多是面向未來的人和社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裏不去議論。

  用康得關於理性與知性的理論,特別是用黑格爾關於意識發展史的理論來分析現代化與現代性的精神源泉,能看到它們之間在理性上的同一又差別的關係。馬爾庫塞對康得和黑格爾闡發的知性與理性的理論評價很高。他說:"康得曾分析了理性和知性之間的基本差別。黑格爾則賦予兩個概念以新含義,並把它作?其方法的起點。"(33)對於本文來說,也借用了他們關於理性與知性理論的框架,但框架結構有變動。本文把知性納入前理性,又把前理性看作是走向成熟理性的階段,這就比較簡明的描述了現代化與現代性的精神動力及相互關係。

  另外,在理性發展的三個階段內,理性的功能還存在有工具性、應用性與純粹性、積累性的區分。整個說來在前理性階段主體意識主要顯示?主體的欲求表達和對客體的功利認識,也即以工具性、應用性?主。在進入成熟理性階段,主體意識除了應用功能外,以自身?目的純粹的積累的功能很強,欲求的表達要經過理性中的價值觀、倫理觀的清洗,主體意識在理性之內積累著和豐富著自身的內容。達到精神理性階段,主體意識的工具性、應用性在作用上和意義上更是低於精神的純粹性和積累性。也就是說,意識發展的各個階段,皆存在著理性的直接應用和理性的積累發展問題,應用可以在相應的級別上解決現實的需求和實際的問題,而純粹性和積累則?意識向更高一級的發展提供能量。

  對理性的三個階段作應用性與積累性的分析,可以看到現代化的精神動力主要來自於理性的應用功能。以精神和理念形態顯示的現代性應來自於理性的純粹積累性。同時,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可以來自於前理性的應用性,也可來自成熟理性的應用性,前者表現出的功利目的很窄,後者的功利目的更寬,前者受益者少,後者受益者多。現代性的精神源泉只能來自於成熟理性的純粹性。

  理性各階段的應用性和純粹性在階段與階段之間有顯著的差別,即愈是低級階段應用性就更重。在每一階段的內部很難將這兩性的比例和方位劃清的,因?它們是功能顯示而不是成分比重。事實上處於同一理性發展階段的不同民族和國家,它們的整體意識表現出的應用性和純粹性各有側重的。其基本原因在於它們有不同的社會組織結構和不同的環境條件,並不在於它們的理性本身有什?不同的功能比例。比如有兩個處於前理性階段的民族,其中一個制度中很難容下有自主獨立的勞心階層存在,同時又要長期應對自然災害和內憂外患,而另一個民族卻有勢力強大的如教士、祭司、學者之類的勞心階層,自然環境和內外問題又不太那?危機頻繁,那?毫無疑問,前一民族的理性意識中的工具性應用性重於後一民族,而純粹性積累性則薄於後一民族。這也能解釋?什?有些國家在古代在技術上、生?力上以及國家機器的健全上皆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進入近代突然從先進降?落後。這是因?在自己的理性發展中情勢造成了重用應用性,而?理性進一步發展起推力的純粹性則很稀少,因而現代性沒在這國家誕生,使這國家沒能較早進入現代國家行列。

  對理性作了三個階段的劃分,再對理性作了工具性、應用性與純粹性、積累性的分析後,我們的結論是,現代化與現代性有理性上的同一和差別的關係。我們把現代化的精神源泉理解?來自前理性的應用性上,也可來自理性的應用性。而現代性則來自理性,尤其是理性的純粹性。

