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2年6月10日何春蕤在〈 親密敵人:愛與戰「疫」中的家園與世界〉座談會中的雲端發言。活動由陽明交通大學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中心、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中央大學英文系、台灣性別人權協會合辦。】
大家好,好久不見。
作為年過70的老人,新冠疫情一嚴重起來,我們家就進入了封戶狀態,靠著宅配外送來維持生活物資。這種與世隔絕要到幾時才能解封出門,還真不好說。或許今天的發言因此會比較反映老人的感受和視角。片面或跳躍之處,還請大家包涵。
要談新冠這個還在進行中的疫情,其實有點難下手。過去兩年多,全球就好像活在一齣科幻驚悚的連續劇裡面,有莫名所以、波峰相連的感染爆發,有層出不窮、刁鑽詭譎的變異株,有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更大量的群眾染疫。直到今日,人類還沒找到能夠全面遏制病毒的解決方案,而不可思議的是,就連降低病毒傳染率的基本生活實踐,都沒法在全球各國或各地站穩腳步。
(2022年)4月,台灣在奧密克戎病毒株的新疫情中,政策急轉彎,放鬆邊境管制,放棄嚴格疫調,輕症無症狀都自主隔離照護,走向所謂「與病毒共存」。政客和御用專家的說法是,奧密克戎比較溫和,染疫人口的比例達到西方國家的水準,就可以恢復往日生活,與世界接軌。
問題是──與病毒共存,就能如常營業了嗎?
首先,不管來自新冠感染或疫苗反應,恐怕我們很多人要與病毒的後遺症共存。各國的研究都顯示,新冠病毒不只攻擊呼吸道,也會對心臟、肺臟和腎臟細胞造成一些用各種檢測都無法偵測到的慢性發炎。就算所有的檢驗數字都正常,百分之20-30的患者仍然會長期苦於疲倦、無力、腦霧、胸悶、肌肉或骨骼隱隱疼痛、嗅覺味覺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心率不整、血壓不穩等等問題[1]。病毒對腦部皮層的影響,甚至會造成記憶和認知能力衰退、失眠以及其他精神問題。就等於得了一種莫名的慢性病,患者永遠做不了百分百的自己[2],生活質量、運動能力、心理健康都無法如常。這些症狀時好時壞,揮之不去,究竟會繼續多久,尚不可知。但是,與新冠後遺症長相左右,已是在所難免。
第二,現在大家都知道,染過新冠並不保證從此有了抗體可以免疫。更可能的情況是一波一波沒完沒了的重複感染,就算多次接種疫苗也擋不住,因為新冠病毒及其後代已經進化到可以逃避部分免疫,換個角度說,新冠的超強傳染力會以低調存在、反覆流行的方式持續肆虐人群。所謂群體免疫的神話就此破滅。英國最近一輪奧密克戎疫情的再次感染案例總數,要比德爾塔疫情期間高出10倍。美國有許多案例在不到90天內就再次感染同一變異株或其他變異株,抗體的有效時間比預期短很多。這種反覆感染可能症狀會減輕(當然也可能加重),但是每天擔心自己會感染,自己感染後又擔心會傳染給家人或朋友同事,再加上每次感染都有極小的概率可能轉為中重症,這些不確定和焦慮感都將徹底籠罩與病毒共存的生活。
現在台灣決定任由確診率攀升,那就等於增加了大量人口的慢性健康問題。未來,將有很多人苦於新冠後遺症,有更多人擔心再度感染,這個社會怎麼可能如常營業呢?
