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調霧煞煞
【2002/12/03 聯合報】 【晨晞(口譯員)】
最近我做了一場「有趣」的會議口譯。為什麼說「有趣」呢?因為來自七八個國家的代表,都不是以英語為母語,只是大家都用英語做為共通語言來開會。每個人的英語都帶有濃重的口音,印度腔、法國腔、德國腔、菲律賓腔、馬來西亞腔,還有本土的臺灣腔等等。
這簡直就是聽力大考驗,每位代表一開口發言,左聽右聽,怎麼聽都不像英語,但他們確確實實在講英語。口譯員只能百分之一百地集中精神,試著從所有蛛絲馬跡去聽懂講者到底在講哪幾個英文字。
老實說,這是件很辛苦的差事。 還沒成為口譯員前,我曾在美國駐臺的機構任職,經常要用英語跟外國人應對。那時候我的耳朵很挑,只聽得懂標準的美語。每次有非英文母語的人來跟我講話,我那挑剔的耳朵就會自動投降,不知道是真的聽不懂還是沒耐性聽下去,反正我就趕快跑去跟美國老闆求救:「老闆!我聽不懂他的英語耶!」
這也不能怪我聽力不好,畢竟我們從小到大學英文的過程當中,所採用的視聽教材都由聲音優美、發音清楚的母語人士錄製,特別字正腔圓。但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每個人說話都那麼清楚。我們的耳朵已經被慣壞了。
現在,身為口譯員的我,沒有挑選講者口音的權利,難道我可以對外賓說「你的英文太難懂,我拒絕替你翻譯」嗎?當然不行。甚至有些講者的英語根本文法不通,口譯員還是得盡力去了解話中含義。
我常對口譯班的學生說:講英語的外賓不一定都是「美國人」,而是「每國人」,也就是「每」個「國」家的「人」都有。為了讓學生適應各國不同口音,我為他們準備不同國籍人士的演講。眼看他們一個個「面有菜色」,我相信他們並不覺得「有趣」,而是「有氣」。
不是老師狠心要整你們呀!要克服這個問題,多聽不同口音是不二法門,一旦習慣以後,就不再怕南腔北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