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我們還有祕密嗎?

2001 03 02 左曉棟 編譯/ 資料來源:《eNet

  【eNews專稿】你是否願意看到個人隱私在Internet上傳播?是否願意將這些資訊加入資料庫,同你的名字鏈結或在郵件列表上被售賣?

  在你的後代看來,這些考慮卻是他們的笑料,因爲在那時候,「我們所謂的隱私其實已不存在了,」斯坦福Conn.-based Gartner集團公司倫敦基地研究主管尼克-瓊斯說道。全球定位系統(GPS)設備可以跟蹤你的舉手投足,無線通訊將可以在任何地方同你聯繫。

  無處不在的視頻監控軟體將記錄下你的一舉一動,你的財政、醫療和其他資料可以從履歷表、醫院、醫生辦公室、銀行、你的就學學校、你的僱主以及大量的資料庫中得到,並被放到區區一張智慧卡中。當你在當地的加油站使用這張卡時,你就有可能洩漏你的這些個人記錄。

  電腦系統安全和隱私諮詢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向國會和聯邦機構提供諮詢——主席佛蘭克林-S-瑞得說道,事實上與上面類似的大量事件已經正在一件件發生,並正逐漸引起人們的警覺。

  作爲回應,聯邦政府通過了一系列法律,比如健康保險可攜帶和可說明性法案,該法案要求健康醫療組織保護病人的個人資訊。

  但是有關聯邦政府在隱私保護中的角色的討論仍在繼續,IT選擇權的重要性也成了一個同等重要的問題。瑞得說:「當人們渴望得到更多的便利並因此而願意暴露某些私有資訊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坦然面對這一切。同時,我們還需要得到在IT活動中可以保持匿名的選擇權。」

  「在我們願意向世界暴露哪些資訊這一問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隱私保護這一目標總是處在變化之中」,瑞得補充道。

  IT技術是一種社會需求,而不是一種技能

  一旦使用IT來提高工業和商業發展的主要動力耗盡之後,「採用高級技術的主要驅動力將是這種技術滿足人類更高需求的程度。」瓊斯說道,「技術將是一種社會需求,而不再是一種工作技能。」

  比如,短訊息服務(SMS)——種可以容納160個字元的無線訊息發送系統——一夜之間融入到了芬蘭少年的社會活動之中。他們使用短訊息服務來保持與同伴的聯繫。

  10年之內,「40%的成年人和75%的少年使用了無線通訊設備、可攜帶電腦等工具,」Gartner的另一位分析員傑克-芬說,「社會聯繫網」——由同事、朋友和家庭組成的大集合——將利用IT來保持人和人之間的隨時聯繫,知道別人在什麽地方和怎樣去找到他。在聖弗朗西斯科的Levi Strauss公司已經開發了一種內嵌式視頻攝像機的樣機,該産品能夠使其他人看到你眼中正在觀看的一切,這又會造就一大批窺淫癖,芬說。

  如今,成百上千的人在購買web攝像機(約99美元)後通過網站www.citizenX.com上把自己的個人即時生活暴露給別人。

  CitizenX的參加者拉瑞歐對web攝像機已經習以爲常了,他說他訓練了自己「很多年」,並且「在我需要保護自己隱私的時候我只要把web攝像機的插頭拔掉,將攝像機扔到一邊就可以了。」

  視頻監視器已經很常用,以至於變得很普通,瓊斯說,由於商店、辦公室、公共建築內的監視器以及交通攝像機的存在,「平均每個紐約人每天被攝像 23次。」

  「這很有意思,」瑞得說,「我們反對喬治-歐文在1984年爲我們的社會描繪的圖景,但當攝像機悄悄地爬上交通訊號燈的時候,人們並沒有表現出什麽驚奇或大呼小叫。」

  瑞得推測,通過在信號燈上安裝攝像機,可以抓住那些魯莽的駕駛員——這種好處抵消了大家對個人隱私的不安。「人們有這種傳統的歷史,當他們可以得到社會生活中的某種好處的時候,他們願意放棄一些隱私權來換取這些好處。」

  倫敦地下公共運輸系統的研究人員通過系統中的攝像機可以發現一些自殺者的徵兆,從而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瑞得說:「研究者們發現,那些意欲自殺的人在自殺之前總是在月臺邊上走來走去。」

  誠然,我們通過這些手段得到了一些好處,但這些技術手段卻像瓶中釋放的魔鬼一樣。瓊斯說,通過分析監視錄影帶,並把得到的資訊放到某個人的特徵庫中進行關聯,保險公司就可以知道你的體重有可能正在增加,而體重增加往往會引起心臟病。根據這一資訊,他們可能去調整你的保險等級。

