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醫療改革 
中國時報   論壇   920516 
關於改革公衛體系相關文章︰

陳美霞:要脫胎換骨的是公衛體系 

陳美霞:要脫胎換骨的是公衛體系 

SARS-全人類每天新的練習

 

 ⊙李尚仁

 SARS疫情已對臺灣社會帶來重大影響,首傳院內感染的和平醫院是否隱匿疫情備受矚目。釐清真相與追究責任確有必要,但若只把焦點放在個人疏失,而忽略這次疫情所凸顯出臺灣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的問題,那就犯了見樹不見林的錯誤。

 研究西方疾病史的學者指出,偶爾造訪的外來流行性疾病所導致的社會衝擊,常遠大於罹病與死亡人數其實更高的本土常見疾病。十九世紀幾次霍亂大流行在歐洲與美國造成的病痛與死亡,其實低於本土隨時都有的肺炎、肺結核與類傷寒等傳染病,但社會對霍亂的恐懼與重視卻遠高於後者。然而這種不成比例的反應,卻也有可能帶動改革。霍亂促進了英美公共衛生運動的發展,雖然今天看來當時的公衛發展有其盲點與限制,也有很強資產階級的功利算計成分,然而當時的公衛改革卻也帶來一些正面的成果。

 雖然SARS疫情遠遜當年霍亂,臺灣社會對SARS的強烈反應卻與十九世紀西方對霍亂的恐懼有類似之處。此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將SARS危機,轉化為改革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的契機。

 相關討論其實已經開始。成大公衛所陳美霞教授認為臺灣近二十年來對基礎公共衛生的投資嚴重不足,過度醫療取向而醫療又過度商品化的看法,就是個該重視的議題。SARS感染在一家家醫院出現的現象,也顯示臺灣的醫院管理與轉診制度需要檢討。

 例如,醫院管理是否太過營運績效導向,而輕忽了院內感染的預防以及因應緊急狀況的標準作業程式?我們也該反省臺灣是否需要一套嚴謹的轉診制度,病人必須持有家庭醫師開具的轉診單,才能到大醫院或專科醫師處就診,否則就得自費而不能享有健保給付。如此不只可以降低醫療資源浪費,有助建立健全的醫病關係,還能減少病人一再轉院甚至逛醫院,卻難以追蹤其就醫紀錄而導致院內感染的危險。

 另一個重要議題是我們還能讓資本主義邏輯來主導公衛與醫療嗎?救治病情嚴重的SARS病患,需要加護病房高明的醫師診療、更需要高度專業且經驗豐富的護士密集照護。臺大治療 SARS病患的成績,部分歸功於此。現行健保給付制度下,加護病房卻是醫院的賠錢單位。醫療院所護理人員的人力與待遇更是長久的問題。我們該確認醫療體系是社會安全重要的一部份,營利不該是首要目的。

 近年來新自由主義經濟潮流當道,利潤導向的市場邏輯嚴重侵蝕公共領域,醫療商品化便是後果之一。這次疫情已出現關於臺灣醫療體系是否過度私營化的檢討。SARS的治療重擔主要落在臺大與榮總等公立醫院肩上,臺大甚至因不堪負荷導致院內感染而被迫暫停急診。媒體也傳出公立醫院醫師抱怨私立醫院不願收治 SARS病患的說法。

 二次大戰前,英國為因應德國空襲可能帶來的重大傷亡,將私立醫院都納入緊急醫療體系由政府統籌調度,此一措施為日後英國的公共醫療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奠定重要基礎。這次SARS疫情顯示政府應有法源與制度,讓防疫單位能在必要時將私立醫療資源納入調度管理。供奉烈士與處罰罪人(或替罪羔羊),或許可以宣洩集體情緒,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在處理控制疫情的急務之後,臺灣更應思考並展開對公共衛生政策與醫療體系的改革。

 

國際邊緣頭條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