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邊緣專題討論高行健專題

 
 

今天,諾貝爾獎100---回眸百年諾貝爾

 
 

  2001-12-12  發表於凱迪網路(http://www.cat898.com) 貓言無忌

西陸觀察

        諾貝爾獎今日百歲

  
預計今年每項獎金將達96萬美元

  本報
記者曾偉綜合報導今天,2001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整整100歲了。瑞典將以第100次頒獎紀念諾貝爾獎的百年誕辰。

  1895年11月27日,瑞典科學家
諾貝爾立下遺囑:將全部財產(900多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0多億美元)作為設立諾貝爾獎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獎給對人類文化科學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獎五項。

  1901年12月10日,
諾貝爾基金會舉行了第一次頒獎儀式。從1901年以來,諾貝爾獎每年頒發一次,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2年),才停頓了幾年。諾貝爾獎每年於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週年紀念日,以隆重的儀式在斯德哥爾摩寬敞的音樂廳裏頒發。

  由於按
規定,每年要從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另加上一部分沒有發出的獎金也併入基金,因此基金的數目越來越大。今年預計每項諾貝爾獎獎金將達790萬瑞典克朗(約合96萬美元)。

  
諾貝爾的傳奇人生

  
諾貝爾只念過小學

  阿爾弗雷德‧
諾貝爾不願意寫傳記,他認為不會有人去讀那些關於一個人的文章。

  
諾貝爾對自己個人的評價是——「最大的優點:保持他的指甲乾淨,對任何人都從不構成負擔。最大的特點:沒有家庭,缺乏歡樂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請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惡:不拜財神。生平重要事件:無。」

  
諾貝爾一生在死神的威脅下為人類向大自然索取動力,在講述自己一生的科學技術成就時他只用了簡短的幾句話——「本文作者生於1833年10月21日,他學問從家庭教師處得來,從沒有進過高等學校。他特別致力於應用化學的研究,生平所發明的炸藥有:猛炸藥、無煙火藥、『巴立斯梯』或稱C89號,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學會、倫敦的皇家學會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師學會。
1880年得瑞典國王創議頒發的科學勳章,又得到法國大勳章。」

  1833年10月21日,阿爾弗雷德‧伯哈德‧
諾貝爾出生。按照瑞典人的命名習慣,阿爾弗雷德是名,諾貝爾是姓。不過按照後來約定俗成的叫法,諾貝爾家族的姓後來通常也就用以指阿爾弗雷德本人。


  
諾貝爾出生時家庭因一場大火破產,他父親曾擔心他活不長,因為他似乎連呼吸和吃奶的力氣都沒有,幼年一直生活在病弱的陰影中。

  阿爾弗雷德‧
諾貝爾的學校生活僅止於小學。他到了上學的年齡時,被送進了斯德哥爾摩的聖雅各高級衛道士小學唸了幾個學期的書。在這所小學裏他所有的功課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是82個學生中得到最高分數的3個學生之一。

  1842年,
諾貝爾隨家人到俄國彼得堡生活,父親給三兄弟在家裏辦了一個諾貝爾家庭學校。此後的六七年內,愛好詩歌的諾貝爾一直做著「雪萊夢」,但父親很反感,認為詩歌不過是懶散女子的消遣,一個有出息的男子漢不應當也不屑樂於此道。在家庭學校內,對諾貝爾理科教育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教師齊甯,他是俄國當時最著名的化學家。

  1850年,
諾貝爾17歲時,父親為了家族事業的發展,決定送諾貝爾到歐洲各國和美國去見見世面,同時考察歐洲國家和美國在機械、化工方面的現狀和進展。直至他21歲才回到彼得堡。這期間,他開始接觸硝化甘油炸藥的製造技術。1863年,諾貝爾返回瑞典,與父親及弟弟共同研製炸藥,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毀工廠,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們再進行試驗。他因此一度把實驗室設在了斯德哥爾摩市外馬拉湖的一條駁船上。

  1866年秋的一天,雷酸汞的爆炸
試驗成功了,它即是今天用途廣泛的雷管。此後諾貝爾在炸藥方面的一系列發明使他成為「現代炸藥之父」。

  
諾貝爾於
1891年因法國政府的排斥被迫移居義大利的聖雷莫,這時他已58歲了,到他1896年病逝於此的6年間,在聖雷莫他不斷致力於各種各樣的新發明,涉及到化工、機械、電氣、醫療等領域。

  
諾貝爾一生到底完成過多少發明、獲得過多少專利?據諾貝爾的助手索爾曼所作的不完全統計,諾貝爾一生所獲得的專利為351項。

  1896年11月28日,
諾貝爾跌倒在他的書房內,僕人見狀,立即把他抬上二樓的臥室。當請來的醫生趕到時,諾貝爾的大腦已區域性壞死。他除了能用他的母語瑞典語嘟嘟噥噥講一些話之外,已完全不能用他熟悉的法語和義大利語講話。在場的助手、醫生和僕人全都是法國人和義大利人,他們除了聽懂了電報這個單詞之外,誰也聽不懂他的臨終遺言。同年12月10日凌晨2時,諾貝爾因腦溢血與世長辭,終年63歲。