  現在,通過其存儲的公衆記錄,保險公司甚至對其客戶是否購買了一輛汽車之類的事都能夠知道,芬說。於是這個保險公司會想出好幾個點子,保險公司可以同這人聯繫,她說,「嘿,我們看到你剛剛買了一輛新車,我們願意向你提供一份不錯的保險。」——很多人足可以把這看成是保險公司對其隱私的侵犯。有些人不知所以,「這不是一種巧合嗎,我剛買了一輛新車,就有保險公司找上門來。」但現在,保險公司這招怎樣?

  很糟糕,正在研究Internet對社會影響的馬裏蘭大學park學院社會學教授阿蘭-紐爾斯特說,我認爲,最終人們需要的是誠實,「你隱瞞了事情的真相,然而當人們知道這不是一種巧合時,你們公司就被歸到了下流窺淫癖一類。」

  瑞得說,人們已經接受了這一觀點,「對一個人造成隱私侵犯的行爲往往是爲了其他人得到方便。」收費亭可以通過讀取汽車上的智慧標簽而使汽車在不停車的情況下通過,但是,「理論上,政府可以由此知道你的蹤跡,」瑞得說。

  「在這裏,最重要的事選擇問題,」他說,那些希望得到便利的人可以選擇這種交費方式,而把這種方式視爲隱私侵犯的人則只要「簡單地不使用智慧標簽」就可以了。傳統的隱私概念——僅僅確保資訊不被洩漏——太狹窄了,瑞得說。隱私也是「保證資訊的正確性,即使該資訊是公共的,比如網站上的資訊。」

  根據《削減文書工作法案》中的條款,聯邦政府必須要在網上發放公共可用的資訊,從國家範圍講,州和自治區政府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定。

  「你可以在網上瀏覽,找到有誰在賣房,或搜尋財産稅資訊,納稅評估資訊,看到誰簽署了貸款——所有這些都是公共的,」 紐爾斯特說。雖然傳統上說它們是公共的,但找到這些資訊則要耗費時間。

  「在以前,只有那些法律專家才會對這類事情關心,而現在它卻成了人們關心的焦點,」他說,「有時候,人們看不到前後發生了什麽變化,但那是從理論上說的,現實不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公衆認識問題

  各個機構和企業必須保證公衆能夠能夠認識到他們可以在Internet上進行安全地交流,瑞得說。在上世紀90年代末,社會安全管理局(SSA)開放了一個web站點,讓大家把所期望的津貼陳述提交一份拷貝,然後通過普通郵件發走。SSA在網上做的這件事同通過明信片做的沒有任何區別,瑞得說,「事實上這比通過紙做媒介反而更安全。」但是公衆可不這麽認爲,他們反應非常強烈,在幾天之內紛紛拒絕了該網站。

  有關一個人在網上的身份如何確認以及誰應該擁有哪些資料等問題的討論正在升級,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年裏,Gartner公司的分析員阿熱伯拉-哈勒說道。「用戶對數位電視和互動式廣告的每一次點擊都是對統計資料的一次貢獻,」哈勒說,電視臺可以根據這些資料建立起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就是一種財源」。國內外的隱私關注團體對這種事情很關注,哈勒說。

  「美國對公衆場合個人資料保護做了嚴格的規定,但是在私有場合,還沒有相關的綜合性法規,」哈勒分析說,「國際社會已經開始了對隱私標準的普遍認同,而美國人在這方面顯得有些慢騰騰。」

  無線和移動服務將引起國際上對隱私地新一輪討論,瓊斯說,「當你在「個人數位助手」上存著你的資料庫,並在不同的地方漫遊時,遇到隱私問題該找那條法律?」對資料的非法或無意中的傳播以及資料的存儲等都對隱私法律提出了挑戰,他說。

  但圍繞隱私權的這些技術和社會問題以及法律將最終證明只是暫時的,紐爾斯特說,人們對隱私權的看法「比起100年前來不會有什麽改變」,他說,比如,燈光電報法以前在法國曾普遍應用,「作爲一種通訊媒介,它的性質是很公開化的,任何人都可以觀察到它,因此它一直就對隱私保護有著潛在的危害性,」紐爾斯特說,「人們正在逐步明白,Internet不過也是類似的一種通訊媒介。」


Copyright© 2000-2001 矽谷動力網路技術有限公司 互聯網週刊 版權所有

國際邊緣專題討論隱私權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