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些空間──正向看待青少年活力

報告人:陳俞容 性別人權協會


        「教育部國語辭典」是一部設定以中、小學學生為使用對象的辭典,也就是國家為我們「未來的主人翁」──兒童、青少年──準備的指標性基本教材。但是很驚人的是,整部國語辭典不論是解釋或例句,都充斥著將兒童與青少年放在非常負面位置的描述,甚至許多可以泛指各種現象和事物的字詞都把青少年「問題化」,當成例句的反面教材。

        譬如【隱憂】,我們隨手就可以拿出一個例句:現代人飲食油脂過於豐富,逐漸升高的膽固醇將成為健康的隱憂。像這樣的例句,又說明瞭隱憂的意義,還教導了健康的觀念,對愛吃垃圾食物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就是很好的提醒。可是我們的國語辭典例句卻說:青少年犯罪的年齡層日益降低,是國家社會的一大隱憂。老實說,放眼看去,國家社會的隱憂滿地都是,口水戰、大型弊案、經濟低迷、政黨纏鬥、政客作秀,這些都是國家社會的隱憂,辭典卻挑了青少年下手!

  再說另一個更普遍的名詞:【問題】。這個每天都被大家放在嘴上的字詞要舉例子就更容易了,環保問題、治安問題、垃圾問題、水荒問題,哪一個不是重大問題?但是辭典卻只舉例說:青少年犯罪問題。再說一個相關的例子,有重大問題就當然需要【正視】,要以認真、嚴肅的態度對待,可是按照辭典的說法,我們要用認真、嚴肅的態度對待什麼事物?建構數學所造成的混亂嗎?英文熱潮中愈來愈明顯的城鄉差距嗎?不,我們這部辭典說要正視的,是青少年犯罪率。

  最令我們寒心的,就是連【悲劇】這個可以有無數多樣例句的名詞都還是輪到青少年身上,辭典裡說:青少年切勿嘗試飆車,以免釀成悲劇。談「隱憂」、「問題」、「悲劇」,這些都是任何人都可能遇到的事情,也指涉了社會中各式各樣的現象,這些詞彙本身應該扯不到什麼特殊的人群身上。可是國語辭典卻將所有這些國家大業也好、社會問題也好、個人人生也好,所有的悲劇、所有的問題、所有的隱憂,都在集中在青少年這一個人口群上,其密度之高,令人咋舌,也令我們明確的感受到國語辭典對青少年的歧視態度。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那就請你繼續去看國語辭典中另外一些和青少年相關的字詞解釋,從【青少年】、到【迷途】、到【新新人類】、到【追星族】、到【情竇初開】等等詞彙的解釋和例句,每一個都讓我們更深刻感受到,整部國語辭典對青少年的基本看法就是:情感不成熟、心智不穩定、容易虛榮、頭腦混亂、對事物沒有判斷與掌握的能力、需要嚴加控管和警告等等。

  或許就是出於這種對青少年的憂心和歧視,這部辭典在包含和「性」相關的字詞時也表現出同樣的負面態度。而一旦負面,往往就會簡化。例如【性】竟然被解釋成與生殖和肉慾有關的,這恐怕是所有性教育學者──不管進步或保守──都會堅決反對的。同樣的,國語辭典裡只要提到和性以及慾望相關的就都說是不好的,例如【性慾】是性行為的慾念,需要適當的宣洩,否則就會性犯罪,老實說,絕大部份人類的性慾都沒有得到適當的宣洩,而是壓抑或昇華了,要是照國語辭典的說法,我們社會應該早就滅亡了。還有【邪念】,辭典說那就是女性衣著暴露可能引發的不正當念頭,我們姑且不說這種定義充分反映了對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污衊,就連一般人正常的欣賞或遐想都被打成邪念,這種教育真是荼毒青少年。未婚男女兩情相悅發生性關係,國語辭典說那叫做【偷嚐禁果】,而且說那是色情片氾濫的結果。這些例子都說明瞭國語辭典對青少年身體和情慾態度的貶抑和不信任。

  綜觀整部教育部國語辭典,不但反映了成年人對青少年的歧視,也表現了國家對青少年灌輸的意識形態教育──把青少年當成是有問題、不應有主體呈現和社會位置的族群。有趣的是,這部充滿父權心態的國語辭典在不斷將青少年幼稚化、問題化的同時,卻沒有提到怎樣去改善青少年族群的處境,它只告訴你:不要去電玩店、不要去飆車,就沒有隱憂、問題或悲劇。

  說實在的,我們真正該擔心的青少年「問題」正是這個過分僵化的教育體制,真正造成青少年人生「悲劇」的正是這個過分高壓的家庭和校園監控制度,青少年真正的「隱憂」正是這個使他們沒有出路、沒有經濟實力的社會環境。我們必須「正視」,這本延續歧視和落伍思維的國語辭典,將會使我們的社會在邁向自由、解放、改革的路上倍添艱辛;而青少年超脫既得利益和道德枷鎖的爆發力、創造力與理想性──也就是這本國語辭典所沒有的眼界──才正是社會真正的希望。

辭彙

教育部版

本會建議版

【青少年】 解釋年齡在十二至十八歲,介於兒童、成人間的男女。相當於國中到高中的學生,為人生歷程中,身心較不穩定的階段。

許多在師長眼中不可救藥的青少年,受了慈濟精神感召後,如今已漸變好。

解釋年齡在十二至十八歲,介於兒童、成人間的青春期階段。

青少年對自己的人生發展與自我主張,常因與社會傳統價值有所出入而被限制和忽略。

 

回首頁專題討論國際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