  
諾貝爾臨終時,沒有一個親友在身邊,甚至連他喜歡的助手索爾曼也遠在瑞典。恰如他生前所擔心的:「在我臨終時,也許沒有一個親友在我身邊,好心地替我合上眼皮,在我耳邊最後說一句安慰我的話。」

  一代科技巨星,就這樣在世
紀之末的星空隕落了。


  
諾貝爾的工業帝國

  
諾貝爾生前曾說他不喜歡經商,說他厭惡那些爾虞我詐的商務糾紛,他說與其進那些商務仲裁所,不如進他的技術實驗室。然而他可確實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生前在各國創建的諾貝爾分公司,可以說是現代跨國公司的先驅。

  第一步是在一艘
廢棄在梅拉倫湖畔的平底駁船上邁出的。1863年10月14日,諾貝爾在瑞典獲得硝化甘油引爆物的專利後,想立即建廠投產。由於市政當局的禁令,他在市區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廠址,只好在「船上化工廠」著手投產。

  此後,在瑞典
諾貝爾開辦過4家工廠。

  1865年,
諾貝爾在德國漢堡開設了德國的諾貝爾公司;1873年至1891年遷居法國期間,法國諾貝爾公司所屬的工廠開辦到7家;英國的諾貝爾公司所屬的工廠曾發展到8家;到70年代,諾貝爾已成工業巨富,他委託大哥在芬蘭和俄國開辦了化工廠,還投資諾貝爾兄弟石油公司,後者曾是諾貝爾巨額資產的重要財源之一。

  後來各國的公司和工廠被改
組為兩個國際托拉斯:英德托拉斯和拉丁托拉斯。從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間,諾貝爾跨國公司已遍及21個國家,擁有90餘座工廠,僱工多達萬餘人,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諾貝爾跨國公司實際上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

  
諾貝爾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間,流傳著不少有關他的軼聞趣事。有一則說,他聘用作為廚孃的一個法國姑娘告訴他,她要辭職去結婚。諾貝爾問這位法國姑娘要他送點什麼結婚禮物,這位聰明而機靈的法國姑娘提出:別的都不要,只想要「諾貝爾先生本人一天所掙的錢」。這個請求可難倒了諾貝爾,因為諾貝爾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掙多少錢。然而,諾貝爾是一個答應了的事就一定要辦的人,於是他經過幾天計算之後,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掙4萬法郎。這樣,他就把4萬法郎作為結婚禮物贈給了那位姑娘。據說這筆錢在當時的價值,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讓這位姑娘舒心地過上一輩子。

  
諾貝爾的詩人夢

  
諾貝爾在少年時代深受英國詩人雪萊的影響,並因此做過想當詩人的「雪萊夢」。成年之後,儘管由於技術發明與商務發展兩方面的事務極為繁忙,業餘時間很少,但諾貝爾對文學的愛好與他對科學的愛好一樣始終如一。可以說,文學與科學是諾貝爾的兩大精神支柱。

  對於英國文學,
諾貝爾除了喜歡閱讀雪萊、拜倫和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之外,甚至對英國不怎麼著名的作家作品也極為熟悉。對於法國文學,他除了與雨果有直接交往而閱讀他的作品之外,還廣泛地閱讀莫泊桑、巴爾扎克、左拉等人的作品。對於俄國文學,他喜歡閱讀果戈裏、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對於包括他的祖國瑞典在內的斯堪的納斯亞各國的文學,他閱讀過易蔔生、比約恩森、加柏格、基蘭等人的作品。對這些作品他都有過獨特的評價。

  
諾貝爾不僅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也曾嘗試過進行文學創作。他寫過詩,《一則謎語》就是他的一首自傳體式的長詩。晚年他開始創作小說,1861年寫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寫的《姊妹們》,這兩部作品抒發他對社會改革的觀點,1895年寫的喜劇《桿菌發明專利權》,則對現實持批評態度,作品充滿了挖苦和譏諷。

  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戲劇作品,是寫於1895年的《復仇的女神》。這部悲劇在巴黎出版時,
諾貝爾已經永辭人世。他的家族成員們認為:「像這麼一部可憐的劇作,不能給一位偉人帶來榮譽的紀念。」因此只留下3本儲存,其餘的全部銷毀。這個家族的決定也許是對的,因為,諾貝爾在年輕時表現出來詩人的氣質,已經在漫長的發明家和大企業主的一點兒也不浪漫的歲月中消失了。

