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何春蕤2003年3月30日在性別人權協會的訓練營中的演講。幾天後就要前往日本講學五個月,但是她還是努力準備訓練營的課程演講,也沒有想到一週後會爆發動物戀網頁連結事件】
大家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問:跨性別是什麼?老實說,在2000年2月以前,「跨性別」是不存在的,因為在那一刻以前還沒有這個中文名詞。我們已經看到別人在使用反串、扮裝、變裝、人妖等等,另外特別和變性相關的則是性別倒錯、性別認同錯亂、變性慾等等。可是到了此刻,除了醫療體系中的人還在用這些名詞之外,媒體已經改用跨性別這個名詞,這當然是運動的效果(這部份已經由嘉雯介紹)。
可是大家可能還是想問:什麼是跨性別?今天我選擇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回應這個問題,或者回應這種詢問的慾望。
在過去許多社會運動的歷史中顯示,一個主體的出現常常一開始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像,沒有明確的名稱或者只有別人賦予的名稱,但是卻明確的遭受社會壓迫,然後在一些因緣際會的事件上、以及社會運動的過程中,首先發難的主體開始摸索著自我命名以對抗壓迫。
──不過這還沒完,社會運動的歷史又顯示,名稱畢竟還是一個抽象的東西,不管一開始它在那個脈絡中是指稱什麼,當更多主體不斷浮現時,新的意義也伴隨著這些主體而填進意義來。以同性戀運動為例,每一個和同性戀相關的事件或說法或主體浮現,事實上都會或多或少的改變或肯定或折射或染色同性戀這個概念的意義,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大家對於許多事件的報導、對於個別同志的表現、對於同性戀在各種文化場域中的呈現會那麼的介意,因為大家其實都已經對同性戀這個名詞有著某種沒有明說的想像和願景,希望所有被涵蓋在其下的主體和文化都是純淨的,都是符合這個想像的形象的。
這些前前後後被填進去的內容卻不一定都能相容,因為每一個填進去的東西都有著它們各自所產出的脈絡,因而也帶來隨著那些脈絡而來的各種蘊涵、各種不同的色彩和意義,進入這個新的運動。而這些不同的意義爭戰的過程便構成了到今日為止我們所見過的主要社會運動的發展流變過程。舉例:女人,同志,原住民,殘障,環保等等。
以上這個簡單的描述有些深刻的含意:
- 主體名稱並非天然的屬於主體,好像有這個主體就一定是這個名稱,一定有某種意識,而是在運動時機中串連起這個新的意義來的(例如公娼運動所重新灌注的公娼主體),主體固然有可能在看到一個名稱時有一種恍如隔世的相認感覺,但是其中的關連卻不是那麼天生前世註定或者穩定不變的;
- 名稱和主體之間並非完全的對等或有機連結,好像一看到名稱就知道主體是什麼,一看到名稱,主體就會自然靠攏而認同,這種望文生義是完全沒有歷史社會觀點的。名稱的內涵總是一個逐漸進展的過程(例如我們現在對於同志的蘊涵就和1970年代很不一樣,有了不同的眼睛時就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對名稱的理解也是如此);
- 名稱只是一個名稱,很難窮盡主體的多樣面貌,這也解釋了很多主體在面對一個名稱和身分時常常會有遲疑、想要確認其內涵的衝動,其實不見得是不確定自己,而是不確定自己的複雜生命是否能被這個名稱所代表所涵蓋(例如:這個名稱真的描述了我嗎?我這個援交者倒底是不是性工作者?)另一方面,名稱在被建立的過程中因為各種考量,總是會有主體想要進去而被排擠在外(例如:同玩節時就引發了扮裝同志被質疑和批評的言論)。
