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上課禁用手機引爭論
原載於法制日報2002年9月14日網絡版(記者肖燕)

  在當紅的偶像連續劇裏,少女用手機傳簡訊給不能相見的男主角,邀請他「一起擡頭看夕陽」;上班族媽媽要求孩子用手機報告行蹤免得她在辦公室擔心哭泣。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學校校規則明訂不準帶手機上學,否則沒收或記過,視手機爲校園違禁品。 

  禁止學生使用通訊器材,學校和學生之間意見相左,早在呼叫器時代已經顯現,但到價格更高昂的手機時代採取「沒收」的辦法,則令學生不滿。 

  臺灣南部一所技術學院爲了避免此起彼落、五花八門的手機鈴聲干擾上課,修訂學生手冊,明訂上學禁止攜帶手機及呼叫器,違反此一校規的以「擾亂校園秩序」記小過處分。這樣的結果和手機廠商標榜的「酷」、「炫」實在相差很遠。 

  有人主張,手機有緊急通訊的功能,上學期間禁用完全糟蹋了科技帶來的好處;況且,校長,行政人員在校內使用手機,還有的老師上課上到一半接電話,卻不準學生帶手機,實在不公平。 

  其實有些學生對老師在上課間接電話也有看法。一名任職出版界的媽媽說,女兒回家說,老師上課時常接手機買賣股票。 

  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戴君說,該校對攜帶手機沒有明文規定,但教室裏貼著標語提醒大家上課關手機。東吳大學社工研究所學生方昱說,東吳圖書館也有類似勸告,若不依禮節使用手機,讓鈴聲劃破寧靜,手機主人將會被罰暫停借書。 

  臺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說,他不會禁止學生在上課時接聽電話。他覺得,這是學生自己可以決定的事,如同他們可以自己決定中途起身去上廁所、抽根煙。不過,他自己習慣在上課時把手機關上。 

  臺灣中央大學教授卡維波說,根據他自身教書的經驗,學生使用手機不會造成教學困擾,學生會以震動代替鈴聲,接到電話會起身到教室外回話;「老師只要對自我教學能力有自信,不會認爲這些是困擾」。畢竟開明的老師已準許學生可以上課時喝咖啡、吃東西、和同學交換意見,「這些是教室內可以進行的活動,接聽手機不過就是類似活動之一」。 

  有人曾寫文章痛責手機泛濫,文章說,大哥大發燒,讓人慨歎:高科技讓我們對人際關係變得毫不敏感,在陌生人面前的矜持已蕩然無存。在全車人的聆聽下,可以侃侃而談自己的私事或是今晚的功能表;即使是生死交關的告別式上,一定也可以聽到手機鈴聲…… 

  根據臺灣「交通部」最新統計,臺灣行動電話用戶數已有兩千兩百六十多萬戶,平均每100人有100.7個門號,躍居全球第一。不斷普及的手機製造了新噪音,使用者的「手機禮儀」卻沒有跟上換手機的速度。 

  隨著手機數目的攀升,「請將手機關上」的標誌貼在各個公共場所,飯店、音樂廳、戲院、圖書館、醫院的牆上,但再怎麽樣,總是有人故意或「不小心」對這種沒有罰則的約定視若無睹。 

  由此看來,在校園內可否使用手機的爭論還將繼續下去。 

國際邊緣青少年解放陣線青少年人權、法律與政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