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著作年表 ]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此表依汉语拼音排列。

直接引用书目

———,1943,〈写在前面〉,“老处女变态生活谈”,《妇女杂志》,年9月第4卷第9期,页32。
———,1972,《马克斯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中国现代文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中国文学大辞典7》,台北:百川书局。
———,1995,《我们是女同性恋》,台北:业强出版社。
———,1997,《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庐隐代表作》,北京:华夏出版社。
鲍家麟等,1990,《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
西蒙.波娃(Beauvoir,Simone de)着、陶铁柱译,1999,《第二性》,台北:猫头鹰出版社。
波罗奢馆,1919,〈独身主义之研究〉,《妇女杂志》,第5卷第2号,页3~5。
蔡登山,1998,〈人间花草太匆匆——悼庐隐〉,《幼狮文艺》,第85卷第2期,页50~54。
蔡玫姿,1998,〈发现女学生——五四时期通行文本女学生角色之呈现〉,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
蔡英俊,1997,〈中国古典文学思想中的含蓄诗学〉(“The Formation of the Poetics and I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Ying-chun Tsai, Text,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Center for British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1,《中国古典诗论中“语言”和“意义”的论题——“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与“含蓄”的美典》,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柯采新(Calhoun,Cheshire)着、张娟芬译,1997,《同女出走》,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卡宾塔(Carpenter)原着、沈泽民译,1923,〈同性爱与教育〉,《教育杂志》,第15卷第8号,页1~10。
曹惠民,1981,〈庐隐小说风格随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辑,页265~275。
崔淑琴,1995,〈来自夏娃灵魂深处的呼唤——庐隐、张洁婚姻爱情小说之比较〉,《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16卷第1期(总第58期),页85~89。
常立霓,1998,〈庐隐的情爱世界——兼与郁达夫比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期,页184。
陈柏林,1994,〈自我抒写背后的叙事策略——试论现代主观抒情小说直接抒情模式的叙事构成〉,《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页7~11。
陈东原,1990,《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
陈鹤琴,1920,〈男女婚姻问题之研究〉,《东方杂志》,第20卷第4号,页103~108。
陈晖,1999,〈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外来影响〉,《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1卷第2期,页7~15。
陈晓兰,1999,《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陈引驰、杨扬、傅杰编,1996,《文人画像——名人笔下的名人》,上海:三联书店。
Culler,Jonathan,1997,Literary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卡勒(Culler,Jonathan)着、李平译,1998,《文学理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丁丁,1933,〈为了“独身主义”〉,《申报》,12月8日,页1。
丁玲,1995,《在黑暗中》,上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丁乃非、刘人鹏,1999,〈罔两问景Ⅱ:鳄鱼皮、拉子馅、半人半马邱妙津〉,《第三届“性/别政治”超薄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页1~26。
杜学元,199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董小玉,2000,〈现代女性文学三十年鸟瞰〉,《呼兰师专学报》,第16卷第3期,页40~45。
范桥 叶子编,1993,《庐隐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范玉吉编选,1999,《庐隐小说: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
方化祎,1994,〈灵魂的“放逐”——“五四”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初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5期,页85~89。
奉仁英,1999,〈庐隐的书信体和日记体小说的叙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4期,页126~136。
弗洛伊德(Freud,Sigmund)着、林克明译,1990,《性学三论 爱情心理学》,台北:志文出版社。
傅锳,2000,〈女高师散文创作论——兼谈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的发端〉,《淮北煤师院学报》,第21卷第4期,页11~16。
纪尔曼(Gilmont)夫人着、仲云译,1925,〈一夫一妇制的趋势〉,《妇女杂志》,第11卷第1号,页88~93。
高山,1924,〈评女性中心说〉,《妇女杂志》,第10卷第3号,页444~447。
顾明道,1922,〈嫁后之嫁后〉,《礼拜六》,155期,67~71。
郭春林,1993,〈庐隐小评——兼谈历史人物的一种研究方法〉,《文艺理论与批评》,第1期(总第39期),页79~83。
郭立诚,1986,《中国妇女生活史话》,台北:汉光文化事业公司。
寒梅女士,1925,〈从小学到高师〉,《妇女杂志》,第11卷第6号,页954~959。何春蕤编,1997,《性/别研究的新视野(上)》,台北:元尊文化。
———编,2000,《从酷儿空间到教育空间》,台北:麦田出版社。
贺玉波,1936,《中国现代女作家》,上海:复兴书局。
古屋登代子着、薇生译,1925,〈同性爱在女子教育上的新意义〉,《妇女杂志》,第11卷第6号,页1064~1069。
胡淑雯,1995,〈异女出柜〉,《妇女新知》,第158期,页13~16。