講完上面這個基本的架構再來談跨性別,就可以注意到另外一些東西。台灣的重要跨性別網站主要命名為變性姊妹或變妝姊妹或反串,或者翻譯國外對於不同跨性別主體的稱呼,像這樣的自我摸索和自我定義已經進行了好多年,因此往往在呈現上會讓人覺得TG就是TV+CD+TS,許多網站甚至直接用英文而不翻譯。這當然可以是一種分類和整合的方式,但是如果把這些身分擺在同一個平面上,好像人就有這幾種,你是哪一種,大家趕快歸隊之類的,這可能會忽略這些名稱所出現的脈絡,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名稱的出現總是會帶來脈絡中的其他力量和意義。而且,這樣一個疆域分野完全清楚、好像沒有一絲絲模糊灰色地帶、如果有就一定是主體頭腦沒想清楚之類的含意,事實上對於個別主體的生命而言往往形成一種強大的壓力(如果算不上暴力的話)。例如,過去這幾年我們已經看到的後果:女人追求情慾探索就被視為是學男人,CC Gay在網路上被批評,女同志不能容得下一絲絲男性意味,變性者一定要向著變性手術的終點前進等等。
說這些話倒不是說這些身分是模糊的、是暴力的、是不適合使用的。相反的,它們是很重要的自我肯定方式,是聚集主體形成抗爭壓力的憑藉,更是前一代運動主體努力的成果。我想要在這裡說的其實只是,在我們擁抱這些名稱、在我們認知各種不同主體的時候,總是要留下一些空間、留下一些彈性,留下讓主體實踐走不一樣道路的可能。否則,對於安之若素某些身分的人而言,一個名稱可能是家的感覺,是找到了歸屬,是終於有了自我,但是對另外一些貼近這個名稱但是總覺得它無法涵蓋自己的生命的主體而言,它可能感覺起來就只是一個壓力,一個框框,一個鴿子籠。
再換一個方式來說,我們之所以對於某個身分名稱(不管是同志、TS、女性主義者)安之若素,捍衛有加,搞不好就是因為那個名稱此刻的內涵正正的描述了我們個人,吻合了我們的自我形象──當然這個形象所包含的東西絕不只是跨性別方面的特質而已,而還包含了我們的階級位置、我們的教育程度、我們的品味、我們的各種其他特質。把這樣一個名稱和內涵樹立起來,覺得別人無法認同這個身分就是一種不忠,一種膽怯,一種搖擺不定,一種思慮不清,其實就是對於上述那個恰巧的吻合(為什麼那個名稱會這麼「巧」的配合了我們的狀態、顯示另外一些貼近而不能入座的人有問題)缺乏反省。
1990年代以來台灣的認同政治已經出現了許多雜音,作為最新興起的社會運動,跨性別運動對這樣的問題有著最好的機會來預先處理這種問題。接下來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目前流通的跨性別主體描述方式。這些分類是西方已經習以為常的用法,在本地也已經形成了TG族群對自我的描述和認知。
TG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只要在心理上對另一個性別有所認同,即稱做TG。因此TG的意義是最廣的,包括扮裝者或是變性欲者都算TG,可以說TG=TS+TV+CD。
TS就是變性慾者,就是:對本身性別不滿意,而希望透過手術方式改變性別者。
TV被翻譯為「扮異性症」,指對需以穿著異性服而產生性興奮者,但不代表患者希望變性,或是同性戀者(其實大多數的TV都是異性戀)。
CD的解釋是:比較是日常生活的用語﹐指穿異性的服裝,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而不像TV較有疾病的批判意味。
讓我從剛才已經談過的那個歷史和理論的架構來重新對這些名詞做一個解說。這四個名詞中最早出現的其實是transvestite,十九世紀末的性學家正在對各種變態進行分類和描述,在生殖的思考模式之下,所有偏離異性戀生殖的性愛模式都被收在變態之內。不過當時是把性別和性慾連在一起當成一回事,1910年著名的性學家Hirschfeld就認為,被動的男人和主動的女人因為她們偏離了主流的性別,因此都是同性戀(換句話說,因為對於性愛還所知甚少,當時的同性戀概念所針對的不是主體其性對象的性別,而是主體本身的性別表現)。在同性戀的框架中當然就包含了那些在性慾方面喜歡穿著女裝的人,也有一些人把TV認知為某種戀物癖,也就是迷戀異性衣物貼近身體的刺激感覺。這種混雜的看法一直到1960年代之前都是這樣,大家相信如果是同性戀,就會在性愛過程中試圖否認自己的性荷爾蒙,因此自然會趨向女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男同性戀一定是女性化,而女同性戀一定是男性化──這些都是蠻長久以來的性別和性被等同的結果)。這種用性別表現來斷定其性傾向的做法一直到今日都很常見。
