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對「反全球化」現象的調查與思考[上]
作者:龐中英
==========================================
作者:http://www.pen123.net
2002-1-2 9:50:56 士柏諮詢網
另一種全球化
——對「反全球化」現象的調查與思考
[內容提要]最近幾年,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反全球化也同時發展。但是,除了注意到世界各地街頭的反全球化示威,並對它們做了相當片面性與扭曲性的解釋外,人們並未對反全球化現象做深入討論。實際上,反全球化是另一種全球化,是全球化的産物。相對而言,它是弱勢與受害群體對全球化黑暗面的微弱抗爭,是對全球化的所謂不可規避性的挑戰。反全球化運動已經而且將繼續對當今世界産生多方面的影響,因爲它提出與揭露了種種急迫與嚴重的世界問題。雖然無組織、觀點混雜、甚至偏激的反全球化運動沒有也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但它將促使人們深入反省與重新對待全球化。
[主題詞]反全球化、全球化的黑暗面、第三世界化、世界趨勢
導
言
當前,是非「全球化」的爭論汗牛充棟,以下文字不想再捲入這種是非過程,而只關注「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1現象,因爲這個問題並沒有受到中文學者的充分注意。需要說明的是,研究反全球化並不表明作者擁護還是反對全球化的立場。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問題不是能用是非而投票的。本文是作者從學術研究要求「中立」的角度對最近幾年世界範圍的「反全球化」現象作的一項持平的調查研究,目的是爲了全面而客觀地進一步認識全球化問題,加深對今日世界問題的認識。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相伴而生。如同全球化概念的寬泛性與模糊性一樣,反全球化也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理解的概念,它可能指對全球化的否定,對全球化片面性的批評,對全球化(跨國公司、自由貿易、科技創新與國際經濟體系全球擴張)的擔心,對全球化代表的新階段資本主義(即「全球資本主義」)的回擊,對全球化加劇的貧富鴻溝、社會分裂、環境災難的不滿,等等,不一而足。總之,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可說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因此,我的觀點是,同全球化一樣,反全球化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另一種全球化,需要深入觀察與研究。
目前,全球化已經更加深入到世界各地,以西方爲基地的跨國公司與原來的南方、週邊、第三世界全球化等地理、政治與經濟實體的互動,加上南方、週邊、第三世界的分化,以及以非西方爲基地的跨國公司成功,使「全球經濟」越來越名副其實。但是,全球化的中心與動力源仍然在西方與其他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全球化主要是公司(資本)領導、科技促進、市場發動、政府支援爲主題的全球化,相應地,反全球化的中心與動力源也在西方與其他發達地區。
本文主要考察反全球化的內容、特點、原因與前景,並由此對世界問題做一些新思考。
誰在反全球化?
行動與言論是判斷是否存在反全球化現象的唯一根據,而不是看它們是否貼上「反全球化」的標誌。當前的反全球化示威與論點涉及許多方面,但歸納起來,大多數人最集中關注的兩大問題是全球正義(global
justice)與生態環境維持。
在行動方面,「反全球化」已經成爲一場「全球運動」(global
movement),原因在於最近幾年來,全球範圍的反全球化運動不斷,一些重要的全球會議已經接連不斷成爲示威者所稱的全球行動日(global
days of action)目標。示威者聲稱他們的行動是非暴力的直接抗議(non-violent
direct action)的,但實際上往往與警察發生不幸的暴力衝突。
既具有諷刺意味、又十分有趣的是,反全球化運動本身已經全球化了。反全球化運動的組成人士來自全球各地的聯合會與工會(unions
+ labor)、環保組織等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有土著人(indigenous)、社會主義者(socialist),性別平等主義者(feminist),甚至無政府主義者(anarchist),他們依靠全球化爲了共同的反全球化目標而走到一起。
最近一年多世界各地代表性的反全球化示威列舉如下:
——1999年11月30日到12月初,美國太平洋城市西雅圖,世界貿易組織(WTO)貿易部長會議在此召開,它雄心勃勃地要發起新一輪多邊自由貿易談判,但沒有想到的是,會議內部南北國家分歧嚴重,會議外部發生舉世震驚的反全球化示威。WTO的會議無果而終,連一直在尋求取得國會賦予的談判自由貿易協定權力的美國總統克林頓也不得不站在示威者一邊說話,因爲沈寂了很長時間的美國工會組織,以及向來是民主黨支持者的環境保護主義者是這次抗議活動的主角。這次抗議活動雖然讓西雅圖一片混亂,麥當勞速食店被砸,許多示威者與警察受傷,但卻把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與環境問題充分揭露出來。