  
諾貝爾也喜歡與文學密切相關的哲學,對於當時著名的歐美哲學家,他比較喜歡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哲學。在哲學方面,他曾列出過一些準備寫的論文目錄和提綱。

  
諾貝爾的愛情悲劇

  在
諾貝爾生前與身後,人們對他常有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之說。他一生沒有妻室兒女,也沒有固定住所。他曾說過:「我在哪裡工作,哪裡就是我的家。」

  曾有3位女性
進入他的生活,但一個早逝,一個無緣,一個無知而負心,諾貝爾的愛情是悲劇。


  青年時代的那次歐美之旅,
諾貝爾曾在巴黎與一位法國姑娘有過短暫的熱戀,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
諾貝爾43歲時,奧地利大元帥弗蘭茲‧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應聘做他的秘書,諾貝爾對她一見傾心,無奈伯莎心已屬人,這兩人雖無緣結為連理,卻結成了永恆的友誼,伯莎後來成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運動先驅之一。

  1876年秋,
諾貝爾去奧地利進行商業旅行時,在一家花店裏結識了賣花女索菲,此後諾貝爾與索菲維持了近15年的關係。諾貝爾一度希望索菲成為他的伴侶,為她在療養地買了一幢漂亮的別墅,在巴黎富人區購置了一座華麗的公館,但由於索菲沒有文化,缺乏教養,又不聽諾貝爾的勸導,只知揮霍放蕩,使諾貝爾感到憂傷與失望。

  1891年春天,她來信告
訴諾貝爾說,她就要生下一個父親是一位匈牙利軍官的孩子來,諾貝爾看到這個訊息後,徹底失望了,他還是寫信去安慰和勸告她。諾貝爾從此決定不再與她來往,並通過一位律師為她提供30萬匈牙利克朗的養老費,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筆錢。

  
諾貝爾逝世後,索菲還去找拉格納‧索爾曼,她威脅說,如果不給她比遺囑規定還多的東西,她就要將諾貝爾給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權出賣掉。這時,索爾曼正陷於四面楚歌之中,為了避免可能出現一場醜聞,執行人有條件地買下了這些信件,這樣就保證使他們在將來不致遭受任何訛詐。

  影響我
們生活的諾貝爾獎

  ■1901年德國著名實
驗物理學家倫琴有幸成為第一位物理學獎獲得者。

  1895年11月,
倫琴在用陰極射線管做實驗時,發現陰極射線中有一種穿透力很強的未知射線。這種射線能穿透1000頁的書本,3釐米厚的木板或15毫米厚的鋁板。為了寫出實驗報告,倫琴還拍下了一張用這種射線照射他夫人手骨的照片。倫琴把它命名為X射線。雖然倫琴對X射線的物理性質還一無所知,但他卻馬上認識到了它的醫療應用價值,立即發表了有關X射線的實驗報告。

  ■1901年德國
細菌學家和免疫學家馮·貝林,貝林當年獲生理學和醫學獎的主要成果,是他在1891年首次用他所研製的白喉抗毒素血清成功地治癒了一位白喉病患兒,從而拉開了人類在20世紀征服一系列疑難病癥的序幕。

  ■1902年荷
蘭實驗物理學家洛倫茲和他的學生塞曼在1896年發現的「塞曼效應」。塞曼通過他設計的一套實驗裝置,直接觀察到了鈉火焰光譜的強磁場中發生分裂的現象。這一實驗現象後來被稱為塞曼效應。塞曼效應的發現,證實了光確實是一種電磁波。

  ■1902年
瘧疾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疾病。19世紀末,世界上每年至少有3億人患瘧疾,有300萬人死於瘧疾。在此之前,西方醫學界雖然一直以奎寧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但對於瘧疾的病因一直模糊不清。為了徹底征服瘧疾,法國醫學家拉韋朗最先提出了瘧疾是瘧原蟲傳染的假說。為了證實這一假說,英國醫學家羅斯不顧生命安危,深入到印度瘧疾流行的地區進行考察,證實瘧疾是瘧原蟲傳染的假說,並由此提出了通過撲滅瘧原蟲以預防瘧疾的方案。由於這一方案的實施,瘧疾流行的猖獗勢頭受到控制。羅斯因此在1902年獲獎。

  ■1903年法國實
驗物理學家貝克勒爾在1896年發現了鈾化物的放射性。此後,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居里夫婦又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正是由於上述重大發現,貝克勒爾和居里夫婦共同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3年丹麥醫學家芬森是光
療法的開拓者。自幼染病在身的芬森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紅外線能加速天花的痊癒。以此為起點,他在1895年以紫外線治療狼瘡獲得成功,並由此成為光療法的先驅,芬森本人也就因此獲得190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03年瑞典的阿列
紐斯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阿列紐斯得以獲獎的成果,是他在1887年所創立的有關化學反應本質的電離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在化學反應中,只有離子才參與溶液中的化學反應。所謂離子,即失去或獲得電子後的原子或原子團。其中帶正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稱為正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稱為負離子。正是因為溶液中有正負離子形成,溶液才能導電,化學反應才能進行。

