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錯軀體的靈魂 --TG蝶園 跨性別心靈捕手
2004/10/04 自由時報
記者夏德珍/專題報導
「瞧她臉上抹得一塊紅、一塊紫的,真像個人妖。」這個明顯有性別歧視的句子,出現在教育部去年編的國語辭典。
變性慾者雲竹讀大學時向輔導老師求援,老師勸她向主流社會靠攏。她一直到大四時翻「變態心理學」,讀到「變性慾」這個名詞,才知道自己是誰。
這是民國七十年左右的事情,現在資訊夠流通了,但變性慾者能得到的官方幫助依然有限。
教育單位對性權的關注是比以往多,但仍侷限在少數高級學府,像是台大、高師、高醫、樹德、成功、中央、世新及聯合大學等。高中以下的課程極少觸及跨性別議題,對於衣著不符規定、個性特別陰柔的孩子,依據最近幾個案例來看,校方的處理方式,還是有商榷空間。
來自政府的支持資源不多,還好民間有人站出來拉跨性別者一把。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是內政部立案團體,大部分經費來自社會的捐助,接電話的志工則由義工擔任。由於資源有限,每週只能開放週四到下週一、晚上七點到十點的時段。
成立於民國八十九年的台灣TG蝶園,由中央大學何春蕤教授所主持,則是跨性別者可以直接與有相同遭遇者共聚的園地。何春蕤說,跨性別者的支持團體,多半由精神科醫師找來所屬患者組成,團體成員單純,可能都是變裝癖、男變女或女變男,TG蝶園則涵蓋了這一切,性別更多元。
TG蝶園的運作非常謹慎,以確保參加者的身分不會曝光。聚會約每個月一次,成員維持在二、三十人。自喻是蝶園「保全人員」的何春蕤事先發信予成員討論聚會的時地,有意加入的跨性人也是透過電子信件,主動與何春蕤聯絡
由於是獨立團體,TG蝶園沒有任何金援,開支由大家均攤。也因為資源不夠,蝶園有意成立專屬諮詢熱線,提出一年之後,仍在討論階段。
台灣變性者 女變男較多
記者王昶閔、洪臣宏/專題報導
變性手術不只讓男變女、女變男,也反映出東西文化的差異。台北榮總整型外科資料顯示,歐美是男變女者居多,台灣恰好相反,女變男比男變女大約多兩到三倍。醫師一致認為,國人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是主因。
台北榮總民國七十七年至今,完成了至少五十六例男變女、一百一十例女變男手術,其中整型外科主治醫師王茂山從八十一年開始,至今手術超過五十例,八成是女變男。
這種差異,在國內幾個主要進行變性手術的醫院都看得到,像台灣醫師般擁有豐富女變男手術經驗者,全球少見。
女變男付出的代價,不只是兩倍的金錢,多處挨刀,術後住院天數、照護難度與併發症發生率,都比男變女要高得許多。台灣女變男者多,完全反映了台灣特殊文化。
「少個女兒、多個兒子,父母比較能接受。」王茂山這樣分析。
高雄長庚精神科主任文榮光說,女性動變性手術的壓力相對較小,男性則被要求傳宗接代,能予祝福的家長自然不多。
前台北榮總整型外科主任方榮煌表示,雖然女變男手術是由歐洲最先發展,做這類手術的西方人卻不多,除了手術複雜,後遺症風險也高。
東西方女變男者,對於陰莖的功能,認知也不同。對想變成男人的東方女性來說,能用陰莖站著小便,意義重大。王茂山認為,在東方男尊女卑的文化下,擁有陽具,變性人自覺更能抬頭挺胸;反觀歐美人士最多只將陰蒂象徵性的延長,性交時,則藉助假陽具獲得高潮。
現行以手部皮瓣製作陰莖的技巧,是一九六零年代由中國醫師所發明,又稱「中國皮瓣」,再次印證,有沒有陰莖,東方人真的很在意。
不願抱憾而終 花甲之年變性
記者王昶閔、洪臣宏/專題報導
曾在總統府工作的Ⅹ先生,在花甲之年動變性手術成為Ⅹ婦人,看在醫師眼中十分不尋常。精神科醫師以為,變性慾患者並不是只有變性手術這條路可以走。
高雄長庚精神科主任文榮光說,隨著風氣逐漸開放,大眾對中性化及變裝打扮的接受度已有進步,不少變性慾者藉此突破性別障礙,不一定得靠手術來肯定自己的性別。
當然,不願抱憾而終的臨老變性者,並非無前例可循。前台北榮總整型外科主任方榮煌指出,文獻上全球最老的變性人,六十八歲才動手術。她原是歐洲某名門世家的總管家,退休後變性,是為了能以符合本性的女性形象離開人世,應與X的心境相近。
進行過五百多例變性慾評估的台北縣板橋亞東醫院精神科主任馮榕對Ⅹ的個案,則持保留態度。他說,他手邊的案例有三分之一的變性慾者在通過評估後,因心理性別已獲得專業肯定,放棄做變性手術。他以為,在既有身體生活幾十年後才變性,可能出現適應問題,尤其是Ⅹ有高血壓、糖尿病,還曾發生心肌梗塞,要全身麻醉動手術,風險很高。
馮榕以為,中年以後才想變性,也可能是妄想症、初老期痴呆症引發的暫時性變性慾。歐洲因為術前評估規定寬鬆,術後悔率達一半,還有變性人動手術回到原來性別案例。近。
文榮光也提到,青少年同性戀以及有憂鬱症的性別認同障礙者,同樣會誤導醫師的判斷,變性術前評估必須更嚴謹,他建議台灣及早完成變性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