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為《跨性別〉一書出版寫的序。何春蕤編,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頁iii-ix。在本頁下方附錄中我也收集了世紀之交我們為推動跨性別議題而做的寫作和活動,算是為這段活躍的歷史留下一個記錄。)
(右圖為費雷思與樸蜜妮2003年在台期間專程前往台北市歸綏街公娼館遺址拜會日日春關懷協會,與前公娼麗君合影)
研究「跨性別」的學者都苦於定義的問題。這不但是因為跨性別主體的差異浮現總是持續不斷的浮動跨性別的識框,更因為那個被性別二分所滲透的語言總是固執的黏著跨性別的主體,不管祂們已經跨到了哪裡。更複雜的是,就在跨越已經攪動模糊了一個二分時,它也還會糾葛連動另外一些二分的僵持:生理/心靈的、肉身/衣著的、認同/身體的、真實/捏造的、身分/表現的,使得已經跨出去的生命總是被無數固著的藤蔓拉扯著不得順利脫身。
就和從前同性戀還是個病態概念的時候一樣,跨性別的世界也充斥了醫學名詞,甚至比同性戀的還多,每個名詞都凸顯了醫學無力的想要捕捉跨性別的多樣面貌,想要透視跨性別的多樣存在。由於缺少其他可以想像的名稱和位置,主體有時也不得不採用這些雖不滿意但是至少帶來一些正當性的自我描述,然而更多的時候,無數跨性別主體緘默的拒絕這些病理名稱的定性和定位,堅持繼續擁抱自己那種無以名狀的混雜曖昧。
也就是因為接觸了眾多跨性別主體及其各自無窮差異的生命和經驗,這本書很自覺的擁抱「跨」的存在和其操作方式的複雜多樣,也因此對於跨性別採取了最寬廣、最謙虛的認知。本書最前面的三篇論文處理了一些似乎可以勾畫出邊界的跨性別主體,描繪祂們在性別二分世界中的侷促,也質疑二分世界的無情暴力。隨後的多篇論文則一步步展開了跨性別的多樣變幻面貌,從不同文化中對於跨性別的論述侷限和想像,到虛擬世界中扮裝的跨性別皇后和電視鏡頭前勇於做自己的變裝者,更進一步擴充到瀰漫四周的後現代跨性別美學。跨性別主體的游移變化遂在我們的眼前重疊接軌起來,似相同,也相異。
有趣的是,對於一般的眼睛來說,「跨」是奇觀,雖然不太能理解,但是在某種同情施恩的情懷中還是可以勉強接受的。相較之下,對另外一些據說已經很有進步智慧的眼睛來說,「跨」卻清清楚楚的就是從二元的一頭移位到另一頭,因此還是在「複製」既有的性別框架規範(雖然這些眼光銳利的人從來看不見,在同樣的檢驗之下,自己的生命中又有著多少複製)。
本書的作者們因此再再提醒讀者,表面上「看來像是」複製性別刻板印象,事實上恐怕只是反映了我們自己預設的內定(default)認知模式使得我們無法辨識他人的實踐。不管多樣的、攪擾的、顛覆的實踐是以高亢挑釁的方式發聲,或是以最低調深沈的形式出現,我們都需要看到眾多主體的差異處境和其共同承受的污名歧視,才可能明白在本書「跨性別運動」這一節中所呈現的文章是何等努力的推動合縱連橫的必要,也才可能明白費雷思苦口婆心再三呼籲跨性別主體與其他受壓迫主體攜手抗暴的重要性。
運動的意識當然不是一蹴即發的,就連對於主體的認知都是漸進的,都是在已經存在的思考脈絡和實踐基礎上摸索前進的。1999年台灣的同志社群正在熱烈的辯論跨性別同志(如T女同志和CCgay男同志)的性別操演及其在性別政治上的含意,為了對抗其中趨向政治正確高調的論述風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學術研討會特地選定「宛若TC」作為主題,一方面反諷的點出T(butch)和C(sissy gay)「看似」與性別正統合流的表現決不能被簡化為複製性別體制,同時也以海報設計把C加以變體成為類似G的字樣,透過加掛一個小T來遙指TG(transgender)作為主體位置的隱約浮現(海報請參見http://sex.ncu.edu.tw/conference/slim/slim3/3rd_slim.htm)。
當同志社群中的跨性別意識在辯論中成形的同時,2000年《藍調石牆T》中譯本在好幾個月的造勢引介後正式出版,緊接著,《男孩別哭》電影上演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非常重要的跨性別文化呈現,都是透過本地性別人權團體和人士的積極推波助瀾才戴上了本地的意義,與本地的性別意識和運動銜接起來。我在本文的附錄中特別收錄了這些事件的一些歷史文件以及當時的論述行動作為歷史記錄。