  ■1904年1894年,拉姆塞和瑞利
發現了惰性氣體元素氬。第二年,拉姆塞在放射性礦物中再次發現了法國化學家詹森發現過的氦。1898年以後,拉姆塞又連續發現了氪、氖、氙。1900年,他又與別人合作,發現了氡。這樣,元素週期規律表中的6種惰性元素就都被拉姆塞所發現。不僅如此,拉姆塞還以實驗分析弄清了它們的化學性質,確定了它們在元素週期規律表中的位置。拉姆塞也就以此成果獲得了190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04年巴甫洛夫在1904年以消化生理學方面的成就獲
獎。他是生理學家中的第一位獲獎人,也是俄國的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巴甫洛夫最先
發現了神經系統在消化系統和消化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巴甫洛夫所以在1904年獲獎,主要是以他在消化生理學方面的這一成就,而不是他後來所建立的有關人類高級神經活動的條件反射學說。

  ■1906年英國實
驗物理學家J。J。湯姆遜在1897年所發現的電子。電子的發現,不但直接打開了原子物理學的大門,而且還展現了電子技術的曙光。因此,湯姆遜以這一發現獲得了190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7年美國實
驗物理學家邁克爾和莫雷於1887年所進行的著名的「乙太漂移實驗」。這一實驗結果為在物理學上否定乙太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實驗證據,也為後來建立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直到1907年邁克爾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美國物理學家第一次登上諾貝爾科學獎的領獎臺。

  ■1908年獲
獎的德國醫學家歐立希就是這樣一位具有百折不撓精神的人。歐立希經過不懈的努力,曾先後合成編號為594、606、914等化學藥品。當他發現606對非洲人的昏睡病有療效後,又與他的日本學生秦佐八郎一道經過多次實驗,終於用606治療梅毒獲得成功,從而使人類又征服了一大難癥。

  ■1911年居里夫人又以
鐳和釙的發現獲得了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迄今為止,居里夫人仍是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唯一女性。

  今天,
諾貝爾獎100

  
諾貝爾的遺囑

  
諾貝爾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曾先後立下過3份內容非常相似的遺囑。第一份立於1889年,第二份立於1893年,第3份則立於1895年,最後存放在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也就是要以它為準的最後遺囑。

  這份
遺囑取消了分贈親友的部分,將自己的全部財產用於設立獎勵基金,於1897年初在瑞典公佈於眾:

  
簽名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經過成熟的考慮之後,就此宣佈關於我身後可能留下的財產的最後遺囑如下: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
變換為現金的財產,將以下列方式予以處理:這份資本由我的執行者投資于安全的證券方面,並將構成一種基金;它的利息將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裏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將被平分為
5份,其分配辦法如下:一份給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給作出過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給在生理和醫學領域作出過最重要發現的人;一份給在文學方面曾創作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傑出作品的人;一份給曾為促進國家之間的友好、為廢除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舉行和平會議作出過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物理和化學獎金,將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生理學和醫學獎金由在斯德哥爾摩的卡洛琳醫學院授予;文學獎金由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文學院授予;和平獎金由挪威議會選出的一個五人委員會來授予。我的明確願望是,在頒發這些獎金的時候,對於授獎候選人的國籍絲毫不予考慮,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只要他值得,就應該授予獎金。

  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
獎金是我的迫切願望。

  這是我的唯一有效的
遺囑。在我死後,若發現以前任何有關財產處理的遺囑,一概作廢。

  阿爾弗雷德‧伯哈德‧
諾貝爾

  1895年11月27日

  
遺囑曾受譴責

  在
諾貝爾遺囑公佈之初,瑞典社會輿論的批評和譴責之聲佔了上風。報界公開地鼓勵親屬上訴,反對它的理由主要是「法律缺陷」和「不愛國」。報界說,一個瑞典人不注意瑞典的利益,既不把這筆巨額遺產捐贈給瑞典,也沒有給瑞典人甚至斯堪的納維亞人獲獎的優先權,還要瑞典承攬這些額外工作,從而給瑞典人帶來不能給他們任何利益的麻煩,那純粹是不愛國的,瑞典的獎金頒發機構將不可能令人滿意地完成分派給它們的任務。遺囑還把頒發和平獎金的任務交給一個由挪威議會指定的委員會,瑞典與挪威之間的關係當時已經非常緊張,這將要嚴重損害瑞典的利益。一部分社會民主黨人士指責說,諾貝爾設立獎金支援個別傑出人物,無助於社會進步。他們認為,諾貝爾的財產來自勞動和大自然,應該使社會每一個成員都得到益處。