胡晓燕,1999,〈对女性意识的发掘和探寻——试论庐隐的女性小说〉,《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0卷第4期,页90~94。
胡颖峰,2000,〈“五四”文化传统与女性写作〉,《江西社会科学》,第6期,页15~19。
黄庐隐,1934,《庐隐自传》,上海:第一出版社。
黄人影编,1933,《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
黄英(阿英)编,1931,《现代中国女作家》,上海:北新书局。
杰姆逊(Jameson,Fredric)讲演、唐小兵译,1997,《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纪大伟主编,1997,《酷儿启示录:台湾当代QUEER论述读本》,台北:元尊文化。
?利彦编述、李达译,1992,《女性中心说》,上海:商务印书馆。
简家欣,1996,〈唤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湾女同志的论述形构与运动集结〉,台大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6,〈九十年代台湾女同志的性别抗争文化:T婆角色的解构、重构与超越〉,性批判研讨会,东吴大学社会系女性学学会。
———,1997〈书写中的现身政治——九0年代同志言说战场的流变〉,《联合文学》,第13卷第4期,页66~69。
简锳锳,1997,〈何处是(女)儿家?试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同性情谊与书写〉,《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5期,页137~153。
———,1998,《何处是女儿家》,台北:联合文学。
金洁,1999,〈踯躅于“叛道”与“守道”之间——试论二三十年代闺阁文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1期,页24~31。
金文野,2000,〈女权意识与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追求〉,《中洲学刊》,第4期(总第118期),页113~115。
慨士,1925,〈同性爱和婚姻问题〉,《妇女杂志》,第11卷第5号,页727~729。
康有为,1956,《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
柯兴,1987,《风流才女——石评梅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风流才女——石评梅传》,北京:华艺出版社。
孔范今,1997,(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史考察),《文艺争鸣》,第2期,页37~51。
克鲁泡特金(Kropotkin,Pietro)着、天均等译,1977,《无政府主义》,台北:帕米尔书店。
Larson,Wendy,1993,”Female Subjectivity and Gender Relations: The Early Stories of Lu Yin and Bing Xin.” Politics, Ideology, 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Eds. Liu Kang and Xiaobing Tang.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p124~143.
—————,1998,Women and Writing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1993,《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武汉出版社。
冷的,1915,〈酒徒别传〉,《礼拜六》,第52期,页16。
李大钊,1933,《守常文集》,上海:上海书店。
李冯,1995,〈庐隐之死〉,《收获》,第1期,页174~189。
李国英、刘志梅,1997,〈论庐隐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天中学刊》,第12卷第4期,页32~34。
黎欢,1998,〈女性解放的困境——谈现代文学传统女性形象〉,《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1期,页64~69。
李继凯,1999,〈东渐又消逝的女神——20世纪中国女权主义文学思潮一瞥〉,《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总第125期),页143~146。
李金荣,1995,〈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页91~96。
李立明,1977,《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香港:波文书局。
李玲,1998,〈庐隐的觉悟与沉迷〉,《福建论坛》(文史哲版),第3期,页48~49。
——,1998,〈青春女性的独特情怀——“五四”女作家创作散论〉,《文学评论》,第1期,页51~61。
李玲珍,1998,〈夏娃,走出伊甸园——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衍变历程〉,《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页13~16。
李明明,2000,〈论中国女性作家及作品中的女性困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1期,页44~47。
李兆民,1925,《中国过渡时代的家庭》,上海:广学会。
梁惠娟,2001,〈女性散文主体意识的反思〉,《光明日报》,9月19日。
———,2001,〈幸福的彼岸在哪里——论20世纪女性文学追寻理想爱情的心路历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页111~114。
林丹娅,1998,〈一种叙事:关于异性爱与同性爱〉,《东南学术》,第5期,页20~27。
林伟民编选,2001,《海滨故人庐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林政华,1990,〈庐隐生平事迹与作品系年考辨〉,《中国书目季刊》,第24卷第2期,页71~93。
凌叔华,1984,《凌叔华小说集1》,台北:洪范书店。
刘传霞,1999,〈姊妹之邦:一条艰难的女性自我救赎之路〉,《济南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页11~13。
刘光宇、冬玲,2000,〈女性角色演变与中国妇女解放——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文化透视〉,《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总第169期),页10~14。
刘亮雅,1997,〈爱欲、性别与书写:邱妙津的女同性恋小说〉,《中外文学》,第33期,页8~30。
———,1997,〈九0年代台湾的女同性恋小说——以邱妙津、陈雪、洪凌为例〉,《中外文学》,第32期,页115~129。
———,1998《欲望更衣室:情色小说的政治与美学》,台北:元尊文化。
———,2000,〈台湾同志小说中的多样性别〉,《诚品好读》,第5期,页16~18。
刘人鹏,2000,〈“西方美人”欲望里的“中国”与“二万万女子”——晚清以迄五四的国族与“妇女”〉,《清华学报》,第1期新30卷。