更糟的是,就算後遺症和重複感染的症狀對年輕人而言可以容忍,可以接受,還有另外兩個更大的「人作孽,不可活」的問題,正在促使更多的病毒與我們共存。
有人或許看過像是電影Twelve Monkeys「未來總動員」或者Contagion「全境擴散」這類有關病毒外洩、跨越物種、感染全球的驚悚科幻片。今年3月,就在奧密克戎疫情橫掃全球的時刻,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曝光了美國在全球30多個國家設置的300多個生物實驗室。目前已知這些實驗室儲備了大量的炭疽病、登革熱、出血熱、非洲豬瘟等等危險病原體,還有攜帶新冠病毒的蝙蝠和可以傳播禽流感的候鳥,聽起來真的很像電影劇情。蹊蹺的是,最近全球出現大批不明原因的兒童急性肝炎病例,印度喀拉拉邦出現所謂番茄流感疫情,還有19個歐美國家爆發了已經社區傳染的猴痘疫情。然而這麼多生物實驗室,至今沒有一個提得出任何有用的資訊。令人不得不懷疑,它們除了為病毒平添外洩的風險之外,究竟是在做些什麼。
除了人類有意儲存和操弄的病毒之外,人作孽所造成的地球暖化也將導致更多病毒與人共存的機會。2022年4月份,著名學術刊物《自然》(Nature)的一篇論文指出,到2070年,全球變暖所導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將會引發物種遷徙。大量動物將在新的活動空間中遭遇此前沒有接觸過的物種,而彼此身上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等,將會形成廣泛的交換、傳播、演化、變種。在亞洲、非洲等人口密集、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方,甚至可能從野生動物傳給人類,加速病毒的進化。慘的是,所有延緩全球暖化的措施,都無法降低這種氣候變化所驅動的病毒跨物種傳播,唯一的因應方式就是加強人類的醫療保健能力,並且密切監測野生動物疾病,以應對未來的病毒大爆發。[3]
說到這裡,照著科幻電影的腳本,人類的存活迫切需要各國各地積極聯手,合作奮進,一方面,尋求解除或至少緩解疫情的有效方法,另方面,還必須全力回應現在正在惡化的糧食、能源、環境、金融危機等其他問題。然而,新冠疫情至今的經驗顯示,合作的前景困難重重。
最主要就是因為防疫工作被國際政治所裹脅。
新冠病毒進入的人類世界,是一個已經被全球化資本打通了關卡、高度分工協作、串連緊密的生產消費體系。頻繁忙碌的人流、物流、交通、運輸,從最小的本地,到遍佈全球的旅遊以及商品供應鏈,環環相扣,層層相接,構成了今日的便利和繁榮,也影響了幾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新冠病毒的超級傳播力和存活力,正是在這個四通八達的關係網絡裡,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達到了最極致的發揮,對所有地區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按理說,人類世界也可以善用這個現成的網絡來分享資源,共同合作,聯手遏止病毒的擴散,重建人類的生存環境。可惜,新冠進入的世界同時也是一個已經高度分歧對立的世界。地緣政治的競爭在亞洲的交鋒進入了準戰爭狀態,中美貿易戰以及印太新戰略結盟的操作,使得西方各國一開始就不肯認真的面對中國大陸自從首發疫情以來,在封控與診斷上所累積的諸多經驗與智慧,反而用認知戰、媒體戰、話語戰,把抗疫當成制度之爭、文明之爭、道路之爭,把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輸出捐贈疫苗,當成地緣政治的策略和姿態,積極的扭曲一切相關資訊、資源、與解決方案,製造出許多荒腔走板的說法和做法,使得全球防疫工作一片混亂。
地緣政治煽動的仇恨還直接匯入了各地原來就已經被建構的敵意和歧視。例如西方社會認為戴口罩是「亞洲病夫」的標記,疊加的仇中情緒造成廣泛的「打黃人」風潮。拜登上任後雖然定調「武漢肺炎」是歧視用語,台灣的綠媒和某些官方單位仍然堅持使用,疫情指揮中心則採用特別發音的英文名稱Covid-19來避開中文。在民粹名嘴的嘴裡,以清零為目標的防疫措施,例如封控隔離,都被說成是「阻礙人民正常生活」,「剝奪民眾的權利與自由」。一個攸關人命的疫情,就這樣被撕裂成一堆隨手亂拋、隨口亂喊的政治籌碼。