  而對法律缺陷的批
評,曾被認為將使整個的遺囑失效。高明的律師們挑出的第一個毛病是,遺囑中沒有明確講出立囑人是哪國公民。這樣一來,就難以確定該由哪個國家的執法機關來判決遺囑的合法性,更無法確定該由哪國政府來組織諾貝爾基金委員會了。這個指責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諾貝爾生在瑞典,成長在俄國,創業活動遍及歐洲,晚年也沒有成為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有國籍的公民。他們挑出的第二個毛病是,遺囑沒有明確指出全部財產由誰來負責保管。他們說,雖然遺囑說要成立一個基金會,但又沒有指定由誰來組織這個基金會。所以,可以認為,遺囑執行人無權繼承遺產,而繼承遺產的基金會又不存在。

  最令人
喪氣的是,諾貝爾在遺囑中委託瑞典科學院來評定物理學和化學獎金,而該院院長漢斯‧福舍爾卻主張把諾貝爾的財產捐贈給瑞典科學院,福舍爾還拒絕參加研究評獎細則的會議。

  
遺囑執行人索爾曼等人不懈努力,1898年5月21日,瑞典國王宣佈諾貝爾遺囑生效。1900年6月29日,瑞典國會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週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的紕漏

  選
錯了獎勵項目的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發現光電效應

  1921年,
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公告中說,由於愛因斯坦發現了光電效應,所以決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學獎授予他。許多科學家認為,光電效應的科學意義無法和相對論相提並論。因此,科學家們認為,不是愛因斯坦不夠格,而是諾貝爾獎委員會選錯了獎勵專案。

  
費米證明經中子轟擊產生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8年,
諾貝爾獎委員會公佈,基於證明經中子轟擊產生新的放射性元素授予費米諾貝爾獎。爭論的焦點不在於費米是否該得獎,而同樣在於選擇哪項成果作為授獎依據。費米是20世紀傑出的科學家,貢獻是多方面的。對此,費米本人也不滿意。在頒獎演說中,他指出了自己工作不足的地方:哈恩和斯特拉斯發現,在衰變過程中,放射性鈾產生的鋇,由此必須重新認識超鈾元素。把新元素研究和原子核反應研究一起當做費米獲獎的理由,顯然不妥。

  斯
維伯格研究布朗運動

  對於斯
維伯格的獎,也是持疑義者多。1926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他化學獎,以肯定他在布朗運動研究方面的成就。可是,在頒獎儀式上,斯維伯格演講時,一句也沒有提及布朗運動研究。眾多科學家認為,斯維伯格關於布朗運動是一種振動的觀點,不可接受。他的科學貢獻中最大的成果是發明瞭超速離心機。這個機械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的關鍵設備,對分子生物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科赫治
療結核病

  1905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德國偉大的醫生科赫。在世界生物學界,對於選擇結核病的研究成果授獎,許多人持異議。1876年,科赫找到了炭疽病的病因;1882年,科赫發現了結核病菌;1884年,他又確認了霍亂病菌;1896年,他在南非戰勝了口蹄疫;1898年赴義大利考察兒童瘧疾等等。由此可見,這位內科醫生在治療傳染病方面確實功勳卓著。但是,作為科學家,科赫的貢獻不僅是治療結核病等傳染病,而是確立了現代細菌學的方法,顯然,他創立的確認病菌的方法、確定病因的原則都比結核病研究要重要得多。因此,授予科赫諾貝爾獎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選擇結核病研究作為獲獎的科學貢獻是失當的。

  選
錯了授獎對象的諾貝爾獎

  1923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兩位科學家,一位是加拿大的巴丁,一位是蘇格蘭的邁克勞德。頒獎後不久,科學家們提出了異議。因為在進行胰島素實驗時,作為所長的邁克勞德根本就不在現場,更激起公憤的是諾貝爾獎把巴丁的真正合作者貝斯排除在外。這是多麼的不公平!

  1926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丹麥的費比格,以肯定他發現了致癌寄生蟲。這早已是公認的錯誤。另一些得主是否確有資格得獎都有疑問。

  1918年的化學
獎頒給了弗裏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瞭毒氣,戰爭中死於毒氣的人不計其數。哈伯自己在戰後都感到罪孽深重,以至於怕被人認出來而故意蓄起了鬍子,並到外國去避了一段時間的風頭。

  1949年醫學
獎的共同獲獎人之一、葡萄牙人伊加斯·莫尼茲的貢獻是開創了腦葉切除手術。但行家認為,他在1936年出版的一本關於腦葉切除手術的小冊子對手術效果的介紹含有誇大不實之詞。他說手術不影響患者的智力和記憶,而事實上約有一半的患者術後有意識和行動上的障礙,如感情冷漠,行動遲緩,神經緊張,失去方向和時間感等。