2000年的第四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學術研討會正式推出「跨性別」作為會議主題,企圖配合《藍調石牆T》作者費雷思(Leslie Feinberg)的訪台,全面開展跨性別議題。後來雖然因為費雷思心臟病變未能來台而稍減幅度,但是本地跨性別主體和意識的逐漸堅實倒是一個愈來愈明顯的發展。同年,一群跨性別主體在成長團體「台灣TG蝶園」的集結下,逐漸開始認識自己的社會存在,也開始凸顯社會事件的跨性別意涵。2002年一連串和跨性別主體有關的高分貝事件(從陳俊生扮裝夜遊京華城到秀蘭瑪雅男友變女生事件到跨性別被警方惡意臨檢事件等等)都得到性別人權團體的高度關注及介入,終於使得跨性別逐步加入弱勢連線的陣營,不但走出了跨性別的暗櫃,也進入了社運的場域,參與眾多改變社會的積極活動,更與眾多性別異類主體呼應激盪跨性別的疆界與認知。
在這個意識與運動緩慢培力的過程中,《跨性別》這本書的出版一方面迎接2003年跨性別作家暨運動者費雷思的終於訪台,另方面也希望在學術的論述圈內累積一些有別於醫療公衛體系的跨性別論述,為日漸擴展的跨性別意識及運動提供論述的支撐。在此要特別謝謝助理朱玉立整理稿件,沒有她,這本書不會順利出版。
附錄
《歷史文宣一》「性別壞份子」座談會
時間:1999年11月27日(第三屆超薄學術研討會延伸活動)
地點:台北市耕莘文教院
主辦: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與談者:Judith Halberstam(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Jose Neil Cabaro Garcia(菲律賓大學)
倪家珍(台灣性別人權協會)
陳耀民(嘉義吳鳳工商)
在性別政治當道的今天,T的言行姿態行動常常被某種「學好不學壞」的女性主義者視為「學男人」、「複製父權」;不久以前,同志社群中也因著一股貶抑CC gay的風氣而興起熱烈的辯論。到底T和C的昂揚生命觸動了什麼不安、什麼焦慮,以致於在性別符碼急速鬆動的今天竟然成為被批鬥、被排擠的對象?本次座談特別邀請對TC的歷史面貌及文化脈絡有特別見地的幾位講者,來共同探討「性/別壞份子」在性別政治中的存在和操作。
《歷史文宣二》〈男孩別哭〉:「跨性別」類型電影的誕生
時間:2000年3月14、15日(週二、三)晚間七時
地點:台北西門町樂聲戲院
主辦:台灣性別人權協會
社會文化的變遷發展往往很生動的反映在電影類型中。婦女運動和女性主義帶動了所謂「女性電影」,同性戀解放運動和同性戀文化的開拓帶來了所謂「同志電影」。隨著〈男孩別哭〉的上映,電影又多了一種類型片──「跨性別」電影。
〈男孩別哭〉當然不是第一部描寫跨性別角色的電影,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知名的跨性別角色出現在電影中(比較近期的包括〈沙漠妖姬〉、〈雌雄莫辨〉、〈鳥籠〉、和〈甜過巧克力〉)。然而出於我們的文化眼界,這些電影中的反串角色常常被描繪為同性戀或扮裝表演者,而沒有辦法展現他們「跨性別者」的身分面向。
從1991年起,西方跨性別者在酷兒運動的激勵之下已經組成了各種社會運動團體,為自己的權益和文化而努力。他/她們以曖昧的性別身體行走人間,既不是男人想做女人,也不是女人想做男人;反而刻意在視覺和角色上都根本拒絕被簡單的當成男人或女人,徹底拒絕男女的二分(本地則有像Candy Chen這樣的曖昧代表人物)。另外,她/他們也不只是變性人而已,而是更廣泛的跨性人。
〈男孩別哭〉之所以被視為跨性別電影之濫觴,主要是因為它紀實的呈現了1993年轟動美國的一宗謀殺案。這宗謀殺案不僅揭露了跨性別者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壓力以及事實上遭受的暴力,更因為其中令人髮指的暴行而激勵了全美各地的跨性別者齊集案發的小鎮,抗議警方辦案過程充滿歧視,並對審理此案的地方法院施壓,終於伸張了正義,也以此建立了跨性別運動的新里程碑。