  四

  在現代化三個層面的建設上極易顯示?物質性、利益性的增長上,即集中於"發展"的追求上。現代性的四個精神形態,又突出表現在對自由平等的追求上,對個人、對精神文化價值的肯定上,即集中於對"進步"的爭取上。在現代化事業中,只追求一個層面或只追求某個層面的某項內容,這種丟失全面性的現代化可能會出現只見增長而無發展。只進行現代化而排斥現代性,這樣的國家可能只有發展但無進步。發展與進步是現代社會、現代國家有別于傳統社會、傳統國家的兩個關鍵字。一個現代國家,追求物質利益的增長和使人獲得更多更大的自由應是協調一致的,兩方面的共存同進可以克服社會被物化,也可以避免現代性的烏托邦。

  但在時下,在現代化與現代性的關係中,發展中國家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隻知道現代化而不知道現代性;或者把現代化看作是第一性,現代性是第二性,認?只要完成了現代化,現代性就自然有了。還有一種認識,認?現代化應進行,而現代性是西方的應拒斥。這三種認識造成的問題是隻實行現代化而不培育現代性,現代化去與民族主義的、極權主義的、種族主義的、階級專政論的等等意識形態相結合,造就了一些雖增強了國力但沒有現代性的非現代國家。

  我們指的現代國家是現代化與現代性共構的國家,而不是指在時期上凡存在於這一百多年中的國家,也不是指凡進行著現代化建設的國家。在這一兩百年中,確有一些國家在急行軍式進行現代化,同時又在壓制現代性,結果增強了的國家勢力並沒有給人們和世界帶來福利。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的"成功"只能說是現代化甚至是片面的現代化的"成功",而不能說它培育現代性的成功,更不能說是它建立起了尊重自由、肯定個人價值的現代國家的成功。日本學者森島通夫在論日本的所謂成功時寫道:"當我們看到日本資本主義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民族主義的、家庭式的和反個人主義的時後,就沒有什?大驚小怪的了。在現代日本歷史上最糟糕的階段(它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亂),日本甚至發展了一種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經濟。儘管戰後階段日本經濟獲得了成功,但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勃興和成熟的前景在日本依然是極其遙遠的。"(34)可見,即使現代化程度很高的當代日本,也稱不上現代國家。

  以壓制現代性?代價,集中國家資源去搞現代化最典型的例子是19世紀中後期的德國。19世紀中後期的德國,在普魯士的帶頭下開始了統一的事業和現代化進程。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在北德意志聯邦帝國立憲國會上有這樣的豪言:"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它一定會策馬奔騰!"(35)果然,通過戰爭和鼓吹民族主義,實行壓制自由主義和鎮壓社會民主運動的政策,德國在19世紀末成?世界強國之一。當時的德國可以說是開足了國家機器,以急進速度進行現代化,成?那時的中國、日本、俄國等後進國家學習現代化的榜樣。可是,生活在此時期的韋伯卻看到了德國的發展是以壓制民主、犧牲自由精神?代價的。韋伯沒有被德國的種種成就和成功弄得目眩,他反而感歎德國仍不是現代社會,不是一個政治成熟的民族,而是一個"不敢把傳統主義和權力斬首示?的民族。"(36)德國這種排斥現代性而進行的現代化,促長了的是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國家主義的泛濫,最後導致了德國的災難,也給其他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

  還有一些在20世紀中後期所謂起飛的"小龍",也許在各層面達到了現代化的某個水平,但整個社會充斥的是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和傳統迷信,缺乏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也很難說現代性就獲得了。另有一些國家,由於人類急需的自然資源貯藏豐富,國家的國民?值和人均收入進入世界前列,人們的生?和消費都很現代化了,但實行的是神權政治、君主專制和男權統治,這樣的國家很難說是現代國家。看來,亨廷頓關於現代化的完成就是現代性的獲得的看法得不到印證。

  既然現代國家是由現代化與現代性共構的國家,現代化與現代性又是在不斷發展和充實中,因此現代國家必然要稍後於現代化與現代性的步伐而出現,並且也一樣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即從前現代國家發展?現代國家的過程。