———,2000,《近代中国女权论述——国族、翻译与性别政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0,〈寻找遗失的女同性恋与T婆文本〉,《诚品好读》年11月第5期,页19~21。
———,2000,〈伤逝与暴乱:读《八王子遗书》〉,《女“性”主体的另类提问PartⅡ跨性别小型学术研讨会》,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刘人鹏、丁乃非,1998,〈罔两问景:含蓄美学与酷儿攻略〉,《性/别研究》第3、4期合刊〈酷儿:理论与政治〉专号,页109~155。
刘思谦,1993,《“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文艺研究》,第1期,页90~101(另载《文艺理论》,1998年第4期)。
柳易江,1993,〈简论庐隐的女性主义文学〉,《江西社会科学》,第9期,页41~44。
龙泉明,1994,〈从“古典”向“现代”的转换——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作家的人格建构〉,《中洲学刊》,第2期,页79~85。
陆华,1995,〈论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追求〉,《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10期,页39~40。
卢君,1996,《庐隐新传——惊世骇俗才女情》,北京:新潮社。
卢启元、徐志超选评编辑,1992,《苏雪林、凌淑华、庐隐、冯沅君》,中国新文学大师名作赏析26,台北:海风出版社。
庐隐,1925,《海滨故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象牙戒指》,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玫瑰的刺》,上海:中华书局。
——,1947,《灵海潮汐》,上海:开明书店。
——,1947,《云萝姑娘》,台北:启明书局。
——,1956,《野心男子的日记》,香港:雨毫书店。
——,1957,《父亲》,台北:启明书局。
——,1957,《或人的悲哀》,台北:启明书局。
——,1957,《庐隐选集》,台北:北星出版社。
——,1957,《彷徨》,台北:启明书局。
——,1968,《庐隐选集》,台北:琥珀出版社。
——,1978,《东京小品》,台北:九思出版社。
——,1985,《海滨故人、归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东京小品》,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月夜孤舟》,海口市:海南出版社。
——,1998,《海滨故人》,台北:九仪出版社。
庐隐、李唯建合着,1932,《云鸥情书集》,上海:神州国光社。
庐隐着、任海灯选编,1998,《丽石的日记》,北京:燕山出版社。
吕美颐、郑永福着,1990,《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河南:人民出版社。
马新国,1994,〈评女权批评、新历史批评及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页17~25。
华莱士.马丁(Martin,Wallace)着、伍晓明译,1990,《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
Marcus,Eric着、林贤修译,1997,《当代同性恋历史(一)》,台北:开心阳光出版有限公司。
矛锋,1996,《同性恋美学》,台北:扬智文化。
——,1996,《同性恋文学史》,台北:汉忠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毛尖,1996,〈张爱玲与女性写作〉,《作品》文学月刊,第2期(总376期),页75~79。
梅,1944,〈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健康生活》,第3期,页115。
梅生编,1989,《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海:上海书店。
某夫人编,1944,《某夫人信箱》,上海:万象书局。
托里.莫伊((Moi,Toril)着、陈洁诗译,1995,《性别/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台北:骆驼出版社。
孟悦、戴锦华合着,1993,《浮出历史地表》,台北:时报文化。
中田香涯着、幼雄译,1922,〈男性的女子和女性的男子〉,《妇女杂志》,第8卷第2号,页61~63。
念秋,1926,〈我也来谈谈〉,《妇女杂志》,第12卷第7号,页96~97。
白瑞梅(Parry,Amie),1999,〈寻找(看不见的)婆遗失的辩证:陈雪的反写实、反含蓄〉(A Search for the Lost Dialectics of the Invisible Po: Chen Xue’s Anti-Realism and Anti-Reticence),《第三届“性/别政治”超薄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页1~12。
潘乃穆、潘乃和编,2000,《潘光旦文集》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Peng Hsiao-yen(彭小妍),1995,”The New Woman:May Fourth Women’s Struggle, Self-Liberation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页259~337。
———,1994,〈五四的“新性道德”—女性情欲论述与建构民族国家〉,《近代妇女史研究第3期》。
皮述民、邱燮友、马森、杨昌年合着,1997,《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台北:骆驼出版社。
萍君,1933,《谈女人》,上海:益华书局。
钱谷融主编、王晓明选编,1986,《文学研究会评论资料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钱虹编,1985,《庐隐选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编,1989,《庐隐集外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青长榕、马士慧、黄筱娜、刘宗尧编著,1989,《中国妇女运动史》,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Radicalesbians(基进女同性恋)、张君玫摘译,1995,〈女人认同女人〉,《妇女新知》,第158期,页2~4。
任一鸣,1997,《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香港:青文书屋。
阮学文,1941,〈知识妇女的独身问题〉,《中央日报》,1月20日。
Sang,Tzelan Deborah(桑梓兰),1996,”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Sedgwick,Eve Kosofsky, 1985,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ry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瑟庐,1920,〈近代思想家的性欲观与恋爱观〉,《妇女杂志》,第6卷第10号,页1~8。