  1952年生理學或醫學
獎只授予了瓦克斯曼,這是違法的。因為早在兩年前,美國法院已作出判決,夏芝是瓦克斯曼的全面合作者,他們共同發現了鏈黴素。對此,美國報刊進行了充分報導。然而,諾貝爾獎委員會居然說不知道。這本身也成了轟動世界的新聞,許多國家把它登在報紙頭版頭條。

  無
緣諾貝爾獎的大家


  早在
諾貝爾獎首次頒獎之前32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的週期排列規律。從此以後,世界上所有科學課堂都講授這個內容,這是多麼巨大的科學發現。可是,諾貝爾獎委員會始終並沒有授予他任何榮譽。這位1905年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在1906年又以一票之差與諾貝爾獎失緣。1907年,他告別人世,給諾貝爾獎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現代內分泌學科的創始人厄萬斯,33歲就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他不但確定了老鼠的生長激素、發情週期,而且發現了抗不孕的藥物維他命E。這些成就舉世公認,諾貝爾獎委員會也承認:「即使與其他人競爭,他失敗了,但也是值得獲諾貝爾獎的。」可是,值得並不等於現實。

  1944年,阿
維利證實DNA是遺傳物質,這是20世紀生物科學的重大發現,現代生物學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在此之後,建立DNA分子結構模型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闡述DNA生物合成機理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發明DNA複製技術的科學家也獲得了諾貝爾獎。可是,DNA的發現者或確定者始終沒有被授予諾貝爾獎。阿維利完成這項驚世之作時已經67歲!當諾貝爾獎委員會認識到他的發現偉大之時,他已經謝世了。

  二十世
紀未獲諾貝爾獎的五大科學發現


  由於
諾貝爾在遺囑中只要求將諾貝爾獎用於獎勵那些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中「對於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加之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堅持許多不合理的評選規則,致使二十世紀的一些最重大發現並未獲得評選委員會的「青睞」。

  相對


  根據已公
開的諾貝爾獎評選檔案資料,在二十世紀的頭二十年裏,由於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幾十名著名科學家一直提名他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人。但是,當時身為諾貝爾獎評審團成員、191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加爾斯特蘭德卻認為,相對論應接受時間的考驗,致使愛因斯坦連年落選,直到1921年。

  「哈勃定律」

  二十世
紀的二三十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揭示出在無垠的宇宙中,銀河系只是「一名小小的成員」。哈勃首次提出,在銀河系之外存在大量星系,並認為遙遠的星系在其光譜中產生顯著的「紅移」現象。哈勃的理論認為,「紅移」最快的星系就是離我們最遠的星系。這也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由於當時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團仍堅持舊的評選規定———天體物理學的發現不在評獎範圍內,使哈勃失去獲獎機會。

  「
島嶼生物地理學」

  二十世
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羅伯特‧麥克亞瑟和愛德華·威爾遜運用數學研究並創造性進行實地考察後提出,物種是如何移居新領地的理論,使世界科學界為之震驚。今天,自然資源保護工作者運用這一理論,能計算出為保護瀕臨滅絕物種的生存需要多少棲息地;進化生態學家利用這一理論,對物種構成和物種的滅絕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


  「大
陸漂移」理論

  球物理學家
韋格納在1915年提出地球陸地漂移的理論時,遭到很多人譏笑,認為大陸漂移說荒誕不經。韋格納於1930年因進行科學探險考察在格淩蘭遇難。後來,一些科學家繼承了韋格納的事業,繼續對大陸漂移理論進行研究,並完善了他的理論。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獲得有關這一理論無可辯駁的證據時,韋格納已經不在人世了,他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意
識與無意識」理論

  1929年,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德提出了
轟動一時的「意識和無意識及其對行為影響的理論」。但這一理論並未使他獲諾貝爾獎。據說佛洛德死前一直認為,10年後諾貝爾獎評委會會打電話告知他獲獎。但因在諾貝爾活著的時代,心理學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因此心理學理論不會被列入評獎範圍,研究心理學的人必會被拒之門外。

