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泓/博士生(英國肯特郡)
掃黃一個月內完成,背後的意識形態,說穿了跟過去民智未開,清教徒想將「性壓抑」合理化,並當作社會規範的暴力思考沒有兩樣。
近代受清教徒思考危害恐怕就是愛爾蘭。愛爾蘭獨立之後的五、六十年,一直是天主教勢力當權;說是政教合一,並不偏頗。愛爾蘭憲法裡明訂要建立伊甸園般的天主教模範國。那一段時期,教士神父有絕對的權力,決定什麼是傷風敗俗的書刊,幾乎所有二十世紀偉大的文學作家作品都被禁;海關官員可以直接沒收刊物。舞會不被允許的,因為「撒旦會坐在舞會裡,將少女少男帶壞」。電影院男女要分開坐。教士可以隨時進到電影院開燈檢查。有人就挖苦,當時的教士神父的工作不是傳教,而是「到處偷窺他人秘密,及防止性交」。
臺灣的各種怪現象無奇不有,掃黃就是一個。「將色情一個月趕出北市」這樣的清教徒口號竟然會從一個想要國際化的城市提出。官員還抱持著民智未開的保守思想,其實與選舉作為「頭家」的老百姓脫不了關係。這種「道德為上」的鄉土意識形態,轉嫁到監督政府官員或候選人身上,咸認「高官應符合較高的道德標準」。
殊不知「較高的道德標準」此種心理機制,綁死政府官員提出有前瞻性的政策或作法,只好延續過去「不敢說是錯誤但是符合道德」的政策。另一方面,報章媒體以揭發他人性隱私作為賣點,以煽動的標題暗示偷窺者作「道德判斷」,變本加厲地讓「性道德」與政治劃上等號。前一陣子的璩美鳳事件,即是一例。那些以比考大學聯考還認真的心情閱讀該份雜誌,並訕笑批評的人,說是「最要不得的偽善家」一點也不為過。這些內心想偷窺,偷窺之後又摀著嘴說好噁心,接著又以偷窺心情期待下一期雜誌的人,其心態不就是被禮教過度壓抑的變態結果嗎?
以道德作為政策考量的結果,使得愛爾蘭在脫離英國殖民之後,五六十年間少有傲人的經濟表現,給世人「愛爾蘭是農業國家」的落後印象。
直到近十年來,愛爾蘭政府擺脫天主教的勢力,改善經濟體質、以低稅吸引外資進駐、培養本地高科技人才,改善投資環境,西歐各國紛到愛爾蘭設立工廠或分公司,政策僵化的英國及法國反而吸收不到這些有影響力的外資,經濟成長僅能持平或每下愈況。
臺灣與愛爾蘭,在天然資源及地理位置上幾乎類似:沒有多到可以外銷的自然資源,同樣面對有競爭潛力的大陸對手;如果不將心思多放在如何擺脫當前經濟困境,盡快以有開創性的作法將性產業、博弈業正規化,臺灣在往後的四五十年間,恐怕要走愛爾蘭過去的路子,在自虐自喜、左右手互搏的清教徒思考中,從世界經濟的舞臺消失,回復最初的農業面貌。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