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邊緣專題討論高行健專題

 
   

諾貝爾獎標準變了

 

 
 

靠一項發明就拿獎的時代過去了

本報記者  王學鋒

編者:設於1901年的諾貝爾獎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兩天來本報以每天一版的規模對今年諾貝爾獎進行深度報道,這一旨在面向新世紀普及科學精神的創意,受到讀者的歡迎,今起本報對諾貝爾科學獎及我國基礎科學面向新世紀的發展進行綜述。


靠一項發現就能摘取王冠的時代從整體上過去了。

恐怕連獲獎者自己都想不到,64歲的美國科學家黑格和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是今年在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領域最年輕的獲獎者。

不信您瞧———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的卡爾松77歲,美國的格林加德75歲,坎德爾71歲。物理學獎:俄羅斯的阿爾費羅夫70歲;美國的克勒默72歲;基爾比77歲。化學獎:美國科學家黑格64歲,馬克迪爾米德73歲,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64歲。除了64歲的兩位外,都已爲七旬老翁。

翻開以往得主的名單,單從華裔科學家來看,李政道31歲獲物理學獎,楊振寧35歲獲物理學獎,丁肇中40歲獲物理學獎,李遠哲50歲獲化學獎,朱棣文49歲獲物理學獎,崔琦59歲獲物理學獎。

透過獲獎者年齡上的差異,人們發現,作爲20世紀科技風向標的諾貝爾獎,在它走過百年時,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總體上來講,因爲一項發現而獲獎的時代過去了,中科院院士楊雄裏認爲,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都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發現,而是在幾十年研究中,持續站在基礎科學的最前沿,對某一個問題形成了系統的研究成果,長年累積,最後實至名歸

即使技術性非常強的計算機工業,這次的獎勵同樣給了三位年過七十的老人,因爲他們爲資訊技術作出了基礎性貢獻。中科院院士王守武認爲,諾貝爾獎獎勵的不是發明一塊晶片,而是半個世紀以來計算機工業的不斷進步,正是晶片技術的日新月異,爲其奠基者帶來了榮譽。

諾貝爾獎價值判斷標準的變化,其實是現代科學發展軌迹的一種折射。這有點像吃麵包,楊雄裏打個比喻:現在,麵包外面比較容易吃到的黃油已經被前人吃得差不多了,你只有不斷深入才行,而且可能相當長時間內找不到新的東西,只有真正紮下去的人才會脫穎而出

諾貝爾獎的變化也在提示我們。過去一些人希望能靠搞大工程的模式來拿諾貝爾獎,現在考驗的則是一個國家的科學基礎,楊雄裏認爲,隨著諾貝爾獎從整體上進入獎勵長年累積的成果階段,中國步入諾貝爾俱樂部取決於三方面: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政府及社會對科技的投入水平;國家的整體經濟水平。我不否認可能有一個天才突然拿到諾貝爾獎,但從整體上,中國要想達到諾貝爾水平,需要的不是幾個點的突破,而是穩定持久的科技投入産出。

諾貝爾風向的轉變,對於中國科研是件好事,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翟中和教授介紹,基礎研究往往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跟蹤、驗證,甚至不斷的質疑才會形成重大突破,而我們習慣三五年就見成果,這使科研人員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希望諾貝爾獎的變化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科技發展的思路。同樣,在獲悉三位元晶片工業的先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王守武脫口而出:我們需要在基礎的核心領域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投機取巧。(2000/10/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