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愛人當社會運動發聲工具

【2001-04-09/聯合報/26版/娛樂視窗】

影視隨心談 游惠貞

甫結束的國際娼妓節把台北市廢除公娼之舉推上報紙的頭條,活動其間放映了一部公視拍攝的「公娼啟示錄」,從九七年台北市議會的導火線開始談起,一名有如道德重整委員會成員的市議員,質問市長為何發放一百多張公娼執照?結果導致阿扁市長斷然決定廢除公娼制度。

該片記錄了這個荒謬草率的決策過程,以及公娼為自己的工作權請命、抗爭的事件。不過平均年齡高達四十歲的公娼,畢竟是整個性產業版圖上的一小角而已,該片引領觀眾同情少數幾位勇於現身露臉的公娼之餘,其實並沒有真正觸碰敏感複雜的色情行業的議題。

相形之下,巴西紀錄片「街頭愛人」便由性產業工作者直接面對鏡頭,意簡意賅地提出許多相當關鍵的概念,例如:娼妓不必然是貧窮所致,也並非貧窮國家特有;性產業既然無法禁絕,地下化的結果不僅直接剝削了工作者做為勞工的權益,同時更加「污名化」性產業之名。

幾位受訪者還強調娼妓合法化有助於管理,一方面可以杜絕雛妓的蹤跡,一方面也便於防治愛滋之類疾病的流傳。受訪的性產業工作者有不同的年齡、性別、背景和從業動機,提醒了我們性產業的複雜面貌;由於發言立場明確,本片成了性工作者對圈外人的發言工具,不致流入電視新聞常見的獵奇窠臼。

邊緣族群爭權的社會運動中,紀錄片往往被當做發聲的工具,性工作者爭取工作權的運動要再走下去,恐怕少不了「街頭愛人」這種與不同立場的人溝通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