司马长风,1987,《中国新文学史》,台北:骆驼出版社。
苏丽明,1996,〈庐隐及其小说研究〉,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雪林,1959,〈《海滨故人》的作者庐隐女士〉,《中华日报》副刊,5月16日第21卷第10期。
———,1979,《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与作品》,台北:广东出版社。
———,1979,《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纯文学出版社。
孙薆丝〈往事一瞥〉,《妇女杂志》,1925年6月第11卷第6号,页967~971。
孙次舟,1944,〈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中央副刊》,9月6~8日。
———,1944,〈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中央副刊》,11月15~17日。
宋晓萍,1996,〈女性情谊:空缺或叙事抑制〉,《文学评论》,第3期,页60~66。
SY,1925,〈一年前的生活〉,《妇女杂志》,第11卷第6号,页943~945。
史书美,1994,〈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自白小说〉,《当代》,第95期,页108~127。
沙兰,1945,〈恋爱与结婚〉,《妇女杂志》,第6卷第3、4号,页10~11。
沈玲蓉,2001,〈论庐隐小说的悲哀风格〉,《安康师专学报》,第13卷第2期,页31~33。
沈绍根、杨三平,1999,〈五四时期新式知识份子的家庭变革思潮〉,《求索》,第2期,页113~117。
盛英,1994,〈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特征〉,《妇女研究丛刊》,第2期,页41~45。
唐弢,1998,《晦庵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唐弢、严家炎主编,1982,《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宁丽,1998,〈试谈五四女性文学的双重文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页87~92。
滔滔,1925,〈男女同学中的女学生〉,《妇女杂志》,第11卷第6号,页980~981。
天庐,1925,〈生活的艺术与独身主义〉,《京报》,2月4日第8号,页67。
天锡,1923,〈读后感——庐隐女士的“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第14卷第12期,页1~2。
托娅,1995,〈庐隐的创作:一个独特的世界〉,《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页75~81。
马西德.发尔亭(Vaerting,Mathide)、马西亚.发尔亭(Vaerting,Mathias)着,余志远译,1989,《男女特性比较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据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影印)。
莫尼克.维蒂格(Wadyka,Moneger)作、米虫译,1993,〈性/别〉,《岛屿边缘》,第9期,页41~46。
莫尼克.维蒂格(Wadyka,Moneger)作、魏淑美译,1993,〈异性恋思维(法统)〉,《岛屿边缘》,第9期,页48~52。
吴慧如女士,1925,〈女学生的快乐和苦闷〉,《妇女杂志》,第11卷第6号,页1050~1051。
汪成华,1995,《黑色蕾丝》,台北:号角出版社。
王春翠女士,1925,〈女学生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妇女杂志》,第11卷第6号,页1090~1099。
汪丹编,1998,《女性潮汐》,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德威,1993,《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台北:麦田出版社。
王定九编选,1937,《当代女作家小说》,上海:中央书店。
王富仁,1994,〈现代文学研究展望〉,《天津社会科学》,第2期,页55~56。
王桂青,1998,〈“灵海潮汐”多起伏——试论庐隐散文的感情世界和艺术世界〉,《洛阳大学学报》,第13卷第3期,页46~49。
王蕙锳,1996〈高中女校的过去进行式——再现、自传与历史书写〉,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丽丽,2000,〈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第37卷(总197期),页74~81。
王立信主编,1997 ,《闻一多文集》,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王丽英,1994,〈中国女性文学与妇女解放〉,《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3期,页18~23。
王维燊,1998,〈庐隐家世与生平事迹拾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期,页215~230。
王小春,2000,〈重读庐隐——论庐隐对“五四”妇女解放运动的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1月第1期,页91~97。
王一力,1993,〈论庐隐的《海滨故人》〉,《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第5期(总46期),页51~55。
王卓,1925,(读者投书),《妇女杂志》,十周年纪念号,页290~191。
温存超,1998,〈论庐隐散文的特色〉,《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4期,页64~66。
魏瑞芝,1923,〈吾之独身主义观〉,《妇女杂志》,第9卷第2号,页25~28。
惜秋,1926,〈女学生的结交〉,《妇女杂志》,第12卷第7号,页95~96。
肖凤,1982,《庐隐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2月。
——,1994,《庐隐、李唯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庐隐:早开早谢的文坛之花〉,《21世纪》,第6期,页38~39。
——编,1983,《庐隐》,香港:三联书店。
肖凤、孙可编,1983,《庐隐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小江,1926,〈女子独身生活的研究〉,《妇女杂志》,第12卷第11号,页19~26。
小明雄,1997,《中国同性爱史录》(增订本),香港:粉红三角出版社。
谢冰莹,1936,《一个女兵的自传》,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许德,2000,〈论庐隐早期小说的审美意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3期,页424~429。
薛糖,1994,〈我们深深相爱,但绝不是“真正的”同性恋?〉,《妇女新知》,第148期,页7~8。