1950-60年代內分泌的研究逐漸成熟,外科手術也突飛猛進,對於心理醫師面前的許多在掙扎中的TV而言,似乎有了另外一個可能的出路來解決她們身體和心靈的不配合。但是像這樣還被視為殘害身體的手術要如何獲得正當性呢?救人救世的醫生有什麼正當理由來動刀進行這種手術作為醫治TV的手段之一呢?1960年代著名的變性醫師Benjamin的重大工作和貢獻就是創造一系列的鑑定程序以及有關變性慾的醫療論述,在原來的TV和同性戀論述中分別出來TS的特殊性和無可退縮,以便用醫療上的必要性來證明醫生執行變性手術的必要性。在這個脈絡中出現的TS因此往往有著絕對性和無可改變性,也因為要顯示它的必要,因此需要以各種重大的鑑定手續(從心理評估到真實生活考驗)來確定其真確性,並確定其終極目的性。而且大家也認為只要手術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主體的身心一致後就應該沒有其他問題了(其中當然也假設了異性戀)。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TS在醫療體系尚未完備和資訊不流通的狀況下,往往是在TV的社群管道中獲得各種資訊和生存的策略,而TV也往往把TS視為某種只有少數人可以達成的終極目標。這兩個群體之間的關係是既合作團結(看看現有網站的狀況就知道),但是也有著某種緊張(因為彼此之間的位置和正當性不同,一個看來輕鬆,另一個卻有著命運的不可迴避性)。
如果說TS們可以在醫療論述中強調其性別方面的痛苦失調,因而找到一定程度的正當性,獲得社會的諒解和尊重,那麼那些沒辦法使用這些醫療論述、但是也不想運用手術來改變身體的主體,就更沒有別的出路而必須繼續被視為某種變態。為了避免這種變態的污名,TV主體往往很努力的改變其內涵,強調其變妝的作為只是在性別上尋求表現內在的自我,而不是和性慾相關的感受,也是在這種脈絡中,TV們愈來愈強調其活動──變妝──而不太使用TV這個被視為充滿醫療含意的主體身分名稱,也因此cross-dress這個說法愈來愈通行,甚至還有人把它當成一種身分(因而有了cross-dresser的說法)。這個名詞訴說的就是行為活動,而不談內在心靈或身分本質。去年我遇到高齡89歲的TV運動創始者以及1960年代就創立地下小本雜誌Transvestia雜誌的Virginia Prince時,她就一再強調,「重點是我們做什麼,而不是我們是什麼」,她認為應該在行為活動中肯定自我,而不必強調本質,以免被標籤化,問題化,病理化。
至於TG這個名詞,原本Prince覺得TV們本來就只有展現與其生理性別(gender)不同的表現,而沒有改變其性(sex,也就是生理狀態),所以transgender應該只能適用在TV身上。但是世上的事情就不是這樣的簡單,在過去20年中,跨性別運動興起,在運動串連中,TG成為總稱,以涵蓋各式各樣跨性別身分,以及各種各樣的身體狀態和打造工程,在TG的傘蓋之下串連起起一個最大的、最沒有強制力的空間,讓主體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而不受到任何壓力。因此從Ccgay到陽剛T到男變女(女變男)到變妝姊妹到任何以異性身分過日子的人,都可以在TG的大傘下找到一個團結聯合的空間。事實上,台灣TG蝶園的自在空間就是這樣的一個努力。
台灣作為第三世界後進地區,以上這些跨性別名詞是同時進入台灣的,因此也往往沒有了原先的生成脈絡,因此,被當成分類法而沒有被看成在歷史不同脈絡中努力創造自我生存空間和形象的主體,也就是蠻自然的。但是我覺得對於這個歷史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不要把這些範疇當成天生的、自然的、固定的範疇,幫助我們看到主體的不同選擇不能被任何公式侷限,更不應該被現有的公式框架。主體總是在歷史社會的脈絡中打造自我,這樣的複雜生命不應該被一個死的名稱套住。這樣的說法不是輕看這些範疇和選擇這些範疇的主體的尊嚴,而是同時也要求大家看到我們沒有辦法被這些範疇涵蓋的主體的選擇和尊嚴。畢竟所有的跨性別都有很難被套進既有範疇的困難,先早登仙境的主體又何必拒絕別人的困難呢?
