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戀幼狂談到精神污染

作者:俞力工 http://www.pen123.net 2001-11-30 10:29:40 士柏諮詢網


最近,或說兩星期前,英國《世界新聞報》陸續公佈了幾份對兒童進行過性騷擾的罪犯名單。由於該名單的姓名、住址俱全,一時引起附近居民的騷動。如果不是警察及時阻止,若干名刑滿出獄、隱姓埋名的罪犯很可能會遭到淩遲處死的命運。該報社原計劃繼續公佈更多名單,但於8月4日爲當地政府所禁止,事件因此沒有繼續擴大。


筆者不打算從法律的角度進行探討,已經爲犯罪行爲服過刑的人士是否具有隱私權?該報社是否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犯罪記錄公開後是否會對出獄後的新生活起反效果?是否會對仍在接受心理治療的病患産生不利影響?但是要補充的是:1.在歐美洲,對孩童進行性騷擾構成嚴重社會問題還是近30年內的事;2.據調查,西歐範圍內,將近有25%的16歲以下的女孩,15%的16歲以下的男童曾受過性騷擾;3.對孩童進行性騷擾者約有80%是孩童家庭中的成員,其中又以父親居多;4.據1966年統計,單單德國當年就有40萬多人前往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性旅遊,其中又有1萬人以找雛妓爲目的。如果將此數位擴大到所有歐美國家,情況之嚴重不言而喻。設想,當這批"戀幼狂"(pedophile)一旦養成習慣,性起時自然會在本國和自己的家裏"就地取材"。


根據以上提供的資料,筆者也不打算深入討論司法當局在審理這些案件時感到多麽的無助和棘手,譬如,就嚴重性犯罪方面,許多陪審員在審查慘不忍睹的罪證(如罪犯親自拍的錄像片)時,竟然自己得事先或事後接受心理治療;在一般性的家庭性騷擾方面,如果就此把父親拘禁起來,對孩童說來往往是個雙重的傷害,對家庭說來也可能遽然失去經濟來源。除此之外,只要社會上促成這種犯罪的因素不徹底消滅,單靠司法手段也完全無法解決問題。言及此,必須關注的是近30年來形成此一風氣,此一文化的根本原因。


六、七十年代之交,西方社會普遍掀起抗議運動高潮(又稱學生運動),凡傳統的、正統的、官方的、自上而下的價值觀、倫理觀(如重男輕女)均受到嚴重挑戰。此時,許多後現代文化商品(如電影、電視、小說、社會新聞等)巧妙地利用這股逆反情緒,刻意打破文化禁忌,塑造了無數的"反面英雄"、"反面偶像"。從此以後,江洋大盜、冷面殺手均成了歌頌物件,血腥的鏡頭越來越不堪入目,腰帶下的皮肉也曝露地越來越多,戀愛物件的年齡也越來越小,色情動作也越來越明目張膽,刺激"感覺"、"情緒"、"器官"的後現代表現手法也層層加碼。此後,無可避免,青少年犯罪人數越來越多,犯罪手段也越來越殘酷,性犯罪的統計數位不斷攀高,受害者的年齡也不斷下降…最終,不但使得湯恩比先生在七十年代末期指出西方文化已淪落到"地獄的關口",該商品文化也逐步頂著"主流文化"的招牌,擴充至全世界的各個角落並導致類似結果。經學術界證實,暴力行爲與性犯罪行爲多與家庭環境有關,早年接觸越多,則越可能培養同樣傾向;當前情況益加嚴重,則以後就更加束手無策。


值得順便一提的是,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文化表現。如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時代文化可以像地層一樣進行"個案研究"。但是,對初接觸西方文化的人士而言,西方文化是個五陳雜體、蔓無頭緒的混合體。他們固然能夠看到地獄關口的可怕,但又覺得地獄關口之前儘是坦闊大道,因此既不可能産生危機意識,也不可能具備應付危機的能力。此外,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當局多誤以爲西方精神污染主要表現在民主、自由思潮,而往往忽略自己津津樂道的西方文化商品正是真正可以使本社會全盤崩潰瓦解的文化細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