玄之,1925,〈女学生的择业问题〉,《妇女杂志》,第11卷第6号,页1045~1049。
易光,1997,〈女性书写与叙事文学(下)〉,《文艺评论》,3月,页19~22。
晏始,1923,〈男女的隔离与同性爱〉,《妇女杂志》,第9卷第5号,页14~15。
杨剑龙,1997,〈“上帝赐予了她悲观的份子”——论基督教与庐隐的小说创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页82~89。
杨杨,1992,〈略论“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创作〉,《中国文学研究》,总第24期,页98~104。
杨义,1998,《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振声,1926,〈她为什么发疯了〉,《晨报副刊》,1月11日第1422号,页13~14。
叶至善、叶至诚、叶至美编,1987,《叶圣陶集》,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殷慧编,1994,《庐隐:人生小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应申,1935,〈独身主义的看法〉,《申报》,2月17日,页20。
游鉴明,2001,〈千山我独行?廿世纪前半期中国有关女性独身的言论〉,《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9期,页125~187。
游友基,1995,〈悲哀美:时代苦闷与女性苦闷的绝叫者庐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页81~85。
郁达夫,1982,《郁达夫文集》,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于瑞桓,1999,〈振奋.迷惘.失落:五四女性文学论〉,《济南大学学报》,第9卷第6期,页49~52。
喻蓉蓉,1987,〈五四时期之中国智识妇女〉,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袁荻涌,2000,〈易卜生作品在中国的流传极其影响〉,《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页66~70。
月心,1936,〈独身主义之错误(下)〉,《申报》,6月27日,页18。
乐铄,1994,〈易识的叛逆与解放话语——现代妇女文学中的独身女性题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页36~39。
——,1996,〈跛足者的跋涉——关于现代女作家倚重爱情主题的一种思考〉,《郑州大学学报》,第3期,页87~91。
——,1997,〈20年代妇女文学游戏态辩微〉,《郑州大学学报》,第30卷第3期,页104~108。
云青女士,1925,〈男女同学中的女学生〉,《妇女杂志》,第11卷第6号,页977~979。
张法,1995,〈20世纪小说:模式及其沉浮〉,《北京大学学报》,第5期,页62~67。
张鸿声,1998,〈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都市女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4期,页63~70。
赵景深,1929,〈同性恋爱小说的查禁〉,《小说月报》,第20卷第3期,页611~612。
张娟芬,1995,〈LIKE A LESBIAN〉,《妇女新知》,第158期,页8~10。
———,1998,《姊妹“戏”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
———,2000,〈女同社群的认同与展演:T婆美学风格〉,《诚品好读》,第5期,页12~15。
———,2001,《爱的进行式——女同志故事书》,台北:时报文化。
张军、琼熙编,1996,《庐隐散文全集》,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编,1996,《石评梅散文全集》,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张黎玲,1999,〈从庐隐作品看其创作心态〉,《学术探索》,第4期(总第52期),页86~88。
张品兴主编,1999,《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张乔婷,2000,《驯服与抵抗:十位校园女菁英拉子的情欲压抑》,台北:唐山出版社。
张惕须,1924,〈现代婚姻的烦闷与独身潮〉,《妇女杂志》,第10卷第1号,页278~280。
张忆,1995,〈“非表现”的表现——“五四”浪漫小说抒情风格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总第128期),页32~40。
赵彦宁,2000,〈老T搬家:一个对怪胎文化公民论的物质性批判〉,女“性”主体的另类提问PART2——跨性别小型学术研讨会,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页1~21。
郑美里,1997,《女儿圈:台湾女同志的性别、家庭与圈内生活》,台北:女书文化。
郑敏慧,1999,〈在虚拟中遇见真实——台湾学术网路BBS站中的女同志实践〉,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
周华,1999,〈论丁玲早期创作中的新女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1卷第4期,页77~80。
周华山,1995,《同志论》,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997,《后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华山、麦海珊、江建邦,1995,《香港同志站出来》,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华山、赵文宗,1995,《“衣柜”性史——香港及英美同志运动》,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建人,1925,〈女子教育与女学生〉,《妇女杂志》,第11卷第6号,页869~875。
周叙琪,1996,《一九一0~一九二0年代都会新妇女生活风貌——以《妇女杂志》为分析实例》,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周瑞珍,1947,〈女校中“崇拜同学”的风气〉,《妇女》,第2卷第3期,页28。
朱德发,1986,《中国五四文学史》,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朱洁,1995,〈新时期女性作家创作散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1期,页28~34。
朱美琴,1994,〈浅谈“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问题〉,《南通师专学报》,第10卷第4期,页38~42。
祝平一〈美国女性史研究动向简介〉,1994,收入《近代妇女史研究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页291~295。
朱文通,1996,〈庐隐佚文四篇〉,《河北学刊》,4月,页70~73。
朱晓江,1996,〈问题小说、人生派与浪漫抒情派小说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杭州师范学院学报》,9月,页34~36。