〈男孩別哭〉一片由深具跨性別意識的製片人和導演合力推出,在美國就引起性別群體的轟動,宣告了跨性別世紀的到來。現在在台灣上映,本地的性別團體也已拭目以待,並積極走告親友,熱烈迎接跨性別類型電影的揭幕。這部電影一推出就獲得多項大獎及提名,可見國際影壇對它的重視,未來想必還會有更多的跨性別影片問世。
美商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和台灣性別人權協會將於2000年3月14、15日(週二、三)晚間七時,於西門町樂聲戲院舉行兩場特映會,以期帶動台灣社會對跨性別議題的認識與討論。歡迎參加。
《跨性別論述行動記錄》1999年到2000年之間配合著上述出版和電影順勢推動跨性別運動的文章(以發表時間為順序)
- 何春蕤,〈兩性時代的結束,四性世紀的到來〉, 1999年《花花公子雜誌》5月號,24-25頁(為預告《藍調石牆T》而寫)
- 葛霸,〈生命中一場又一場關於生存的戰役:從鱷魚手記到藍調石牆T〉,1999年11月8日《勁報》26版(為推薦《藍調石牆T》而寫)
- 何春蕤,〈藍調石牆T:性別的壞份子〉(上中下),何春蕤口述,倪家珍採訪,1999年11月9日-11日《勁報》26版(為推薦《藍調石牆T》而寫)
- 丁乃非,〈不要讓鱷魚變成化石:跨性別主體形構在台灣〉,1999年11月10日《勁報》26版(為推薦《藍調石牆T》而寫)
- 傑西,〈她的屌會思考,她不是男人〉, 1999年11月12日《勁報》26版(為推薦《藍調石牆T》而寫)
- 王蘋,〈藍調石牆T的溫柔,我們看見〉, 1999年11月17日《勁報》26版(為推薦《藍調石牆T》而寫)
- Garfield,〈找到我的「身分證」:藍調石牆T〉, 1999年11月17日《勁報》26版(為推薦《藍調石牆T》而寫)
- Judith Halberstam(原著)金宜蓁、涂懿美合譯,〈假男人:仿冒的陽剛特質與Brandon Teena的案例〉,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宛若TC」,1999年11月27日。(Halberstam於四年後改寫此文,新版收在本書中)
- 三蕊花子,〈打倒污名,好膽T大聲叫出來!〉,1999年12月號《熱愛雜誌》22期138-140頁(為配合Halberstam的女性陽剛論而寫)
-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性別小本四季報》之試刊號,2000年3月(為推薦<男孩別哭>而寫)
- 何春蕤,〈叫我跨性人:跨性別主體與性別解放運動〉,2000年3月17日-26日《破周報》復刊100期(為推薦〈男孩別哭〉而寫)
- 阿文,〈從男孩別哭看跨性別的銀幕展演〉,2000年3月24日-4月2日《破周報》復刊101期(為推薦〈男孩別哭〉而寫)
- 何春蕤,〈美國跨性別運動簡介〉, 2000年3月24日-4月2日《破周報》復刊101期(為推薦〈男孩別哭〉而寫)
- 陳俞容,〈晚近台灣同志圈的跨性別討論〉,2000年3月24日-4月2日《破周報》復刊101期(為推薦〈男孩別哭〉而寫)
- 卡維波,〈逝去的女性主義:跨性別運動的挑戰〉,2000年3月24日-4月2日《破周報》復刊101期
- 卡維波,〈跨性人不是病態錯亂,是人生選擇〉,2000年3月28日《聯合報》民意論壇版
- 何春蕤,〈跨性別之歌〉,《藍調石牆T》序文,勁報出版社,2000年4月
- 梁秋虹,〈跨性別小說的高亢出櫃:《藍調石牆T》與《寂寞之井》〉,2000年6月9日-18日《破周報》
《推薦網站》
跨性別網站: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transgender/trans_index.htm
T婆網站:http://home.kimo.com.tw/asche_yang/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