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邊緣青少年解放陣線青少年次文化白爛專題

 
 

Kuso文化 全臺惡搞

 
  2004.05.29 中國時報 
◎馮靖惠

Kuso文化正大行其道,目前幾乎所有網路媒體(BBS、入口網站……)無不蔓延著違背常理、瑣碎又無厘頭的Kuso元素。Kuso起源於日本,原意為「可惡」的意思,到了臺灣,則轉化成為「惡搞」的代名詞。主要核心意涵是「認真地對待一件無聊的事」。有人說,Kuso文化是代表著七年級生對於媒體強加於上的代名詞「草莓族」所做的具體反撲。 

換句話說,身為七年級的你如果身上不流著Kuso的血液、不散發Kuso的精神,那麼你就落伍了。 

過去文化研究者批判媒體中所呈現的青少年形象,大都是「問題青少年」、「享樂青少年」這兩類形象。享樂青少年的形象最容易在商業廣告中發現,在服飾、音樂、酒類飲料以及整個過多的消費商品廣告中,年輕人被刻畫為時髦、快樂至上且精力充沛。他們常被描繪為同質、沒有階級區分的社會族群。而當今「燒滾滾」的Kuso文化,讓我們生活的氛圍被一種凌亂、瑣碎、毫無任何邏輯可言的元素所佔滿。這種現象也只能用「問題」或「享樂」來理解嗎? 

相較於將青少年活動予以「病態化」的作法,目前已有許多學者關心青少年對主流文化的象徵性反抗。對他們來說,所謂的摩登族、不良青少年、搖滾樂迷與龐克族,都可說是一種次文化,對社會形構提出重要的政治性挑戰。 

而提到瓦解權力中心,或許大多數人會直接聯想到周星馳在電影中「無厘頭」的搞笑橋段。我想,如果供他為華人世界的「無厘頭鼻祖」,應該沒有人會提出異議的吧。如果你是屬於七、八年級的新生代族群,對於周星馳或許比較沒有深刻印象,但是提到曾經紅極一時的「鐵獅玉玲瓏」或是顛覆了公主與王子童話的動畫電影「史瑞克」,相信一定不陌生了吧。 

如果將周星馳、鐵獅玉玲瓏或是史瑞克等媒體創造出來的產物與脫軌的、顛覆主流價值的Kuso文化畫上等號的話,似乎具有其矛盾處,但是兩者之間又存在著完全相同的元素。雖然兩者同樣都是用一種極為認真的態度去運作,但是前者為認真地去針對某一人事物不眠不休地在一「固定脈絡」中進行中心/邊陲二元對立的解構;而Kuso文化則是用嚴肅的態度認真地對待一個無聊的事情,它不具有任何脈絡或邏輯可言,這就是Kuso精神。但是說二者相異,卻又會自打嘴巴。 

怎麼說呢?我們要先回到Kuso這個字的來源來看。Kuso的日文原是「可惡」的意思,其意義勉強接近中文裡的「爛」。Kuso之所以在日本風行,是因為日本電玩界的「認真玩爛Game」風潮。轉化到了臺灣,Kuso成了惡搞的代名詞。不管是將網友虛擬創作的「喬登拖鞋」放在Yahoo!奇摩首頁、成立PCHome「就是愛搞怪」貼圖區,都是一種「認真面對爛東西」的表現手法。我相信,無論是創作一雙喬登拖鞋或是創造任何網路嘻哈形式的臉部表情、圖案及改編戲劇、歌詞,都是需要絞盡腦汁地去構思設想和拼貼各類打死不相干的元素,用自己的Kuso文化反擊和顛覆傳統中心思想。 

而Kuso最典型的表現是拍賣個人用過的筷子、牙線,即是顛覆了外界認為正經、嚴肅的東西,以一種靠高科技力量以符號化、訊息化、複製化的人為因素壓倒所有自然的定律,使得各種事物之間的差異界線模糊化,因果性和規律性為偶然性和遭遇性所取代,休閒和消費優先於生產,娛樂和遊戲則取代了規則化和組織化的活動。「荒謬」是後現代反藝術美學的最基本範疇,而此範疇就是來自世界和生活本身的不確定性。筆者所探討的Kuso文化,就是一種將整個世界、生活和藝術都當成某種毫無確定結構和無穩定本質的荒謬事物。 

網路上「裝可愛」的Kuso話語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迴避嚴肅對話」、「逃避爭執」的策略。MSN上各式各樣的表情符號或者是轉九十度看可作為「誇張笑臉」之用的網路表情「XD」皆可以用作化解尷尬、促進情趣、增加「笑果」的另類表情,進而拉近了坐在電腦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化解更多囿於缺乏「人味」的電子語言所產生的衝突及誤解。當你在用MSN與朋友Talk時,在注入一句冷冰冰的網路語言之後,加上一個可愛的「XD」或是點選一個耍白癡的臉部表情,或許可以讓我們這個社會增添更多美麗的花朵。 

現實原初的自然世界原本就是混沌的、沒有秩序的。西方人原本以為,文化越發展、社會文化越理性化,他們就越能夠認識和掌握自然界的本質。但實際上,這種以西方語言文字為基礎和骨幹而發展起來的西方文化,反而是越來越朝著遠離自然、甚至反自然的方向發展。 

而如今Kuso文化的竄起,可說是人類回到了最原初的、萬事萬物混沌並存在一起的神話氛圍中,以人類原初的「荒謬」反制主流霸權社會一味追求理性化、現代化而造成更加膨脹之「荒謬」的最佳利器。 

(作者為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學生) 
 

國際邊緣青少年解放陣線青少年次文化白爛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