朱竹君,1926,〈听了演讲妇女问题后的感想〉,《妇女杂志》,第12卷第11号,页12~13。
庄慧秋等着,1996,《中国人的同性恋》,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钟慧玲主编,1997,《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台北:里仁书局。
邹午蓉,1994,〈两部描写早期共产党人爱情生活的小说——《韦护》与《象牙戒指》比较〉,《江海学刊》,第2期,页180~187。

参考(未直接引用)书目

———,1929,《妇女问题重要言论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宣传部。
———,1981,《中国现代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局。
———,1990,《五四文学与文化变迁》,台北:学生书局。
巴雷选编,1982,《庐隐佳作选》,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编著,1947,《庐隐佳作选》,上海:新象书店。
毕戌(Bithell)着、阎纯德译,1996,〈论中国新文学的政治品格〉,《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总第12期),页114~119。
Corraze,Jacquew着、陈浩译,1992,《同性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常江虹,1991,〈论人是否知己?——评茅盾左翼思潮时期的八篇“作家论”〉,《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页52~57。
陈国恩,1998,〈社会革命与浪漫主义的调适〉,《浙江社会科学》,第4期,页59~62。
陈敬之,1980,《现代文学早期的女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
陈克兰,1995,〈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审美特征〉,《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页57~63。
陈美玉,1982,〈小记庐隐女士〉,《畅流》,第65卷第12期,页43。
陈晓明,1998,〈在历史的秋千架上——现代文学思潮流变论〉,《学术与探索》,第4期(总第117期),页94~100。
———,1998,〈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流变论〉,《学术研究》,第3期,页107~112。
成令方,1993,《抓起头发要升天:嬉笑怒骂的女性主义论述》,台北:时报文化。
费正清主编、张建刚等译,1991,《剑桥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傅光明主编,1997,《庐隐卷》,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Freud,Sigmund)着、赖其万、符傅孝译,1988,《梦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
高旭东,2000,〈论文学研究会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天津社会科学》,第5期,页95~102。
葛红兵,1999,〈“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求是学刊》,第5期,页74~79。
———,1999,〈“五四”文学审美形式论〉,《江汉论坛》,1月,页74~80。
顾琅川,2000,〈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页29~35。
郭娟,2001,〈关注写作的女性〉,《北京晨报》,1月7日。(另载《文汇报》,2001年2月24日。)
郭志刚,1991,《中国现代小说论搞》,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龚显宗,1990,〈霜天夜雨说庐隐〉,《国文天地》,第5卷第8期(总56期),页96~99。
胡海洲,1926,〈女性中心的主义〉,《妇女杂志》,第12卷第9号,页2~5。
胡绍华,1994,〈论五四时期爱情题材小说〉,《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页37~40。
何春耕,1998,〈庐隐小说艺术氛围的审美特征〉,《柳州师专学报》,第13卷第1期,页13~16。
黄清选编,2000,《庐隐、谢冰莹》,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黄光传,1994,〈试论“非情节化”〉,《农垦师专学报》,第3期,页11~14。
黄桂元,1996,〈拓荒的工程探索的实绩——《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评介〉,《出版工作 图书评介》,第2期,页58~59。
黄庐隐,1990,《黄庐隐选集》,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
黄玉梅,2000,〈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流向〉,《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1期,页56~57。
洪晓惠,1997,〈晚清女性政治文本的性别与家国〉,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贾亦真,1997,〈论“五四”感伤散文〉,《福建论坛》(文史哲版),第4期,页25~30。
贾玉民、李长银、李虹霈,2001,〈中国工业文学的悲剧美和崇高美〉,《郑州大学学报》,第34卷第1期,页87~92。
江宝钗,1994,〈论《现代文学》女性小说家──从一个女性经验的观点出发〉,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金文野、王少梅,2000,〈主体意识与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追求〉,《江西社会科学》,第6期,页20~22。
康正果,1994,《女权主义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柯兴,1987,《风流才女——石评梅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柯文溥,2000,〈闽籍作家与“五四”新文学运动〉,《湄洲日报》,6月21日。
赖翅萍,2000,〈兼及审美批评的社会历史批评——茅盾现代文学观之我见〉,《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1期,页48~51。
兰志翔,1965,〈从《海滨故人》看黄庐隐早期代表作的社会意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总第26期),页85~91、128。
Larson,Wendy,1991, Literary Authority and the Modern Chinese Writer,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bam and London.