  影響我
們生活的諾貝爾獎

  ■1924年心
電圖原理是荷蘭病理學家愛因托文發現的。當年,他以他研製的那種最初的心電圖機記錄下了第一張病人的心電圖。前後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到了1901年前後,終於使心電圖機可以成功地用於臨床診斷。愛因托文也因此在192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30年血型分類和
鑒別是外科手術的生理學基礎。19世紀末,輸血已被用於產婦和其他外科手術中。但是,由於當時對血型生理缺乏認識,因此常常出現醫療事故。從1900年開始,美籍奧地利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開始進行人類血型分類及輸血的生理學研究,在當年發現了人體的ABO血型系統。所謂ABO血型系統,即大多數人的血型可分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種血型。他還發現,ABO血型系統中的四種血型有一定的供受關係。蘭德斯坦納的這一發現,為外科手術提供了輸血和受血的生理學基礎。由於他對ABO血型系統所作的貢獻,特別是對ABO系統中的四種血型的一定的供受關係的發現所作的貢獻,他被授予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33年1910年,摩爾根及其助手在果蠅
遺傳實驗中,進一步證實了孟德爾因數的存在,證實了孟德爾已經發現過的遺傳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而且還作出了另外兩大重要發現:一是發現基因是在染色體上,二是發現了遺傳的基因鏈鎖和互換定律。在果蠅遺傳實驗的基礎上,摩爾根還建立了作為摩爾根理論主要基礎的基因學說。摩爾根的遺傳學成就不僅具有生物學意義,而且具有生理學意義。正因為如此,瑞典卡洛琳醫學院在1933年把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首次授給了一位元生物學家。

  ■1956年美國實
驗物理學家巴丁在1956年與肖克利和布拉頓共同分享當年的物理學獎。是因為他們三人共同發明瞭電晶體並由此奠定了半導體物理學的基礎。

  ■1961年美國生物化學家喀爾文在50年代中後期
發現了有關植物光合作用的「喀爾文迴圈」,即植物的葉綠體如何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機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的迴圈過程。首次揭示了自然界最基本的生命過程,對生命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喀爾文獲得了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裏克在吸取女晶體學家佛
蘭克林和英國昌體學家威爾金斯有關實驗成果的基礎上,終於在1953年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堪稱現代生物學史上一項劃時代的傑出成就。正是這一傑出成就,沃森、克裏克和威爾金斯三人共獲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63年德國高分子化學家齊格勒和義大利高分子化學家
納塔共同獲得196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們最先在常溫高壓下合成了聚乙烯和聚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從而使高分子合成工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1964年霍奇金在1956年精確地
測定了維生素B12的分子結構。從而實現了維生素B12的人工合成。維生素B12則是抗惡性貧血的有效藥物。由於霍奇金的這兩項成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她也就摘取了196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桂冠,並因此成為諾貝爾獎臺上幾位耀眼的巾幗之星之一。

  ■1969年1952年,德爾布呂克、美國
遺傳學家赫爾希和義大利生物學家盧裏亞組成的小組進行了著名的噬菌體實驗,證明DNA就是遺傳資訊的物質載體。這一傑出的實驗成就直接導致了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並因此奠定了分子遺傳學乃至整個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因為這一成就,德爾布呂克等三人在1969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68年瑞典
銀行在建行300週年之際,決定捐款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除每年的獎金由瑞典銀行提供之外,獎金數額、評獎規則和評獎程式均與諾貝爾獎的其他獎項相同。在經過一年籌備之後,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69年12月10日隆重舉辦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儀式。挪威經濟計量學家弗裏希和荷蘭經濟計量學家廷伯率先獲獎。

  ■1979年CT
掃描器的發明,可以說是在人類的儀器診斷技術發展史上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技術進步。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提出了一個初步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的設計框架。這也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CT掃描器的最初設計藍圖。英國電氣樂器公司的電子工程師豪斯菲爾德即開始以科馬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實驗研製。此後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他終於研製出了第一臺CT掃描器。科馬克和豪斯菲爾德因此榮獲197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80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以
測定RNA的各種堿基和DNA的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在1980年再度獲獎。

  ■1990年從20世
60年代初開始,美國醫學家湯瑪斯不懈地探索以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的方法,從而在以外科移植手術征服這一頑癥的道路上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湯瑪斯因此與美國腎臟移植手術的創造人默里共同獲得199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25—28版「百年
諾貝爾」專題,資料參考了《百年輝煌——諾貝爾與諾貝爾獎》(童鷹著)、《諾貝爾科學獎百年百人》(王恒、朱幼文主編)、《諾貝爾獎百年鑒》(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及中共中央黨校張永謙教授《對諾貝爾和諾貝爾獎的另類解讀》一文,特表謝忱。


  和30位
諾貝爾大師聊天

  (一)

  9月11日,被恐怖分子所挾持的三架客機分別撞上了
紐約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舉世震驚。隨後,「美國」、「紐約」、「飛機」幾乎成了危險的代名詞。在北京的美駐華使館一時關閉,所有赴美簽證暫時停辦。

  與此同時,本報的五名
記者卻正在做著赴美的準備:今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獎設立一百週年紀念日。為此,本報與發現圖形科普雜誌社聯合推出了大型採訪活動——到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所在國家或地區,與大師們面對面的訪談。

