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驗:上學帶手機,家長安心

編譯■賴明芝 臺灣立報2002.9.17~18

 

上學必備 手機隨身


中學生安妮.帕鐸維斯和阿里.彼得斯,站在購物中心的1樓,心裡想著,要到哪裡去添購他們開學的行頭。

「鈴……鈴……鈴。」

「哈囉!」安妮接起手機,聽到朋友的聲音,臉上頓時充滿光采。

對安妮來說,這支白色輕巧的手機,就和她的筆記型電腦、筆、資料夾和課本一樣,都是她早上去學校時重要的配備。

帕鐸維斯今年13歲,她說:「我通常是走路回家,至於手機這個玩意兒,我想,如果我真的需要人家載我一程,或是錯過了公車,這就是很重要的工具了。」

整個雙城市(Twin Cities),或者說,整個美國,有一大群的青少年開始帶手機上學,用這種方式和他們的父母以及朋友連絡。

今天的美國,將近1/4的青少年擁有自己的手機;預計到了2006年,全美會有3/4的青少年「人手一機」。

911改變師長的觀念

而正當大部分的學區仍然「禁止」學生在校園裡使用手機和呼叫器之際,有很多學校已經解除這項禁令。手機和呼叫器一度被視為販毒工具。

在震驚社會的可倫賓高中屠殺案,以及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現在有很多的父母承認,手機能夠讓他們和孩子之間保持聯絡,而學校方面也開始準許學生把手機帶到學校,但是他們得把手機放在包包或是儲物櫃裡,以免妨礙上課。

華盛頓地區一所高中的副校長黛博拉.霍曼表示:「如果家長是基於安全理由,讓孩子使用手機,我們可以理解。我們當中很多人也為人父母。」

手機開關機的時機

對於手機問題,某些學區一直抱持著官方的政策,其他的學區則準許私立學校自訂規則。教育官員承認,面對今日的社會發展,他們已經變得比較有彈性。

布魯明頓學區的發言人艾迪.麥特森表示:「我們的確準許手機的使用,也鼓勵孩子把手機留在置物櫃裡;不過,在學校裡,手機一定要關機。我們試著讓人們覺得,能確保孩子在學校唸書時的安全狀況;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為老師和孩子維護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布魯明頓學區的政策是:手機鈴聲和呼叫器的聲響,絕不能在上課的時間出現。如果有手機的聲音造成學生上課注意力分散的狀況出現時,校方可以沒收手機,直至有監護人或是家長出面領回為止。

在聖保羅和明尼亞波利,私校可以自行訂定規則,不過內容也是一樣的。聖保羅學區的發言人祖恩表示:「通常來說,校長們也都瞭解,許多學生都有手機和呼叫器,而學生家長也希望能和他們的孩子保持聯絡。然而,校長們必須在維持優良的教學品質和這種需求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所以,在高地公園高中,學生可以在早上7點30分以前,或是下午2點以後使用手機。

總部設在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的「美國學校行政人員協會」,其發言人芭芭拉.奈斯里表示,全美各地的情形都大同小異。在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一項針對學校行政人員所做的非正式調查發現,很多學校行政人員開始思考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行動電話的問題,這項禁令從80年代中期就實施至今。想法改變的理由是:做家長的希望能夠確定孩子的安危。

奈斯里還說:「我也認為讓學生攜帶手機到校,符合21世紀家庭的需求。我也覺得,學區開始針對手機普及化現像有回應。」

「按鍵式的」青少年

許多學校行政人員承認,不管學校怎麼規定,學生還是會帶手機來上課。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增加,當然是有原因的,孩子們會想要出去玩,找得到朋友,「真的」需要爸媽時,能有效求救。這些都是促使青少年成為手機市場中另一股激增的消費者。

根據波士頓一家科技市場研究公司「洋基集團(Yankee Group)」在2002年所做的調查,目前美國有24%的青少年擁有1支手機,而且,半數的人經常使用他們的手機。預計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會增加到75%。

帕鐸維斯的媽媽說:「很多家長只是希望能和孩子保持聯絡。我們也是最近才去買手機的。」

為了能夠掌握女兒的行蹤,至少是憑著電子手段,凱西.哈格洛德認為,這就是讓孩子使用手機的好處了。哈格洛德帶著14歲的兒子布蘭德到購物中心挑選開學後要穿的衣服,在兒子轉身去挑衣服樣式的時候,哈格洛德說,她17和18歲的女兒不管到哪裡,都會把手機帶在身上。

哈格洛德表示:「這樣我放心多了。」哈格洛德的女兒曾經在遇到大風雪,或是聽演唱會而得晚回家時,打電話向她報平安。哈格洛德在談到這兩個女兒時表示:「無疑地,這將成為她們、也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要上高中的布蘭德還沒有手機,哈格洛德說,她同意學校的政策,禁止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使用手機。茱蒂.麥克唐諾表示,今年整個夏天,她的女兒克莉絲汀娜都在用她的手機。開學後,還是如此嗎?

克莉絲汀娜面帶微笑的看著媽媽說:「我想,可是老媽不準。」茱蒂回答:「是囉!我是嚴格的媽媽。」 

茱蒂表示,她覺得能夠找得到孩子有一股安全感,特別是女兒會晚歸的時候。但是,在學校裡用手機卻「太超過」了。茱蒂可是有個好理由這麼做,因為,過完夏天,克莉絲汀娜在手機的電話簿裡,儲存了86個朋友的電話。克莉絲汀笑了出來,做媽媽的只能在旁搖頭。(資料來源/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國際邊緣青少年解放陣線青少年人權、法律與政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