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語辭典罹患同性戀恐懼癥!

報告人:同志諮詢熱線 賴岡言


    臺灣的同性戀恐懼癥,是由家族意識型態、異性戀意識形態、父權意識型態、與禁慾意識形帶所構成,而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於同志相關辭語的解釋,清楚顯示其罹患同性戀恐懼癥,需要加以治療與矯正。

    首先,家族意識型態延續的關鍵,就在規定每個人都應該「成家立業」並且「傳宗接代」。同志被視為偏差並受排斥,就是因為社會認為她們無法履行這兩項責任,孰不知正是社會不承認同性伴侶有組成家庭的權利(結婚、領養、人工生殖),才使得她們無法「成家立業」與「傳宗接代」。此外,是否所有人都需要「成家立業」與「傳宗接代」?或許對於某些人而言,她們的生命具有其他意義。

    其次,異性戀意識型態認為,一男一女的結合才是自然正常的。這反映於社會「陰陽調和」的觀念,以及不斷探討同性戀的「成因」,進而嘗試加以預防、治療、矯正。但是,異性戀從來就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是經由各式各樣的社會制度,文化觀念、人際互動,持續不斷的鼓勵異性戀與懲罰同性戀,才得以維持這個假象,每個遭受歧視與壓迫的同性戀者,她們的親身經歷都是不可辯駁的證據。

    然後,父權意識型態對於所謂「男女兩性」,各有明確嚴格的規範與限制,它無法接受女同志竟然可以不需要男人,完全獨立於男人而生活,而有些男同志竟然在性行為上扮演被動的角色。社會不斷將「陰陽怪氣」、「不男不女」、「男人婆」、「娘娘腔」等說法與同性戀畫上等號,就是因為它認為同性戀構成對於父權意識形態的挑戰。

    最後,禁慾意識型態並不是完全排斥性,而是將性分為好的與壞的。前述有些男同志在性行為扮演被動角色,構成對於父權意識形態的挑戰,引發社會極度強烈的焦慮,也使得這部分性行為成為社會關注同性戀的焦點。因此,「1與0」、「玻璃圈」、「後庭花」、「走後門」、「雞姦」等,就成為同性戀的代名詞,而且被視為壞的性受到壓抑排斥,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將愛滋病污名化,並且將愛滋病與同性戀畫上等號。    

    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於同性戀的解釋為「心理學上指以同性者為對象,從而獲得性的興奮與滿足的患者。其形成原因複雜,除少數帶有遺傳因素外,多為幼年期性別角色認同不良所造成」,所舉的例句是「近年來有人主張不應將同性戀視為疾病,只能視之為性心理異常」;其中「患者」、「性別角色認同不良」、「性心理異常」等說法,即反映背後的異性戀意識形態。此外,對於玻璃圈所舉的例句是「衛生單位一再呼籲玻璃圈中的性行為,一定要使用保險套」,將愛滋病與同性戀畫上等號,即反映背後的禁慾意識形態。這些例子清楚顯示教育部國語辭典罹患同性戀恐懼癥,需要加以治療與矯正。

回首頁專題討論國際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