  眾所周知,美國是
諾貝爾獎獲得者雲集的地方,採訪名單上的30多人中,三分之二強在美國。而「三分之二強」中,又有一半在紐約一帶。

  沒有人有任何的猶豫。與美
駐華使館的新聞官有著良好關係的張愛學,仍舊有條不紊為記者們的簽證做著疏通渠道的工作。在該使館重新開放後,五名記者如約與美使館的新聞官會面,之後全部順利地拿到了赴美簽證。

  「9‧11」事件後的第九天——9月20日,《IBM
諾貝爾獎百年北京青年報記者全球行》的第一名記者田利平從北京出發,飛往洛杉磯,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兩天後,張天蔚、湯正宇、安剛、楊永輝降落在紐約。

  10月10日,第一篇報導《黑衫
鶴發的冒險家——黑格》在本報上刊出。接下來的兩個月裏,10名記者和兩名特約記者分赴美國、瑞士、德國、英國等國,採訪了30位元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醫學及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截止到12月9日,本報每週以三個整版以上的篇幅刊登了所有的報導。報導刊出後,社會反響熱烈。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本報與文化藝術出版社聯手,將此次採訪報導結集出版,在諾貝爾獎設立一百週年之際,奉獻給中國的讀者。

  (二)

  對於受過正常教育的中國孩子來
說,從小到大,關於科學家的故事聽得不算少。居里夫人、愛因斯坦、華羅庚、陳景潤等光輝的名字和名字背後的故事不絕於耳。每當立志的時候,科學家就成了一種激勵的符號——因為存在於媒體中的他們,幾乎無一例外是種種艱苦卓絕、忍辱負重的化身。於是,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科學家是一種榮譽——他們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科學家生活是一種歷練——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想像的代價,清貧、孤獨、犧牲和忍耐是科學工作的「知己伴侶」。

  這樣一種對科學及科學家的印象不能
說是錯的,科學的王國裏「沒有捷徑」的諸多名言也是事實的寫照。但我們仍是困惑,如果只是付出和忍耐,只是艱苦和孤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在科學的「羊腸小徑」上不用揚鞭自奮蹄?不知是什麼原因,中國的科學家們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也許是出於謙遜的東方哲學或其他原因,即使是面對記者,我們的科學家也很少談個人的愛好,個人的喜怒,個人對科學的感受——因而,「科學家的故事」我們聽了不少,但對科學這個職業,多數人是陌生的,崇拜大於熱愛。


  比如,我
們想像不到科學家會談到「喜歡麥芽漿威士卡」,「78轉的唱片」,想像不到科學家這樣分配自己的獎金——「首先修繕自己的豪宅,然後為兒子買一匹矮種馬」,想像不到科學家的實驗室裏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家人的照片,更想像不到從那裏竄出一條體形碩大的……但是,在這一次世界頂級科學家的採訪中,我們的記者卻近距離地感受到了他們「千人千面」的飛揚個性及無遠弗界的智慧能量。

  當然,科學家
們生活的細節再豐富,其圓心仍是科學探索——他們的專注、他們的堅忍、他們的忍耐與我們千百次的聽說關於「科學家的故事」並無異處,只是好像不約而同,他們更強調的是另外一些事:「科學是一件非常美妙而充滿魅力的事業,因為它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益處——我幹著我最喜歡的事情」

  「科學是激動人心的並且
讓你有所收穫」

  「我希望年
輕人能夠從這個不斷進展的世界裏分享發現的快樂」

  「
細心選擇你的方向,去冒險吧」

  
興趣、好奇心、懷疑和叛逆精神、冒險、堅忍——在記者們的手記和與採訪物件的對話中,我們領略到一種快樂的科學生涯:在這裏,付出和忍耐、艱苦和孤獨都是心甘情願的,因為他們被自身強烈的好奇心所驅使,他們把宇宙的萬物看成是一個「洋蔥」,他們傾其一生,就是要一層一層地剝開它,一點一點地進入到自然奧秘的核心。


  在策劃這次活動的時候,中國科學院院
長路甬祥曾說:「親身採訪諾貝爾獎獲得者,意義十分深遠。二十世紀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步伐,成為人類文明進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動力量。建立於二十世紀初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醫學科學獎,在其百年歷史中獎勵了許多因為在科學發展道路上作出了具有原始性、突破性的科學家,使其成為眾多國際性科學獎項中最具權威的自然科學獎。在這樣的形勢下,親身採訪諾貝爾獎獲得者,介紹他們的輝煌業績,我們不僅可以普及現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同時可以學習這些科學泰斗們身上所具有的科學和創新精神,以此提高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培養現代科學意識。」

  這次的獨家採
訪活動,記者們確實初步領略到這樣的精神和意識,並栩栩如生地傳達給了我們的讀者。


  有一句老活
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智者交談。而當你手捧《與諾貝爾大師面對面》的時候,和你聊天的將是和你同時代的30個世界頂尖級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