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文章屬於性倫理與性批判兩類或有重疊的範疇,既保持了性倫理寫作的清晰明朗文風,也延續了性批判論述的激進爭鋒立場。除了兩三篇較為複雜的哲學分析文章外,即使是學院之外的一般讀者也應該能夠理解本書的內容。我相信這本書能試煉讀者的批判思考能力,也能豐富讀者的性思想知識。
我在寫作時並沒有預設學科的限制,哲學、社會學、法律、性學、婦女研究或一般人文社會學科的讀者,都會發現這本書展開了對性/別現實的批判視野,提供給一般學生、學者與社會大眾討論性/別議題時的關鍵論証。事實上,任何對於性/別議題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重要的思考角度。書中註腳或後記中往往會提及相關文章或資訊,供進一步參考。
本書的標題與副標題在書中將有同名文章的詳細解釋。簡單的說,就像「婦德」是性別壓迫的產物,是男性強加於女性的道德,並且在性別解放運動中逐漸消失一樣,「性道德」也是性壓迫的產物,是性多數強加於性少數的道德,也同樣地會在性的社會運動中逐漸消失。在性少數的解放運動中,對於性道德的性倫理討論,將被對性多數霸權的性批判所超越。
本書強而有力地批判了這個時代的性道德共識、性文化常識、性相關法律所形成的三合一霸權。這個霸權從過去到現在不斷地製造與建構出種種性/別事件、新聞與爭議,而且這些爭議或新聞還會在可見的未來重複出現。本書文章的寫作就是緣起於過去對這些爭議或事件的介入,相信本書這些思考的積累也會是未來性解放運動的論述資源。
雖然早在1994年臺灣女性情慾解放運動以及同志運動興起以前,我就寫了一些關於性與性別的文章,還出版了《為什麼他們不告訴你──性政治入門》一書,但是它們都不像本書的文章,篇篇都是臺灣性/別解放運動的產物。社會運動帶來的挑戰與視野磨利了我的筆鋒。
由於性本身的污名,歷史上幾乎所有開明進步的性研究者都免不了被沾上污名,有著各種稀奇的謠言傳說環繞抹黑,反映著散佈傳言者本身的性狂想。不過性研究者這種污名(以及各種明槍暗箭的攻擊),比起性底層人士每日所承受的迫害與歧視遠為輕微。這在在說明瞭性壓迫的殘忍現實、性政治的具體實在。因此在目前,性的思想知識與學術不可免地會產生壓迫或者解放的效果,而難以中立。這本書也不會偽裝中立──這是一本為被壓迫者提供思想武器的書。
本書有一部份文章的生產需要略加交代。1995年6月到1997年6月的兩年間,《聯合報》副刊主編陳義芝邀請我和好友馮建三這兩個與《聯合報》形象不太契合的進步學者開專欄,我把專欄名為「狂飆年代」,隔週見報一次,原本說好一年為期,後來我們厚臉皮的多賴了一年。有了固定專欄,就刺激了文章的生產,我寫的文章之中有半數和性/別相關,現在本書中標示為原載於《聯合報》副刊的文章都來自這個專欄。聯副對於我的專欄十分寬容,激進的觀點和超出的字數都照登,所以這批文章的生產要感謝陳義芝。
雖然書中許多文章的初稿都曾在主流報紙發表過,這次出版因為沒有報紙篇幅的限制,我對每一篇都加以改寫,儘量充實論點,力求完整,但是還保留了原文發表時的歷史脈絡(有時會在註腳或文末說明),讓讀者知道文章為何而寫,介入了什麼樣的新聞事件。由於每篇文章的內容與標題都有修改,與初次發表時不同,所以也就只註明發表的時間而不再列出原來的標題。至於沒有發表的文章,有些是媒體不願刊登的退稿,有些則是為本書而寫的新作。
當然這本書並沒有全部收錄這十多年來我寫的性/別解放文章,有些文章已經編入其他書刊,還有些與網路和色情檢查相關的文章希望能在未來另行出版。另外,這本書的原本構想是隻收錄我個人的文章,後來覺得有幾個議題若能加入同道好友的文章,就可以更完整的呈現觀點,在此向何春蕤、小林epicure、勁翔這幾位朋友慷慨提供文章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