今天在台灣,有些字眼已經變成了固定的意義,因此在動員的過程中常常會有人自我質疑,我又不是這種主體,我何必關心這個議題?我們在這裡談跨性別,你們不要覺得那是某一種人,他們的議題和我沒關係。還有更多人則是只能從自己的性別成見出發,只能在別人的跨越行為中看到更多的性別刻板印象,而看不見「跨越」的呈現方式本身是否已經有了進步和攪擾的效應。換句話說,二元性別的眼中根本看不見也看不懂跨性別的生涯。
老實說,今天只要是和性別相關的議題,最終的眼界還得看目前認同跨性別主體位置的人,因為,如果婦女解放運動已經向性別疆界和其中的權力分配挑戰,同性戀解放運動已經揭露性別框架對於性傾向的箝制,那麼跨性別主體以肉身來戲劇性的呈現了性別越界的生命和生活,怎可能會不被我們關切?事實上,以跨性別為主要認同的主體們的處境就是今日性/別運動的試金石,跨性別主體一日無法擺脫性別歧視的壓制,進步學者們再寫一百本性別越界的書也沒用。關心性別正義,就要關心跨性別運動。
在國外,LGBT社群的聯繫也是透過Bi和Trans的社團多次努力甚至抗爭才形成了局勢連線,我們身處第三世界,希望再一次讓各種進步的說法同時抵達,也就是在我們談性別解放運動或同志解放運動的時候就已經有了bi和trans的眼界。
天若有情網站上的定義分類
T G (Transgender/Transgenderism)﹕易性者/易性癖,在外觀或生理上有轉換性別訴求的人,包括易裝者及變性者,為T S / T V / C D之統稱。
T S (Transsexual)﹕變性慾者,俗稱變性人。自發性感到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一致的人,TS均認定自己為錯生於另一性別的身體,並希望能過著與自已生理性別相反的異性生活,有透過外科手術轉變性別以滿足心理訴求,絕大多數被認為是先天性(或稱原發性),且多在孩童時期(六至十歲左右)已有此訴求;若有轉換性別訴求者經心理治療失敗,則要求諸外科手術轉換生理性別,以達至訴求者心理與生理取得平衡,以使其繼續生活。
C D (Cross dressing/Crossdresser)﹕反串/易裝者,愛穿上異性服飾的人,當中既有男轉女,亦有女轉男,易裝者多為滿足於裝扮上的轉變,或以裝扮去表現其內在的女性化(男轉女)/男性化(女轉男)心理,絕大多數C D均認同先天的生理性別,故並不存在做外科手術轉變性別的訴求。
T V (Transvestite)﹕為易裝者的舊稱謂,源於二十世紀初,與C D之名近義,但Transvestite卻有精神病態性易裝行為之貶意。TV多被指為滿足性慾,或在性愛過程中以易裝來取得高潮,有時亦會與戀物癖連上關係;雖然部份T V亦有出現性別紊亂(GID)狀況,渴求過著異性身份的生活,但可能基於外在因素(如家庭、財政、文化)或內在因素(例如心理困擾並不強烈),最多衹作局部外科整形(男轉女如面部輪廓、乳房植入、臀部灌脂;女轉男除了面部輪廓整形、抽脂,亦會切除乳房),但不一定訴諸性別重建手術(S R S)去改變性別。
Juliana網站上的定義
TG (TransGender)
Gender是指心理上的性別認同,因此只要在心理上對另一個性別有所認同,即稱做TG。因此TG的意義是最廣的,包括扮裝者或是變性欲者都算TG,可以說TG=TS+TV+CD。
TS (TransSexual) 變性欲者
指對本身性別不滿意,而希望透過手術方式改變性別者。
TV (TransVestite) 扮異性症
這個醫學名詞指的是「扮異性症」,指對需以穿著異性服而產生性興奮者,但不代表患者希望變性,或是同性戀者(其實大多數的TV都是異性戀)。
CD (Cross-Dress, Cross-Dressing, Cross Dress) 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
這個字比較是日常生活的用語﹐指穿異性的服裝,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而不像TV較有疾病的批判意味。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