新冠病毒進入的世界,也是一個經濟實力很不平等、生活方式高度差別化的世界。在國際間,窮國富國能應對疫情的本錢差很多,如果富國不肯出手相助,就註定了窮國慢慢成為病毒變異的溫床,並在未來回頭反噬先進的世界。即使在同一本地,座落在生產供應和消費鏈上不同位置的不同人民群體面對的,是疫情之下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經驗,這些差異也使得染疫的風險、防疫的能力和代價,都不均等的落在不同的人群身上,增加了形成共識、攜手抗疫的困難。上海就是一個例子。
有人或許會說,人類和病毒已經共存了幾千年,新冠這個坎兒終究還是過得了的。但是,所謂「與病毒共存」,總是以「與病毒共存亡」為前提,也就是以無數人命的消亡為代價。到目前為止,新冠在全球已經奪走了600多萬條人命。以台灣這麼一個小地方,新冠死亡人數過去兩年總計9百多人,然而今年5月到現在短短兩個月內增加了6000人(7月5日),前天昨天今天已經連續三天都是死亡200人以上。(死亡200人是什麼概念?他們可以鋪滿這個會議廳的整個地面還不夠放!)然而防疫主事者在政策選擇上似乎對這些生命的消逝全然無感。
台灣每天公佈的死亡名單分析總是列出三大項死亡因素:重大或慢性病史、疫苗接種、以及年齡超過80歲。在這三項因素的折射下,這些人的死亡不但看起來很自然,而且很容易被當成是自找的──「誰叫你有慢性病?誰叫你不打滿三劑疫苗?誰叫你活到這麼老?[4]」這種傲慢的安全感所表達的,不僅僅是倖存者的偏差,也全然沒有察覺到,在人權、自由等等個人主義價值背後,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的冷血暗流正在腐蝕這個社會的精神面貌。
每個地區的防疫都反映了那個地區的治理能力、資源儲備、主要的社會意識形態、人民的心理傾向、終極的價值觀等等,也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主事者在新冠之下所做出的地緣政治戰略選擇。新冠以及其他後起病毒對整體人類世界的挑戰和考驗,終究會在這些方面打出最後的成績,只是不知道我們是不是還有機會學到個中的教訓。
最後,只要稍稍注意國際疫情,就可以看到目前新冠的驚悚科幻劇還在全球各地熱烈上演,而且劇情峰迴路轉,高潮迭起,不見終局。我們無法迴避的是,為了及早發現疫情,常態性的快篩或核酸檢測必須成為重要的措施;而一旦疫情大量爆發,從局部到全面的封控或分流收治,也已經證明是防止規模性感染的有效路徑。不管西方國家和我們自己怎麼高唱絕對的自由、隱私、人權,任何的「如常營業」此後都必須包含積極而密切的對病毒的蹤跡(也就對所有的人與物與空間)進行監控檢測,這也就意味著針對個人所設置的防疫措施、管理限制都必須實際到位,個人也或多或少必須內化新的風險防護意識。事實上,如果不想看到這個病毒(或其他病毒)肆無忌憚的擴散,這些──都是我們要學會擁抱的「新日常」。
謝謝。
[1] 〈長新冠最新研究出爐!1/5成年人出現後遺症 主要3臟器損傷〉,ETtoday新聞雲,20220526。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526/2259197.htm#ixzz7UMPYY7JM
[2] Apoorva Mandavilli,〈新冠病毒的未來:全年傳播,重複感染?〉20220517,紐約時報中文版。https://cn.nytimes.com/science/20220517/covid-reinfection/zh-hant/。
[3] 王江濤,〈全球變暖加速病毒從野生動物傳給人〉,南方週末,20220523 https://mp.weixin.qq.com/s/KNQXfgf-Pa-8VCT1Ah9jCA
[4] 2022年中,新冠防疫政策整體鬆綁,高齡死亡人數觸目驚心的大增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英國長照機構染疫致死率為5.5%,香港則是6.9%,台灣2.2%並不算高」。〈金傳春:開學到秋冬 疫情可能很慘〉,王家瑜、林周義/台北報導,中時新聞網,2022年6月25日。
後續雲端討論:
因為有聽眾留言,說我美化了中國大陸的防疫策略,建議我去大陸體驗一下封控三年沒收入的感受,我想做個回應。
