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情感陪侍想得和春節晚會上宋丹丹趙本山演的「馬甲」小品那般溫馨﹐就未免太天真了。
「紅塵世上繁華﹐隻有我寂寞」﹐黃耀明的歌詞里充滿自憐自怨的味道﹐但這個世界上寂寞的絕不止祂一個。人們對寂寞的耐受力倒真是大大不同﹐有人還能撐得住﹐有的就不得不借助於各式各樣的「寂寞解藥」了。其中﹐「情感陪侍」是來得最快的一種﹕何時何地﹐男人女人﹐時間長短﹐聊天娛樂……什麼都行。當然解藥有價﹕白天每小時20元﹐夜裡每小時30元﹐回報是「都市繁華你不孤單﹐身在祂鄉你不寂寞」。
這一派溫馨可人的感覺﹐源於買賣雙方共同營造的自欺欺人的幻像。
「情感陪侍」自然是舶來品之一﹐證據是報道中眾多有關業者在提到從事這種業務是言必稱這在國外已經很流行﹐並且也很受歡迎。但這類服務一譯成中文的「情感陪侍」﹐便帶有明顯的曖昧成分。陪侍是工作﹐情感是感覺﹐對於一個計時收費的陪侍員來說﹐讓她在工作時間對客人產生關切的感情﹐就好像是讓一個吃大鍋飯的醫生視病人如親人那樣﹐未免有些自欺欺人。都市繁華不孤單也好﹐身在祂鄉不寂寞也罷﹐廣告腔十足﹐但聽不出一點的親切。「祂很謹慎地問記者平時喜歡做什麼﹐對什麼話題感興趣﹐因為祂很擔心話不投機客人不高興會不付祂錢﹐據祂說祂還沒看見有誰從這事上掙到很多錢﹐被客人涮了的倒有不少。」這也許能代表陪侍員們的普遍心態。客人隻是生意上的買家﹐真正的朋友家人的感情呵護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客人也不可能真如廣告中所說「傾述內心深處的孤寂」﹐因為對面仍不過是個陌生人。
「洋陪侍」們基本都是心理醫生或者高校教師﹐便仿如家庭醫生和家庭律師一類﹐雙方能過持續長久的業務關繫﹐最終產生真切而務實的「業務感情」。但對于這一點國內的同業者們很少提及﹐當然對自己不利的事誰願意說呢?那麼做實在太難了。看看記者偵察到的陪侍員們都是什麼人﹕高校在校學生﹐不想依靠家庭自己掙學費﹐還說「如果被父母知道﹐一定會打斷我的腿」的;自己有工作﹐想兼職撈點外快的;外來打工沒找到工作﹐走投無路﹐說「隻要能給錢就行的」……在種種諸如此類的境遇中﹐我們很難找到什麼「情感」發生的可能性。至於日二十夜三十的大眾價格﹐更讓「情感陪侍」顯得自相矛盾。說這個價是「情感」的價錢吧﹐這份情感來得未免太過廉價;若說是「陪侍」的價呢﹐又令人不可理解﹕我自己出錢請一陌生人喝茶打球看電影﹐臨了還要付她錢﹐真無聊到這種程度嗎﹐還是有些犯賤?當然雙方一談便生出感情的情況也不是絕對沒有﹐不是還有一些人業余做「陪侍」是為了多認識些朋友嗎?隻不過一旦真有了這種朋友﹐甚至戀人的感覺﹐但不是陪侍業務內的工作了﹐至少不應該再收費了吧──我還沒見過跟朋友聊天遊樂要付錢的。陪侍時不能產生感情﹐有了感情就不再叫陪侍﹐這便是黑色幽默的宗師約瑟夫·赫勒所說的﹕「這裡面隻有一個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
一男一女﹐外出獨處﹐又「情」又「陪」又「侍」的﹐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先天不足的「情感陪侍」註定會被一些人利用﹐並因此受到牽連。就好比色情網站被禁止﹐有人就想出了「情色」網站之類的玩意兒。情感陪侍終究難脫幹繫。
當價錢與情感混為一談時﹐就成了一種虛偽﹐甚至是欺騙。一邊與你溫情脈脈、輕聲細語﹐一邊心裡大罵時間怎麼過得這么慢﹐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拿到錢走人的絕對有﹐而且可能還不少。
資料來源:http://lundian.com/forum/view.shtml?p=PS200109110545101354&l=fanti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