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文章属於性伦理与性批判两类或有重叠的范畴,既保持了性伦理写作的清淅明朗文风,也延续了性批判论述的激进争锋立场。除了两三篇较为复杂的哲学分析文章外,即使是学院之外的一般读者也应该能够理解本书的内容。我相信这本书能试炼读者的批判思考能力,也能丰富读者的性思想知识。
我在写作时并没有缺省学科的限制,哲学、社会学、法律、性学、妇女研究或一般人文社会学科的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展开了对性/别现实的批判视野,提供给一般学生、学者与社会大众讨论性/别议题时的关键论证。事实上,任何对于性/别议题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重要的思考角度。书中注脚或后记中往往会提及相关文章或信息,供进一步参考。
本书的标题与副标题在书中将有同名文章的详细解释。简单的说,就象“妇德”是性别压迫的产物,是男性强加于女性的道德,并且在性别解放运动中逐渐消失一样,“性道德”也是性压迫的产物,是性多数强加于性少数的道德,也同样地会在性的社会运动中逐渐消失。在性少数的解放运动中,对于性道德的性伦理讨论,将被对性多数霸权的性批判所超越。
本书强而有力地批判了这个时代的性道德共识、性文化常识、性相关法律所形成的三合一霸权。这个霸权从过去到现在不断地制造与建构出种种性/别事件、新闻与争议,而且这些争议或新闻还会在可见的未来重复出现。本书文章的写作就是缘起于过去对这些争议或事件的介入,相信本书这些思考的积累也会是未来性解放运动的论述资源。
虽然早在1994年台湾女性情欲解放运动以及同志运动兴起以前,我就写了一些关于性与性别的文章,还出版了《为什麽他们不告诉你──性政治入门》一书,但是它们都不象本书的文章,篇篇都是台湾性/别解放运动的产物。社会运动带来的挑战与视野磨利了我的笔锋。
由于性本身的污名,历史上几乎所有开明进步的性研究者都免不了被沾上污名,有着各种稀奇的谣言传说环绕抹黑,反映着散布传言者本身的性狂想。不过性研究者这种污名(以及各种明枪暗箭的攻击),比起性底层人士每日所承受的迫害与歧视远为轻微。这在在说明了性压迫的残忍现实、性政治的具体实在。因此在当前,性的思想知识与学术不可免地会生成压迫或者解放的效果,而难以中立。这本书也不会伪装中立──这是一本为被压迫者提供思想武器的书。
本书有一部份文章的生产需要略加交代。1995年6月到1997年6月的两年间,《联合报》副刊主编陈义芝邀请我和好友冯建三这两个与《联合报》形象不太契合的进步学者开专栏,我把专栏名为“狂飙年代”,隔周见报一次,原本说好一年为期,后来我们厚脸皮的多赖了一年。有了固定专栏,就刺激了文章的生产,我写的文章之中有半数和性/别相关,现在本书中标示为原载于《联合报》副刊的文章都来自这个专栏。联副对于我的专栏十分宽容,激进的观点和超出的字数都照登,所以这批文章的生产要感谢陈义芝。
虽然书中许多文章的初稿都曾在主流报纸发表过,这次出版因为没有报纸篇幅的限制,我对每一篇都加以改写,尽量充实论点,力求完整,但是还保留了原文发表时的历史脉络(有时会在注脚或文末说明),让读者知道文章为何而写,介入了什麽样的新闻事件。由于每篇文章的内容与标题都有修改,与初次发表时不同,所以也就只注明发表的时间而不再列出原来的标题。至於没有发表的文章,有些是媒体不愿刊登的退稿,有些则是为本书而写的新作。
当然这本书并没有全部收录这十多年来我写的性/别解放文章,有些文章已经编入其他书刊,还有些与网络和色情检查相关的文章希望能在未来另行出版。另外,这本书的原本构想是只收录我个人的文章,后来觉得有几个议题若能加入同道好友的文章,就可以更完整的呈现观点,在此向何春蕤、小林epicure、劲翔这几位朋友慷慨提供文章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