首先,大陸的封控一直都是暫時而且局部的措施。武漢花了76天,上海花了65天,廣州、吉林、西安等等城市的封控更短,深圳甚至只用了7天。一旦解封,都可以逐步回復生活。西方社會並不是沒有封控,許多大城市也會規定關店關公共場所禁止集體活動等等。只是因為人口密度、居住形式和條件與大陸不同,而且沒有大陸的基層社會組織架構,所以管制的方式和手段強度會不太一樣。當然,不管是哪裡,遇到這個疫情,整體經濟多少都會受創,許多個人也會在動盪中承受不同程度的衝擊,但是兩相比較,中國大陸的表現還是比西方好得多,畢竟舉國體制有它一定的堅韌度,不會容許自己被局部、短暫的封控拉垮。
這位朋友當然可能不同意我的說法,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主導價值都是順應這個社會的條件和環境而生的,在它們各自的社會脈絡裡都自有其效力和意義,因此我們不應該只把少數價值永恆化,絕對化。例如針對封控和強迫收治的批判很多,但是在新冠疫情之下,自由和不自由一樣是可取的價值,就看相對於什麼脈絡或主體。舉個例子,大家聽到監控就覺得可怕可恨,其實目前台灣的一人一戶居家隔離,說穿了是沒人管死活的,對於很擔心一個人住、怕自己猝死沒人知道的人來說,自主隔離的自由並不可取。另外,在這個疫情的特殊性質之下,很多人其實需要時時監控以便追蹤他的血氧情況,也有很多人非常樂意去方艙,因為至少有人管死活,有人在周圍,有事有人幫忙。一心想到自己個人的自由而全面醜化封控與收治,其實就是拒絕理解他人的處境和需求,拒絕從集體的生存和群體的福祉來思考疫情。
這次各國的不同防疫政策其實也凸顯了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立場的對立。中國大陸從1950年代冷戰時期全境被封鎖的孤立中,為了國家的基本存活和發展國力,從在地的艱苦實踐中摸索出群體主義、集體主義的治理道路。雖然後來經過了一些曲折,現在至少還保留了一些文化遺產和實踐經驗,在主體精神和日常話語上也有些積累,在面對陌生的新冠病毒時才得以發展出與西方很不一樣的防疫策略。這個歷史的遺產其實是很寶貴的,而且確實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擴散,按理說應該被好好研究。不但如此,和新冠搏鬥的這兩年多以來,中國大陸因應疫情的變化也發展了許多新的抗疫策略,從最早的醫療診斷、封城封村、健康碼、動態清零、精準封控,到最近的分區分級管理、常態核酸等等,不斷的在調整,也持續但謹慎的加大開放。這些都很值得各國在自己的條件環境下觀察、思考、尋求啟發。可惜,這些策略和實踐卻往往被地緣政治的操作徹底的醜化扭曲了。
目前上海的疫情因為遭遇的是感染力超強超快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封控策略左支右絀,但這並不表示封控策略完全錯誤,而是面對不同的病毒特性和城市人口與空間的特質,我們需要摸索更多不一樣的回應措施。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的責難,除了自由人權的套路之外,也批判中國大陸的封控措施切斷了全球供應鏈,攪擾了全球的經濟與富裕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希望中國大陸趕快讓勞動工人冒著疫情上工,以便回復過去流向西方的貨物供應鏈和利益輸送鏈。
或許新冠病毒所帶來的衝擊和攪擾,正是在提醒人類,此刻這種講求個人自由和舒適方便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只是一個歷史的例外,它所仰賴的龐大網絡與服務是脆弱的,當下的富裕和繁榮是不可續的。不管是疫情也好,已經惡化的環境也好,已經越來越逼近的戰爭也好,西方國家已經明顯可見的嚴重通膨也好──這些跡象都顯示,或許我們在近期的未來就必須開始放棄繁榮、放棄富裕、放棄自由,走向節約、蕭條、緊縮了!不信的話,請看最近美國的新聞報導。
未來可能還有更厲害的病毒,帶著更高的傳染力和更詭譎的傳染力,進入人類世界。此刻新冠的疫情籠罩、反覆流行,或許就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對於現有舒適生活的自滿,以及當自己的舒適受到攪擾時的不爽,都需要徹底被反思、被收斂,以便有能力面對變化的現實。疫情顯示,世界不會照著我們的期待走下去,過去是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