李标晶,2000,〈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小说〉,《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页46~51。
李大健,2000,〈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政治化倾向管窥〉,《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页9~12。
李奇志,1998,〈“散文画”:现代女性小说的艺术特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3期,页62~66。
李继凯,1999,〈东渐而又消逝的女神——20世纪中国女权主义文学思潮一瞥〉,《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总第125期),页143~146。
李洁非,1997,〈“她们”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第5期,页68~83。
李玲,1999,〈“五四”女作家笔下的母女亲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页78~84。
李玲,1998,〈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五四”女性文学研究之一〉,《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页36~42、107。
李少群,1998,〈穷究生命的底蕴——庐隐的悲观意识及其创作意义〉,《齐鲁学刊》,第2期,页35~39。
李岫,1996,〈茅盾与新文学的进程〉,《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9期,页24~33。
李涌泉,1999,〈论五四小说家的人格风貌〉,《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页73~79。
梁敏,2000,〈最后的浪漫——五.四时期作家散论〉,《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6期,页22~25、173。
廖四平,1999,〈弗洛伊德与中国现代文学〉,《湖北三峡学院学报》,第21卷第6期,页65~70。
林海音,1970,《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台北:纯文学出版社。
林凌,1999,〈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中国文学研究》,第1期,页61~66。
林呐、徐伯容、郑法清编,1991,《庐隐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林贤修,1997,《看见同性恋》,台北:开心阳光出版有限公司。
林志浩主编,1979,《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凌宇、严雄、罗成琰主编,1993,《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锋杰,1994,〈推崇客观:茅盾批评思想的核心层面〉,《安徽师大学报》,第22卷第4期,页401~410。
刘华,1994,〈现代抒情小说的情绪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页53~58。
刘厚德,2000,〈简论中国现代文坛的女性文学〉,《理论月刊》,第3期,页18~19。
刘继保,1998,〈论感伤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3期,页73~76。
刘嘉桂,1998,〈外来影响与中国形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学海》,4月,页105~106。
刘亮雅,2000,〈在性别的暧昧交界——超性别的定义、脉络、运动及论述空间〉,《诚品好读》,第5期,页5~7。
刘心皇,1971,《现代中国文学史话》,台北:正中书局。
刘新生,2000,〈现代悲剧小说概述〉,《辽宁师专学报》,第21卷第2期,页53~57。
卢启元、徐志超选评编辑,1988,《庐隐、冯沅君、绿漪、凌淑华作品欣赏》,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陆华,1995,〈论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追求〉,《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10期,页36~45。
卢君,1995,《惊世骇俗才女情——庐隐的不了缘》,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陆文采,1994,〈论茅盾与女性文学〉,《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期,页28~31。
庐隐,1933《女人的心》,上海:四社出版社。
——,1938,《灵海潮汐》,长沙:商务印书馆。
——,1958《庐隐文选》,台北:新陆出版社。
——,1970,《庐隐精选集》,台北:宏业出版社。
——,1986,《海滨故人》,上海:上海书店。
——,1987,《庐隐》,台北:钟馗出版社。
——,1988《庐隐选集》,台北:文帅出版社。
——着、邱江生编,1995,《灵魂可以卖吗》,广东:广州出版社。
——着、郭俊峰、王金亭主编,1997,《庐隐小说全集》,长春:时代文艺。
罗璠,2000,〈女性文学流程与女性形象悖论〉,《平顶山师专学报》,第15卷第3期,页8~10。
吕美颐、郑永福着,1990,《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河南:人民出版社。
吕红,1996,〈从情感到欲望:女性文学的流向〉,《文学评论》,4月,页60~64。
茅盾编选,1946,《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彭福华,1998,〈日记小说简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6期,页23~26。
钱虹,1984,〈论庐隐的后期创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页37~41。
——,1986,〈论庐隐作品的忧郁情愫与感伤色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页41~46。
——,1997,〈黎明时分的三支响箭——论“五四”女作家的杂文、新诗和“问题小说”〉,《学术研究》,第3期,页66~71。
——编,1990《庐隐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年。
乔以钢,1993,〈“五四”时代的“伤痕文学”——论女作家庐隐的创作〉,《天津师大学报》,第6期,页63~57。
———,1994,《庐隐代表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天津社会科学》,第2期,页75~82。
———,1999,〈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南开学报》,第2期,页48~58。
秦弓,1994,〈觉醒者的生命之光——论五四文学的文体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1期,页57~63。
屈毓秀、尤敏编,1983,《石评梅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琼.瑞妮丝(Reinisch,June M)、露丝.毕思理(Beasley,Ruth)着,王瑞琪、庄雅旭、庄弘毅、张凤琴译,1992,《新金赛性学报告》,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苏丽明,1995,〈冰心与庐隐的问题小说比较〉,《辅大中研所学刊》,第4卷,页321~333。
宋剑华,1999,〈论二十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文学研究》,第2期,页70~77。
沈其茜,1989,〈一位曾被人们冷落了的女作家——庐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页40。
唐弢,1980,《晦庵书话》,北京:三联书店。
唐小芳,2000,〈析冰心早期“问题”小说中的感伤情调〉,《杨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页10~12。
田俊萍,1999,〈庐隐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及其超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21卷,页136、140。
田仲济、孙昌熙主编,1984,《中国现代小说史》,山东文艺出版社。
巫继红,1999,〈从女性意识角度谈“五四”女作家的创作选择〉,《韶关大学学报》,第20卷第1期,页53~58。
吴珩编,庐隐、李唯建合着,1992,《云鸥情书集》,深圳:海天出版社。
吴中杰,1994,〈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的艺术〉,《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第3期,页1~10。
