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科技將會侵犯人權?

商品化到一定規模 會衝擊人類社會、自然生態 是否應限制研發範圍 歐美展開相關研究 

 

記者鍾蓮芳/報導 

「奈米科技」被視為產業界的下一個明日之星,先進國家紛紛投注大筆經費研發,然而,奈米科技並非沒有隱憂。擔心無限制的研發將侵犯人權、社會、生態及經濟環境,美國、英國政府已分別展開研究計劃,委託學術機構研究是否限制奈米科技研發範圍。

對於美、英的做法,國內學者指出,雖然美、英兩國的腳步可能走得太快了;不過,一旦奈米技術商品化到一定的規模,相關的研發限制可能確有其必要。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學與材料研究組研究員黃文魁博士即認為,超微細精密儀器的發展將可能使得人類的隱私完全曝露,如果不及早研究、規範,可能無法收拾。

根據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的報導,美國參議院商業委員會日前即通過500萬美元的預算供研究單位研究奈米科技與倫理的關聯性;參議院亦正推動法案,要求政府在「發展安全的奈米科技」前提下,研究奈米科技適合發展的領域。

此外,英國政府亦要求皇家社會科學院檢視奈米科技與道德倫理與社會的議題。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主任、臺大電機系教授孟憲鈺表示,儘管理論上,奈米科技發展下去,未來分子可以自我再生、修復、組裝,屆時,對人類社會、自然生態會產生一定的衝擊,但是,科技研發到那個地步,可能還要20、30年的時間,在奈米材料的商業應用還在起步的階段,這個議題可能討論得太早了。

他說,傳統技術商品從研發到商品化要10到14年,但依據目前的奈米技術,應用到商業市場將技術與材料結合,只要3到5年的時間,因此,可以預見發展奈米商品將是產業主流;而事實上,奈米材料的應用目前看來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還沒有重大衝擊。

黃文魁同意,被視為「學習大自然」的奈米科技,實現人類細胞亦可以如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還要很久,對人類倫理、道德等既有秩序造成衝擊,將是20、30年以後的事,現在可以不需要杞人憂天。不過,有些科技發展的確值得擔心。

他舉例,如超微細精密儀器的研發,既可能將使人類的穩私完全曝露。

以針孔攝影機為例,目前已普遍存在,使得人們出入公共場所擔驚受怕,奈米科技要將針孔攝影機變得和蒼蠅一樣大小,到處飛已經不是太難的事,不只人們想要保有隱私更難,用到企業戰爭、國際戰爭的機密偵察上,影響更大;此外,健康檢查要用到的內視鏡,如果變成和米飯一樣大小,一不注意吃進肚子裡,個人的生理狀況,也都可以一覽無遺。

因此,他認為,奈米科技發展到某一程度,有些問題確有必要及早研究、討論及規範;有些研發領域即應予以必要的管制。

【 2003-07-12/民生報/A2版/新聞前線 】 

國際邊緣專題討論隱私權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