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男人,做女人
卡維波(中央大學哲研所教授)

女性力量可否來自「學男人」?

「先做人,再做女人」這句口號幾乎和臺灣當代婦運同時出現,對臺灣的女性意識影響不小,也因此容易使人忽略這句口號的某些限制性。

「先做人,再做女人」其實設想了一個理想的、抽像的「人」,可能兼具男女的優點或不具任何男女性別的特色。可是,要實現或達到這個抽像人的境地還是得從具體的人做起。

具體的、現實的人,就是有性別的人,具有男女特色的人。如果真的要「先做人」再做女人,有時就會無可避免的要先做男人或先學男人才能再做女人。例如,女人有時要先學(某些)男人經濟獨立、心理上不依賴別人、不怕單身未婚等等。

但是?有人抗議說:不是所有男人都是經濟獨立、心靈自主的,而且男人單身未婚所承受的壓力比女人輕。確實如此。不過我們不要否認由於歷史上女人比較晚進入公共領域就業,所以男人的經濟獨立更為普遍。換句話說,不是男人的性別本質比較優越,而是在歷史社會的建構下,有些性別特色更能使人有力量達到平等自主。

這也就是說,有時候在某些狀況下,女人得先學做男人,才能做人,也才能做新女性。至於在什麼時候及什麼狀況下女人得先學做男人,就要看這個女人是什麼樣的女人:女強人、家庭主婦、女同性戀、好色女、紅杏出牆者、第三者??這些不同的女人可採取不同的策略,學習不同男人的某些特色,以便成為新女性。畢竟,通往女性主義的道路不止一途。

如果忽略女人須先學做男人(的某些特色)這個現實面,而只高舉「先做人再做女人」這面理想旗幟,後面這句口號有可能會被利用來打壓某些女人,特別是在後現代社會中自主選擇非主流生活方式來自我實現的女人。例如,當最近「女人可主導性生活或看A片」、「當個快樂的豪爽女人或好色女」的論述出現時,便有人指責這是女人在複製男性父權,她/他們於是呼籲女人要「先做人」而非「學做男人」。

如果認為女人學做男人就會複製男權,這種觀點是對女人的主體性、主動性缺乏信心,更容易把女人限制在傳統的性道德框架中。因此,不讓女人學做男人才往往是要女人繼續做順服男權的女人。

有些女人不但要學男人,而且還要學的徹底,甚至要做男人,例如女變男的跨性別,女同志中的T。這些都是為了自我實現而學做男人。同樣的,男人也可以學女人、做女人來實現自我。

當性別「學」「做」越來越普遍,性別就會越來越喪失其本質,性別特色變成表演性質。不論是獨立、溫柔、勇敢、細心、聰慧、美麗、性感、剛強等等都不再是某個性別的壟斷特色,而會慢慢變成所有性別都可能擁有的特色,或者說,變成某些性別的表演元素。

最後回到文章開頭關於「女性力量」的問題。學男人,可以是女性力量的表現與發展:女人有自信、不畏懼學男人,不因學男人而喪失女人的主體性,而這個主體性在學男人過程中變得豐富與多元,這樣的主體性則會壯大女性力量。

(原載於1993年7月26日《中國時報》意見橋版)

 

 

 

回首頁 | 回 性別研究室 | 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