——2000年1月底,瑞士小鎮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在此如期召開,反全球化的示威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界精英同時抵達,一場譴責全球化的示威也不幸夾雜著很快諸如砸掉麥當勞餐廳的舉動。
——2000年2月14日,泰國首都曼谷,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在這裏召開,反全球化的示威遊行再一次爆發,但示威者針對的並非該貿發會議,因爲貿發會議向來與IMF等國際經濟體系的觀點相左,基本上站在發展中國家或者第三世界一邊說話,他們示威的矛頭仍指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00年5月1日,英國首都倫敦市中心,爆發大規模的反全球化與反資本主義的示威遊行。
——2000年9月中旬,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奧運會開幕前夕,世界經濟論壇亞太地區會議在此召開。一些非政府組織發動了大規模示威,同樣導致與警察衝突,參加示威的抵制奧運會聯盟(the
Anti-Olympics Alliance)揚言要進軍悉尼,要求舉行真正的奧運比賽(而不是商業化的)。
——2000年9月上旬,紐約,聯合國千年高峰會議,聯合國總部前最重要的示威是反全球化運動,有的抗議者把他們的行動叫做「人民峰會」(People』s
Summit)。
——2000年9月下旬,捷克首都布拉格,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在這裏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分子跟蹤而來。示威者要求關閉世界銀行與貨幣基金,加快改革國際金融體系進程,取消第三世界國家的沈重債務。示威者認爲IMF和世界銀行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工具,因爲它們竭盡所能控制第三世界,使這些國家更加貧窮。這次示威是布拉格自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以來發生的最重大國際事件。
——2000年10月20日,韓國首都漢城,第三次亞歐會議(ASEM),爆發大規模反全球化示威,參加者達2萬之衆,除大批韓國人士外,他們代表著阿姆斯特丹多國研究所(Transnational
Institute in Amsterdam),綠色和平國際,以法國爲基地的「取消第三世界債務委員會「(Committee
for the Cancellation of Third World Debt),以日本爲基地的「食品安全與環境網路」(Network
for Safe and Secure Food and Environment),以菲律賓爲基地的「反對走私婦女聯盟」(
Coalition against Trafficking in Women)等非政府國際組織。針對官方的亞歐會議,示威者發起了亞歐會議人民論壇(the
Asem People』s Forum)。2
除了上述大規模的街頭示威外,網路上的反全球化運動更加活躍。反全球化者通過網路空間研究與討論全球化問題,在網路中廣泛表達對社會公正與環境惡化的關心,協調全球反全球化行動,不一而足。反全球化的著名網站很多,例如《摧毀IMF》3、《跨國公司監控》、4《全球人民行動反對自由貿易與WTO》(Peoples』
Global Action against "Free" Trade and the WTO)5、《社會主義選擇》(Socialist
Alternative)6,至於象綠色和平國際(Greenpeace
International)7、世界自然基金(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World Wildlife Fund, WWF)等環境保護組織都建設維護著影響廣泛的網站。
經過全球各類傳播媒體報道,人們目睹了街頭反全球化現象。其實在言論方面,反全球化的各種觀點如同主張全球化的那樣多。馬克思主義、左派、自由左派、生態主義、女權主義、和平主義等等都是全球化的批評者。他們的觀點五花八門。代表性的流行觀點有:(1)全球化的主張者認爲全球化是人類獨一無二與歷史的機遇,但反全球化的觀點則認爲,現在的全球化嚴格意義上應叫做「公司全球化」(
corporate globalization),這樣的全球化不是社會一體化而是社會解體的力量。(2)公司主導的全球化使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不平等、不公正進一步加劇。(3)地球環境將因全球化而不堪重負,地球環境將因爲全球化而受到最後的致命一擊。發達國家普遍把傳統部門(「舊經濟」)轉移到第三世界,推動第三世界的工業化進程,結果全球工業化的結果就是人類環境的末日。(3)全球化不過是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的說辭,是發達國家的僞善(hypocritical),因爲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方面總是很保守。馬哈蒂爾總理說,「西方國家要求亞洲國家具有更大的透明度,但卻對自己的全球資本主義牌號遮掩與不讓質疑,現在是到了打破此種禁忌、公開討論它們的問題的時候了。」8
反全球化現象的若干特點