万莲子,1994,〈现代女性意识的倾斜与补偿——概论战时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页55~60。
王炳根,2000,〈新文化运动福建三才女:冰心、庐隐、林徽因〉,《福建日报》,12月15日。
王秀云,1992,〈“女性与知识”的几种历史建构及其比较——以台湾当代、七0年代台湾、清末及民初四段时空为背景〉,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芳,1999,〈论现代女性文本中的母女情结〉,《求索》,第4期,页98~101。
王凤莲,1997,〈中国现代女性小说艺术流变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页11~15。
王洪庚,1994,〈庐隐与冰心早期小说创作比较〉,《山东社会科学》,3月,页85~88。
王家伦,1989,〈庐隐简论〉,《杨州师院学报》,第1期,页28~32。
王侃,1998,〈历史:合谋与批判──略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4期,页204~216。
王蒙,1995,〈美丽的红罂粟〉,《文学自由谈》,第2期(总第47期),页101~102。
王晓玉,1986,〈简论二十年代女作家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页47~54。
王云介,1998,〈强权下的微弱叹息——从中国文学史管窥女性独立意识〉,《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页64~66。
伍远吉,1992,〈论庐隐小说的主观抒情〉,《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月,页43~48。
吴中杰,1996,《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夏志清,1979,《现代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肖凤编,1987,《庐隐》,台北:钟馗出版有限公司。
肖菡,1995,〈徘徊在这棵文明大树之下——海峡两岸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比较考察〉,《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页80~84。
谢冰莹,1969,《作家印象记》,台北:三民书局。
修龙恩,1994,〈庐隐和她的散文〉,《齐鲁学刊》,第4期,页28~33。
许海军,1998,〈新旧文化思维冲突的阵痛——试论庐隐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开封大学学报》,第1期,页11~14。
徐颖果,1997,〈中、英女性文学及其女权主义文学之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页95~100。
许志英、倪婷婷,1992,《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许正林,1998,〈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图书馆馆刊》,第3期,页74~79。
———,2000,〈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文化中国》,第21期,页119~130。
雪菲女士编,1932,《现代中国女作家创作选》,上海:中华书局。
易光,1997,〈女性书写与叙事文学(下)〉,《文艺评论》,3月,页19~22。
杨守森,1996,〈两性世界与两性文学〉,《山东师大学报》,第6期,页66~70。
———,2000,〈缺失与重建——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页157~168。
杨杨编,1983,《石评梅作品集.散文》,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杨义,1988,《文化冲突与文明选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台北:业强出版社。
杨玉静,1999,〈天国之爱与人间之恨——评冰心与庐隐小说的思想倾向〉,《克山师专学报》,第4期,页48~49。
阎纯德,1995,《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北京:中国文联。
———,1998,〈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文学评论》,第4期,页69~76。
颜敏,1994,〈弥贵的人生缺憾——试析中国现代作家早年失怙现象〉,《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页48~54。
阎振宇,1994,〈郁达夫与庐隐〉,《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页67~70。
尹雪曼,1975,《中华民国文艺史》,台北:正中书局。
———,1980,《五四时期的小说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
乐齐主编,1997,《女性的柔情与感伤——庐隐小说精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余斌,1995,〈论中国女性文学纵深意识的演进〉,《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1卷第6期,页32~40。
于何生,1998,〈五四文学的哲学基础〉,《西北师大学报》,第35卷第5期,页30~36。
俞忠烈,1986,〈民国初年的无政府运动刘师复与《民声》〉,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任一鸣,1999,〈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一次崛起——五四女作家主体精神与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3期,页8~12。
赵家璧编,1981,《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
张昌华,1997,〈人瑞苏雪林〉,《文学自由谈》,第1期,页130~136。
———,1999,〈馨爱百世:怀念冰心老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3月7日。
张鸿声,1997,〈从人道主义到社会主义——论“五四”劳工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页13~19。
张京媛,1992,《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柠,1999,〈女作家的生育游戏〉,思想的境界(sixiang.com),10月4日(此文尚未在媒体公开发表,《东方文化周刊》曾发表过1000字的摘要)。
张三郎,1986,〈五四时期的女权运动(1915~1923)〉,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赵遐秋、曾庆瑞编,1984,《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毅蓉,1999,〈“原型意象”与《红楼梦》爱情故事的新“范式”〉,《东方论坛》,第3期,页27~35。
张岩冰,1998,《女权主义文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张衍芸〈庐隐小说创作论〉,《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20卷(总第80期),页71~75。
张玉法主编,1981,《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六辑 五四运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赵文胜,1992,〈论“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页80~85。
赵学芳,1996,〈庐隐、萧红艺术风格比较论〉,《临沂师专学报》,1月,页66~71。
赵彦宁,2001,《戴着草帽到处旅行:性/别、权力、国家》,台北:巨流出版社。
郑大群,1998,〈新时期女性角色意识的衍变〉,《理论与创作》,5月,页9~12。
郑怡、陈鹃,1999,〈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第3期,页13~17。
郑宜芬,1996,〈五四时期(1917~1927)的女性小说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周锦,1976,《中国新文学史》,台北:长歌出版社。
——,1980,《中国新文学简史》,台北:成文出版社。
周蜀云,1974,〈忆早期女作家黄庐隐〉,《中外杂志》,第15卷第1期,页15~20。
朱金顺主编,1996,《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著作年表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