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根錯節的慾望在網路開枝散葉──與臺社運動論述對話 ◎ 瓦礫(反假分級聯盟文宣組組長)
1. 從娼妓論述開始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的論述者們,對於臺灣社會的種種現象與結構問題,進行長期的關懷與討論,其中或以娼妓研究的相關論述的豐富性與論辯特質最為引人注目。而臺社為中心場所展開的一系列相關學術研究與討論,例如以林芳玫/女學會為主,「批判性產業對政治、經濟、文化、兩性關係的侵蝕敗壞」的婦運主張(例見中國時報論壇1998/3/15),黃淑玲將「男性箝制」視為性產業最重要的內在邏輯(臺社第22期),以及鞏卓軍對於性工作者主體問題的詳細批判(文化研究月報第8期)、朱元鴻對於社會污名辨識機制的進一步討論(臺社第30期)、和何春蕤與性工作者對話的田野企圖(臺社第41,44期)、甯應斌對性工作以傳統社會學理論方式進行詮釋(臺社第46,53,55期)等等。
然而這些理論不足以帶領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這些論述或因自身立場的狹隘、或因論辯識框(與篇幅)的侷促、或因個人理論視域的向度等等,無法在討論時將慾望政略的視野拓展到以身體實踐為根底的互動場景,其中甚者將複雜萬端的互動模式與人際網絡限縮在「男尊女卑」的化約論法下,浸浸然為自己創造一個永遠衝不破的偽裝牢籠。
以慾望的流動為基礎,我們在這裡要提出另一個論述詮釋方式。
2. 慾望網絡
慾望必須透過與他人/他物的連結而實踐,而網路再現形式的發展,造成原本以媒體交易這個部分相關的慾望產業,其產業商品與身體實踐大量在網際空間複製繁衍。其一:在網際網路上所進行的慾望產業交換機制,在更少規範、更快速與廉價的機械複製、與更密集持續的資訊傳遞頻率,創造出一個傳統經濟結構難以施加限制的龐大交換架構;其二,網路作為互動載具,不但更新了傳統性產業的聯絡方式,更進一步將因各種限制導致生活遠離性產業的群體內龐大的性遊戲/性愛渴求加以釋放。後者「從私處到私處」的交往,例如一夜情、援交、徵友等等,或與不在場人/物的交往,例如戀物、色情圖片、相簿分享、以及各種同志/同好團體等等,構成綿密的人際網絡,由於網際網路的上述特性,致使網路平臺成為慾望生根滋長的平臺,也即是其成員各種慾望生活的平臺。是以其召喚力量不同於一般的政治召喚(甚至網路上的政治召喚也多偏向社群情感或政治意識型態),可以直接在其生活領域中產生影響,創造出一種特殊的「草根性」。
傳統的政治修辭也同樣產生問題。以往的論述中,網路在公民或民主極大化的期待上遭遇困難,在於對於許多問題的生活位置與網際空間彼此分離,對於各種政治問題而言,網路儘管有幾近全面開放的訊息交換可能,但仍然無法脫離公共論壇的特質,可近性的問題不僅出在電腦使用或網路價格,也出在公共論壇所涉及的場域想像對於許多人而言與生活並無關連,而無衛護的任何必要。
3. 生根蔓延
在此同時,慾望的釋放與創造性互相勾連,生活領域與論述場域的疊合,則形成了一條綿密而延展深遠的巨大戰線(當然這條戰線也是去中心的、流動和異質的)。不同於政治民主等以公共論壇形式進行對抗的局面,網路帶給慾望的身體以「可說性」,直接觸動了秩序者恐懼被顛覆,或身體對於各種壓制高度敏感的神經。以往由刊物或場所進行交結的傳統運動模式(如簡家欣,臺社第30期),或一個跨界的族國想像(如朱偉誠,臺社第40期),在網路上獲取巨大的前進能量。在其中,慾望的力量成為最大的幕後推手。
而相對於在物質社會結構中早已被肯認的慾望(如消費、民族共同體等等),經由社會建構而潛伏的性少數/性異議身體、由於其慾望生活領域高度倚賴網路媒介,自然而然地會在上述戰線中佔有重要的、堅定的實踐位置。反對假分級制度聯盟之所以在網路上取得重要成功,並迅速地與其他團體接觸,以及其成立背後的網路集結歷史進程,就是在這樣的機制下達成。
陳光興在1994年發表的文章〈舊(男)學運的死亡,新(女)學運的出發〉,在此處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對比。當他注意到「過去被主流學運視為靠邊站的女性議題,其實是男性學運死亡後具活力的力量」,甚至「性別議題將是新學運中爭取校園民主的『火車頭』」,或許正標誌著生活政略的展開,當過往的運動者逐步展現出壓迫者的企圖與暴力時,對照出如今堅守戰線的人們更應珍惜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