當前的世界範圍的反全球化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在原南方、週邊、第三世界裏,反全球化的情況很複雜。傳統與理論上,馬克思主義與依附論都是全球化的批評者。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反全球化聲音較大,如馬來西亞、古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與古巴總統卡斯楚都是反全球化的著名人士。古巴最近幾年發起召開一系列抵制、批評全球化的國際會議,甚至包括2000年4月在哈瓦那召開的77國集團會議,古巴方面也不失時機地宣傳反全球化的觀點。堅決反全球化的「第三世界網路」(The
Third World Network)9還以馬來西亞爲基地。馬氏對全球化的批評非常著名,但受到西方主流輿論的不斷曲解。其實,他並不是盲目排斥全球化,而是反對全球化的霸權一致性與一體性,以及全球化帶來的金錢全面世界統治。「全球化,是;但霸權一統性(hegemonic
uniformity and conformity),不。大家共用豐足的物質財富,是;但金錢的全面世界統治,不。」10但應該說,最近的反全球化行爲主要發生在西方世界。
(2)就地區而論,東亞不如歐美,東歐不如西歐。原因是東亞與東歐仍然處於「西化」與「愛西」階段,特別是,年輕一代認爲全球化是好事。11美國與歐洲是全球化的中心,同時也是反全球化的中心。美國綠黨及其領導人納德、改革黨及其領導人布坎南(他們均是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候選人,從反全球化的角度看,他們的競選實際上是一場反全球化的政治運動),法國總理若斯潘等歐洲「中左翼」領導人均是全球化的重要反對派人物。法國反對美國式的全球化。反對對其他國家的「全球化強加」(imposing
globalization)。
(3)就産業而言,更多的反全球化力量來自原第一與第二世界的「舊經濟」而不是「新經濟」部門。與利益分配不均,嚴重忽視當地人民利益,以及環境破壞直接相關的人最直接地反全球化,跨國公司在有關國家設立的化工廠、核電廠所在地的民衆直接反對全球化。如印尼最東部的西巴布亞土著人反對美國一礦山跨國公司(Freeport)的掠奪性開採,因爲當地人民承擔了跨國公司的代價,但好處卻由跨國公司與雅加達當局所得。
(4)反全球化與冷戰後全球範圍上升的民族主義、排外主義的力量與情緒普遍聯繫在一起。在一些情況下,包括政治家在內的當地人比全球人更反對全球化,如西歐(德國與奧地利比較典型)的當地人反外來移民;而在另一些情況下,當地人不如全球人那樣反全球化,如捷克布拉格的當地人參與反全球化的不多。在歐洲,一些人號稱是所謂「主權主義者」(sovereignist)12,他們對關注國家主權遭受的全球化挑戰和壓力。在美國,一些人在呼籲全球化時代的民族主義,例如美國改革黨總統候選人、專欄作家布坎南,反對自由貿易(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與世界貿易組織),反對美國更多參與全球事務。
(5)一些從全球化中受益較多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中國等,即西方媒體經常稱的幾個「全球化成功故事」(globalization
success story),目前反全球化力量相對較小。而在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發展中國家,如泰國、韓國、印尼、菲律賓等(可以叫做全球化失敗故事),反全球化的運動與言論很多,金融危機過去已經一段時間了,但這些國家一些人士與組織仍把危機之主因歸咎於全球化。
(6)反全球化作爲新的政治與意識形態。這是與全球化作爲政治與意識形態針鋒相對的,體現了後冷戰時代新的意識形態分界線。美國總統克林頓(代表「新民主黨」)、英國首相布萊爾(代表「新工黨」)、德國總理施羅德(代表社會民主黨),以及新西蘭前總理(工黨出身)的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穆爾,在過去幾年主張所謂進步意識形態(the
ideology of progress),他們自稱是進步派(the
progressive)的代表。進步意識形態認爲,全球化帶來的是進步,比如富者會愈富,窮者也會變富,因此有助於許多世界問題的解決。而反全球化者雖然承認進步派取得一些進步(比如性別平等與強調普遍人權),但認爲,如果「災難」相比,「進步」簡直相形見絀。他們所批評的當然是越來越擴大的全球貧富差距與最近10年急轉直下的地球生態環境。更進一步,一些反駁全球化「進步觀」的人士認爲,全球化讓世界富裕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富了,大多數財富流向少數人,同時,富裕並不代表一切,物質上的富有與精神上的退化同步發展。反全球化人士指責進步派冷酷無情,因爲進步派手中的王牌是全球化的所謂不可規避性(必然性)(inevitability),這些人士常引用布萊爾在英國工黨大會上的講話爲例說明這點。布萊爾曾說:「推動未來的變化的力量是不可能阻擋在國家邊界上的。不要尊重傳統。(這些力量)不等任何人與任何國家(民族),他們是世界性的。」13
(7)全球化的負面後果直接催生了許多非政府組織,這些非政府組織的宗旨與使命就是反全球化。14
(9)全球化對世界許多相對弱勢的大小文化、文明、傳統構成最強大的空前挑戰,一些文化、文明、傳統不得不面對著消失的命運。一些反全球化行爲(包括主張「文明對話」的力量)就是爲了弱勢文化、文明、傳統在全球化時代的生存與延續而鬥爭。
資料來源:http://www.pen123.net/readxrcon.asp?WDLSH=33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