  前現代國家即傳統國家,以其奉行的核心價值和維護的核心利益來看可分?家族國家、種族國家、階級國家等形態。這些形態的國家因存在著一個家族統治其他臣民、一個種族統治其他種族、一個階級統治其他階級的不平等關係,這種傳統性國家很符合韋伯的定義:"國家者,就是一個在某固定疆域內……肯定了自身對武力之正當使用的壟斷權利的人類共同體。"(37)顯然這樣的國家具有鮮明的壓迫性。這也與恩格斯關於國家是統治階級用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38)的說法相近似。

  然而國家由一批人用來統治和壓迫另一批人的性質是與現代性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相衝突的。隨著人民爭取權利運動的不斷興起以及民族理性的不斷提升,在經歷一系列的振蕩和變革後,國家日漸退去其傳統性而加強了現代性,傳統國家逐漸向現代國家轉化,這段歷史大概已經歷了兩三百年,目前仍在轉化中。

  由傳統國家向現代國家轉變的第一個國家形態是現代民族國家。這種國家奉行的核心價值是民族利益至上,而不是某一家族、某一種族、某一階級、某一黨派的利益至上。這樣在形式上就消除了少數人對多數人、階級對階級、黨派對黨派以及國內各種族、民族之間的統治和壓迫。在對外方面,國家作?民族利益的代表,以主權所有者身份顯示其獨立性參與國際事務。

  作?現代民族國家,並不意味著一個民族就是一個國家。它有單一民族國家的形式,也有一個民族多個國家和一個國家多民族的形式,關鍵在於它奉行的核心價值是民族利益至上和國家代表著它所統有的民族利益。國家也因此獲得了至高地位,並以這個地位?依據有可能出現多樣國家主義。

  在現代國家的這個階段現代性主要體現?國家消除了被家族、黨派、階級所獨佔的色彩;國家還脫離了神權的約束,國家信念理性化、運作世俗化;在國際關係中由於握有主權而呈現強烈的國家主體意識。然而在現代民族國家階段,通過現代化去增強國家勢力是國家的頭等職責,在追求發展與進步中,現代民族國家易出現以發展代替了進步,加快了現代化而滯後了甚至放棄了現代性,以至出現了壓制自由民主理念的種種泛民族主義、泛國家主義的現代化。

  如果現代民族國家在大力推行現代化之時又在培育和發展現代性,那?在經歷相當的時期之後,現代化與現代性就可能達到?創立更高一級的現代國家而互助互補了。這更高一級現代國家,我們稱它?公民國家。

  公民國家的含義不只是指這個國家的人民有法律所賦予的公民地位,更是指國家奉行和維護公民權利至上的政治原則。公民出自人民,但它又不是人民那樣的整體性概念,而是指享有公民權利的每個人。公民國家所確定的公民的權利基本上是洛克指出的"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自由或財?"(39)的發揮。公民權利至上的具體表現是,政府的權力來自於公民的授予而不是相反,在權利與權力發生衝突時公民權利高於政府權力。公民國家的第二個含意是,公民身份的普遍性。在古代和中世紀一些城市國家也有公民,但不普遍,它們有性別、階級、種族、財?的嚴格限制,那不過是傳統國家的一種形式。現代公民國家必須經歷從皇室、顯族、階級、黨派的利益至上轉?民族的利益至上,再轉?公民的權益至上的同時,還要使公民的身份從少數人轉向多數人再轉向所有有能力參與政治活動的人這樣一個歷史過程。公民國家的再一個含義是,公民的意見和要求的表達是個人權利的體現,並不代表他人的要求和意見,但經過被法律確定了的民主程式,個人和部分人的要求和意見可以整合?公意和國家意志,公民和國家被民主制度連?一體。

