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網絡隱私危機為商機

yumei_tsai@e21times.com, 6/17/2000/ 資料來源:《e21times

【電子商務資訊網記者蔡右玫報導】企業主和廣告商拚命想知道什麽客戶會買什麽産品、上哪裡買、什麽時候買或爲什麽不買;而消費者卻對商人的緊迫盯人反感不已。這場有關隱私權的戰爭如火如荼地進行,正當許多人擔心電子商務的發展會因消費者不滿隱私權受到侵犯而停滯時,腦筋動得快的企業主卻打算藉此開闢新的商場。

網路廣告由於曝光率比不上傳統的電視和平面媒體廣告,因此總是特別強調網路具有能精確瞄準目標客戶的能力,而要發揮這項功能,廣告公司便極力蒐集資料以建立每位消費者的特寫:包括收入、性別、興趣、消費模式等。同時網站也希望找出是誰在看他們的網頁以及這些人感興趣的事項,以便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需求,提供能立即引起興趣的內容、産品、甚至廣告,以增加銷售的機會。爲了達到自動提供個人化內容的目的,許多網站和網路廣告公司,就暗自追蹤客戶的網路「衝浪」行爲,例如上何網站、點選哪些資料、在每個網頁停留多久…等等。

然而業者這些行爲也引起了消費者強烈的反彈。從事網路安全和隱私權顧問的Richard Smith便表示,業者的行爲等於是在消費者家中和辦公室內安裝竊聽器,聽取消費者的一言一行。而這類對個人隱私的侵犯也引發了部份參議員的關注。但是,是否立法保護隱私、如何立法?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內會有結論的,而要求業者自律的呼聲,也淪爲渺渺之音。

有人於是想到,何不發展反制廣告商的技術,以主動幫助消費者保護隱私呢?循著這套思維,Zero-Knowledge Systems於是發展了一套價格50美元的軟體稱作「Freedom「,安裝了這套軟體的網友在上網時使用的是假名,不但網站或廣告商無法得知使用者是誰,便是Zero-Knowledge本身都無法追查出使用者的真實身份。

Zero-Knowledge公司總裁Austin Hill表示,消費者一方面對隱私受到侵犯而大感不滿,一方面又經常爲了換取詳細的資訊或贈品而輕易地將自己的個人資料讓渡給商家,這種奇怪的現象讓Hill相信,消費者其實需要能主動協助他們保留個人隱私的機制,而Zero-Knowledge不但幫助消費者隱瞞身份,同時也協助網站在蒐集相關消費資料的時候,能不指認客戶的真實身份,如此一來,網站便可免去外界對其侵犯隱私的攻擊。

PrivaSeek是另一家提供隱私保護的廠商,其作法是讓消費者創造一個虛擬人物,並假借此人之名在網上搜尋,如此,消費者便可保留自己的真實資料。像Zero-Knowledge和PrivaSeek這樣以發展隱私保護軟體爲業的,還有IDcide等多家公司,一時之間,彷彿隱私管理將成爲電子商務發展的另一副産業。

但從保護個人隱私延伸出來的商機可能還不只於此。當消費者上網購物時,免不了要將自己的個人資料,諸如姓名、年齡、電話、地址、電子郵件地址、信用卡號等等,透露給網站知道,而網站在收集這些資料之後,只要再稍加整理加工,便可轉售給其他公司或網站,而根據「第一百扇窗」(The Hundredth Window)一書作者Charles Jennings估計,這些網站平均可從每份消費者的個人資料中,創造出二千美元的額外收入。

先不提商家不應未經消費者同意就轉售資料這件事,對消費者而言,不但購物時不能避免暴露個人資料,而其在非自願情形下協助商家借其個人資料牟利時,又得不到報酬,這樣的情形實在不怎麽公平。在經過一番腦筋急轉彎後,有業者於是想出讓消費者出售個人資料的怪招,一方面讓消費者獲利,另一方面也讓業者合法取得資料,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

想出這個點子的Valerie Buckingham 便打算成立MEconomy公司作爲網上的隱私交易市場,同時也扮演消費者隱私的經紀人,從商家付給消費者的資料使用費中,抽取部份的傭金。這個商業模式新則新矣,可行性如何卻難以評估,其最大的障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消費者是否能接受開設隱私帳戶作爲投資的觀念。而在能夠全盤地瞭解公開販賣個人資料對於生活所可能造成的影響之前,恐怕消費者對這一概念都會心存疑慮。

然而姑且不論MEconomy的網路隱私交易市場是否能夠獲得一般民衆的青睞,隨著尊重隱私的呼聲日益高漲,業者勢必要採取一些能取得消費者信任的措施,才能繼續推展業務。由此推測,與保護個人隱私相關的行業或許才要開始。

國際邊緣專題討論隱私權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