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刺青 > 刺青,過往與現在 > 翻開「台灣刺青史」 叛逆如影隨形

翻開「台灣刺青史」 叛逆如影隨形

楊索特稿 【1999/08/30】

刺青曾被視為是社會邊緣人的標記,但是,曾幾何時,刺青卻蔚為社會風尚,成為時髦的象徵,刺青在台灣走過的歷史,也是真實的庶民生活史。


研究刺青文化的蕭時哲說,台灣早已有刺青,最顯著的就是原住民的紋面習俗,但是,日據時代後期,日本政府禁止刺青,紋面習俗也受到壓制。


四十年代,台灣的刺青族群則以軍人為大宗,特別是在韓戰被俘的中共部隊,為了表示對台灣的效忠,紛紛刺上「殺朱拔毛」、「消滅共匪」向國府交心。這群人到了八十年代的返鄉熱潮,為了回大陸探親,又成了除青熱的一群。


有的老兵用強酸腐蝕一層皮;退輔會也撥預算補助老兵除去紋身;榮總則從民國八十三年引進新型雷射技術協助老兵除青,從刺青到除青,都和政治因素有關,這一頁血跡斑斑的紋身史,讀來不勝滄桑。


紋身的刻板印象則和幫派或特定行業有關,傳統紋身以刺龍刺鳳或日本浮世繪圖案為主,表現出霸氣、孔武有力的象徵,對幫派中人,紋身是一種識別,同時也具有保護色彩。


不僅在台灣如此,美國的研究者卡希達博士指出,紋身的罪犯常以紋身圖案來表現他們的地位或男子氣概,所紋的圖案,如老虎、龍、淌血的刀劍,也具有侵略意味。


但是,國外在六、七年前,台灣在近一、兩年,紋身人口大量增加。國際巨星史恩‧康納萊、瑪丹娜都有紋身,國外對紋身的研究、討論不斷,紋身團體、雜誌鵲起,都是使紋身潮流興盛的因素;紐約市政府還辦過一場紋身的美術巡迴展,這也是一項使紋身成為大眾文化的指標。


紋身的意義隨時代流轉,從政治性的宣誓到黑社會的保護符,以至年輕人的流行美感;紋身的強烈性,內在仍標舉著一種叛逆、反社會的精神,來凸顯與他人有別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