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標籤造罪人 對社會何益? 不顧受刑人隱私 預先判他出局 恐挑起民眾報復意識 |
||
記者莊榮宏/特稿
90年8月10日
自由時報 中世紀歐洲興起一股「獵巫熱」,群眾瘋狂尋獵女巫;儘管女巫未必存在,但狂熱驅使之下,「怎能沒有女巫?」許多無辜婦女因而葬身火堆,淪為祭品。 最近,一位性侵害案受刑人考上大學,由於其犯罪屬性特殊,加上媒體無保留地披露,事情演變已有失序之虞,甚至,還有人去訪問他未來的女同學「妳們心裡怕不怕?」 要當心,義正辭嚴的論調,標榜多元客觀的訪問,稍有不慎,易被煽惑成獵巫熱;那是無形無痕無跡的醞釀發酵貼標籤,在不知不覺之中,「罪人」被形塑出來,而每位參與者,在有意無意間,扔出手中的火把助燃。 今天,這名受刑人考上「大學」,若獲準假釋,卻被拒於學校之外,將來,他又如何重返「社會」? 性侵害案受刑人進入大學校園之事,並非不能討論,但要作必要的「區域性保密」,諸如這名受刑人的姓或名、他考上的系、組等等。 這是對受刑人的保護,不使他因不當曝光而承受異常的壓力,或因外界報復主意的濫施而對他造成心理或身體的傷害;此一憂慮並非無由,而是因為常從電視畫面上見到,罪犯被捕後在警局遭被害人家屬及群眾圍毆的報復。 區域性保密,也是對他未來的同學,特別是女同學,在未臻成熟的心智上預設一層防護,使同學不必因預知其身份而蒙上陰影。 這名受刑人是否適合假釋、適合入學,應該交由監所、矯治機關、法務部去依法行事。外人最不該做的,就是在這些結論之前,預先宣判他出局。 令人憂慮的是,經由媒體的渲染揭露,套述渲染激情之後,就算這名受刑獲準假釋,在一片獵巫熱之中,他的「大學之道」,還有沒有路可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