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嗑藥族群裡的社會階級

【2003.06.11 蘋果日報 文/陳嘉新(精神科醫師)】

雖然說精神作用物質濫用一直是精神醫療業務中重要的一環,但是實際上我自己在門診中見到的用藥族群,往往和媒體上報導的搖頭族之類相去甚大。

地下社會形形色色

平常報紙上關於藥物濫用的文章不是討論政策方面的疏漏,就是鼓吹藥物使用的有限度開放。這些都不是我要談的事情,事實上我想要談的是門診裡,這些藥酒毒使用者片片斷斷拼湊出來的地下社會文化。

我之所以將這些人說是地下社會,是因為他們一樣具有社會組成的階層流動、經濟關係以及某些隱晦不明的社會認同;當然,所謂「地下」社會並不必然表示這樣的社會活動會隱匿於平常社會的視野之外,這兩種社會群體的關係不論是在空間與實質活動上都有相當大的重疊區塊。

臨床實際經驗中,藥酒毒使用者有所謂「升級現象」,也就是使用者在起初使用社會合法性高的藥物後(包括香菸與酒精,少數國家還包括大麻),會逐漸進展到社會合法性較低,價格則較高的物質(以台灣而言,使用成本最大的當屬海洛英),在地下社會的秩序結構裡,這是一種隱隱然包含經濟能力、階級差異的區別方式,就像平常社會中使用薪水或職稱去區別社會地位一樣。

體質影響吸食偏好

當然,這也不表示你願意花錢就可以晉級,有些人可以花自己的積蓄就買一台兩百萬的Jaguar,也有些人坐在百萬跑車舒適的座椅上還會莫名其妙地彈到車外去。各種藥物的使用選擇上並非全然地取決於自由意志,而是同時受到體質遺傳、性格心理與環境特質的影響;不是你願意花錢買最純正的海洛英就用得起,有時候要看看你是不是這種人。

所以在先天的差異性與後天的自我決定之間,一個社會群體逐漸成形。這些地下社會成員背負了兩種身分認同,操作著雙重的語言系統,有時也許融入平常社會工作賺錢(不管是用哪種方式),有時則運用著地下社會成員特有的體味,去區分對方是同類與異類。我這邊說的體味,並不是一種隱喻的說法,事實上,這是一個安非他命精神病的病人在恢復後告訴我的:「我們是用聞的去區分是用安的或是四號(海洛英)的。」雖然這一類病人看多了我也逐漸「聞」得出來,但是到現在我還是說不出這種「聞」的秘訣何在。

觀察這種地下社會的組成與運作對照起平常社會,會有一個發現:這些地下社會,讓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秩序變得不那麼絕對正確,有些更具顛覆性的可能,事實上已經存在,就像另一類型的地下社會--「外遇不倫族」--一樣。

然而,最讓我對藥酒毒使用者的地下社會感受深刻的,卻是某個吸安吸到精神病發的年輕病人,指著另一個吸了十年有機溶劑的病人說:「你看他,真是不長進,都快四十歲了還吸這種便宜貨。」

Written by admin

21 5 月, 2014 at 2:25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