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的

內幕揭秘


 

發言者:八兩酒

發表時間:2000年10月15日 22時15分41秒

原文作者:夏星

 

 

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在經過一番激烈較量,幾經延宕後終於在十月十二日勉強宣佈授予中國旅法劇作家高行健,雖然這訊息不見得能爲海峽兩岸對中國文學始終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而忿忿不平的中國人帶來稍許安慰,但它卻是對一九九五年以來海外衆多中國候選人問鼎諾貝爾和平獎努力的一個回應,而且,其頒獎的政治意義要遠遠大於高行健文學創作的文字價值。誠如筆者過去在倫敦《天下華人》(1996年10月號)、《中國之春》(99年第8期)、香港《前哨》(2000年2月號)、洛杉磯《中國日報》(1999年12月12日)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所指出的那樣,諾貝爾文學獎,實際上是一個政治獎,因此,未來中國人將會先獲得文學獎而不是和平獎。文學獎或和平獎主要目的是引導輿論關注新的地區新的議題。

 

其實,不論是文學獎或和平獎,其主要目的,就在於引導世界輿論關注新的地區和新的議題,而獲獎者本人的所謂「貢獻」或「成就」大小,並不是那麽重要,所以,在諾貝爾獎過去頒獎的歷史上,經常出現在不夠格給和平獎、或給了和平獎後會産生強烈衝擊而不易控制的情況下,代以頒發文學獎,達到引導世人關注獲獎人地區的目的,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愛爾蘭和波蘭。愛爾蘭和波蘭這兩個國家在過去百年中産生最多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論人口比例),並不說明這兩個國家的文學成就真的獨步全球傲視群倫,堪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學相抗衡,學過世界歷史的人只要看一看愛爾蘭和波蘭在二十世紀所經歷的滄桑和蒙難,自不難體察其中奧妙。過去曹長青先生曾爲文讚揚波蘭文學(香港《開放》,1999年12月號),把波蘭文學捧上了天!曹君認爲,一個在短短百年間産生了這麽多文學獎得主的民族文學,自是十分了得,曹君因此痛駡中國文人和中國文學,興之所至,連漢語也不能倖免,被貶爲世界上最等而下之的語言,究其實,曹君並不瞭解諾貝爾獎頒獎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候選人所從事的創作或事業對未來應有引導和啓示意義

本年度文學獎評選並不容易,衆多候選人中沒有一個佔有明顯優勢,名單幾上幾下,文學獎因此未能按慣例在十月的第一個星期四宣佈得獎名單,文學院也已經傳出今年該獎空缺的流言,只是在最後關頭,高行健才擊敗另一個中國作家王蒙而獲得這份殊榮。很多人可能會對高行健獲獎感到失望,因爲百年來中國著名作家很多,前有梁實秋、林語堂、魯迅、巴金、茅盾和老舍,中間有賈平凹、莫言和王溯,在海峽另一邊還有李敖等等,這些人都沒能獲獎,現在卻由高行健出面來代表整個中國文學,甚至整個漢語文學的最高成就,中國觀衆看過高行健的《車站》的人大概還不到區區兩千人,讀過、讀懂他的《靈山》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想想似乎心裏有點堵得慌,但這只是一種誤解。正如前邊所舉的諾貝爾獎文學獎、和平獎秘而不宣的評獎標準裏的第一條是引導世界輿論關注新的地區和新的議題一樣,第二條不見於世的標準則是要看獲獎人所從事的創作或事業對未來有什麽引導和啓示意義。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前邊一票名作家如梁實秋、林語堂、魯迅、巴金、茅盾、老舍,(加上李敖)等等當然要出局落榜,而像賈平凹、莫言和王溯等暢銷作家從來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也就只剩下北島、王蒙和高行健等等實驗性作家才獲得瑞典文學院的青睞。這雖然跟普通老百姓的認知有很大差距,但不幸卻是過去百年諾貝爾文學獎評獎的最重要根據。讀一下瑞典皇家文學院關於授予高行健頒獎聲明,就不難瞭解其中奧妙:(高行健)把普遍的文學價值、痛苦的內心探索和豐富的語言表現力結合起來,爲中國文學和戲劇創作開闢了新的道路。可以預料的是,文學獎的頒發,對今後幾十年中國現代文學、戲劇和詩歌創作的影響,將會發揮極大的扶偏爲正的作用,給正在摸索探求的現代文學和戲劇創作指明一條康莊大道。

 

頒發諾貝爾文學獎體現歐洲的外交風格

 

瑞典皇家文學院選擇在新千紀開始的時候授予高行健文學獎,意義重大自不待言,但其引導世界輿論注意中國之用心精巧則難爲外人察知。過去,海峽兩岸對中國人始終與諾貝爾文學獎和和平獎無緣而忿忿不平;如喪考妣的人有,吃不著葡萄罵葡萄酸的人也有,但事實上諾貝爾獎從來就沒有忘記過中國,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以後,柴玲作爲「天安門廣場學生民主運動」的代表,被提名爲和平獎候選人,此後,和平獎雖然由達賴喇嘛獲得,但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給達賴喇嘛頒獎可以看作是對『天安門廣場學生民主運動』的支援!」隨後,中國《人民日報》跟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展開隔空對罵,中國召回駐挪威大使以示抗議,兩國關係降到了冰點。儘管挪威人不願意承認,但中國的強烈反應確實從此給挪威人心裏投下一層陰影。在九十年代,衆多中國人被提名競逐和平獎,從魏京生、李登輝、證嚴法師、星雲法師、王丹,到「以徐文立、秦永敏和王有才爲代表的中國民主黨」,一直到最近的李洪志等等,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全世界衆多候選人當中也確實屬意中國候選人,及至1999年,在新舊千紀交替的時刻,甚至傳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堅持授予魏京生和王丹以該年度和平獎的訊息,但在中國政府強大壓力下,弱國寡民的挪威自覺不是中國的對手,和平獎終於旁落至「無疆界醫生」國際組織。在無法給和平獎的情況下,諾貝爾委員會終於以文學獎代替,達到了引導世人關注中國,又避免與中國對抗的目的,而選擇一個旅居海外、桀驁不遜的現代作家候選人,真可以說是用心良苦。

 

話說回頭,如果你對高行健不滿意,平心而論,以上哪些候選人獲獎會讓你覺得心悅誠服?

 

中國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嗎?

 

最奇妙的是,今天的中國正在如出一轍地沿著當年日本「走向世界」的足迹而走向世界:日本自五十年代開始,屢屢在嘎納、柏林、威尼斯等電影節上奪得大獎,像黑澤明、大島諸等今天世界級的電影導演,都是在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隨後,日本於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73年,再由前首相佐藤獲得和平獎(分享)。西方用這些大獎,把西方的價值觀念連同可口可樂和「披頭四」一起出口到日本,征服了日本民族,規範了日本的社會發展方向,從而把一個傳統的亞洲國家,變成了一個西方俱樂部的成員。無獨有偶,在過去十年,張藝謀、陳凱歌、鞏俐、張元等影人在國際電影節上也無限風光出盡風頭,就在衆人皆以爲中國熱已經燒得差不多,慨歎中國情結已成昨日黃花強弩之末以後,諾貝爾文學獎卻翩然而至,給這股延續不褪的中國熱再澆下一桶油,吹來一股強勁的西風……可以肯定的是,稍後中國將會奪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也將會順利加入世貿。中國這條巨龍,是否會在鮮花和掌聲中鑽入西方價值觀唸的圈套,按照西方的遊戲規則,聞「鞭」起舞,實在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國際邊緣專題討論高行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