  從現代民族國家向公民國家轉向的過程中,現代性的精神和理念是強大的推動力,並且還轉化?公民國家中的許多原則。這個過程也少不了現代化,尤其在政治生活領域中,現代化與現代性會出現溶彙的情況。不妨說,公民國家的核心問題是政治現代化問題,也是政治現代性問題。不過兩者也有區分。政治現代化側重的是民主制度的建構,而政治現代性是民主精神的喚起和動員。對現代公民國家的發展來說,制度的建設和政治動員及參與必須配合。如果只有制度建設而無民主意識的喚起、動員和參與,現代公民國家只是一個空架子,百姓雖有法律規定的種種權利但從不行使權利,國家實質上仍停滯在原先的發展水平上。反之,如果制度建設滯後,公民的動員與政治參與的程度超過了制度承受的範圍,就會如亨廷頓所分析的那樣造成社會不穩定,以至出現動亂。"在高水準上保持二者平衡的社會,則可以斷言是長治久安的社會。"(40)我們還得補一句:同時還是進步的社會。

  現代化與現代性在構建公民國家上與構建現代民族國家上一樣存在著同一又有差別的關係。隨著現代國家的進步,它們的同一性會隨之加深,如公民國家中現代化與現代性的同一性比現代民族國家更深一樣。在公民國家的再進一步發展中,我們可以推論,現代化與現代性溶彙的範圍還會擴大,具體情況當然有待繼續觀察。

  本文在討論現代化與現代性時,基本上是從正面的立場、從促使它們成?我們的生活現實的角度來加以論述的。本文無意多去討論現代化與現代性的負面與侷限,無意去介紹和論證後現代主義、非理性主義對它們的責難和批評。現代化對於我們仍是一個正推行中有許多困難要加以克服的事業,現代性對於我們大多數人甚至還很陌生,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它們的生長發展設置障礙,而是去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它們相互的關係,?它們在我們國土上的成長發展,在理論上作一些呼喚。

  【注釋】

  (1)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第7頁、第8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790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魯道夫o呂貝爾特:《工業化史》第1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

  (4)參看羅斯托:《經濟成長的階段》,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

  (5)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30-31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

  (6)韋伯斯特:《發展社會學》第21-29頁,華廈出版社1987年版。

  (7)殷陸君編譯:《人的現代化》第5-6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第11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30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

  (10)《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133頁,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1)吳振坤:《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問題》第2頁,中央黨校出版社1984年版。

  (12)《現代化研究(二)》第34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13)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第102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14)奧斯本:《時間的政治》第16頁,第31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15)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41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

  (16)《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第69頁,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17)《讀書》2002年12月期第14、15頁。

  (18)轉引自瑞澤爾《後現代社會理論》第213頁,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19)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第20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庫爾伯:《純粹現代性批判》第32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1)汪行福:《通向話語民主之路》第128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生?》第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周穗明等著:《現代化:歷史、理論與反思》第165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版。

  (24)同前,第166頁。

  (25)周寬、許鈞:"現代性研究譯叢總序",見《時間的政治》第124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6)張豔珍主編:《世界通史》第3卷第969頁,中國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

  (27)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第204頁,三聯書店1997年版。

  (28)《韋伯作品集(1)》第220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9)羅斯金等:《政治科學》第42頁,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30)康得:《純粹理性批判》第56頁、第27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1)黑格爾:《小邏輯》第132頁、第137頁,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32)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第17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33)馬爾庫塞:《理性與革命》第40頁,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34)森島通夫:《日本?什?"成功"》第27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5)迪特爾o拉夫:《德意志史》第145頁,慕尼黑Max Hueben出版社1987年版。

  (36)轉引自閻克文:《韋伯:民族主義,自由主義?》見《讀書》2001年第10期第101頁。

  (37)《韋伯作品集(1)》第197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68頁,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9)洛克:《論政府》下冊第6頁,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40)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367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

  作 者:汪伊舉

  職 稱:副編審

  單 位:四川人民出版社

  郵 編:610012

  個人住址及通訊處:成都市雙楠小區燃燈寺北街

  40號四單元201室

  郵 編:610041

  電 話:028-85095726 028-66023015

 

國際邊緣新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