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以毒攻毒 治療10萬毒癮患者

【2004.11.01 中國時報  記者張瓈文、張孝義 】

國內海洛因吸食者共用針頭,引發嚴重愛滋擴散問題,為幫助這群至少十萬名的毒癮患者戒毒,衛生署史無前例嘗試「維持治療」,以醫用止痛藥、即第三級毒品「丁基原啡因」治療海洛因藥癮患者。這項研究計畫預計明年展開,醫界對此一作法評價不一。
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局長李志恆表示,國內海洛因吸食者共用針頭情形日益普遍,因此感染愛滋者劇增。海洛因對社會傷害很大,吸食者為買藥去偷竊搶奪,殘害身體也破壞家庭甚至造成愛滋擴散。而這群人戒毒效果很差,衛署須思考更有效的方法。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過去因共用針頭感染愛滋的人數,一年只有個位數;但去年全年激增為六十四人,今年截至九月底更多達一六五人。

李志恆說,此一趨勢相當明顯,幾個月前就有學者提議仿效歐美和其他國家,展開「維持治療」。「維持治療」不只是用其他麻醉藥品「抵癮」,還包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治療,和許多人誤解的「以毒養毒」完全不同。

他指出,過去三、四十年來,醫界曾以第二級毒品「美沙酮」(methadone)做海洛因的維持治療,但美沙酮成癮性和毒性都不低,效果不甚理想。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二○○二年核准「丁基原啡因」(Prenorphine)用於治療海洛因毒癮,成癮性和毒性都比美沙酮低,毒癮患者接受治療的服從性和療效都比美沙酮好。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蔡維禎解釋, 丁基原啡因、美沙酮和海洛因都是鴉片類麻醉藥品,都具有止痛和產生欣快感的功用。但海洛因毒性和成癮性最強,戒斷之後非常痛苦;相對的,丁基原啡因藥效半衰期較長,藥效退了比較不那麼痛苦。

李志恆說,國內目前並未批准任何維持療法,為合法使用「丁基原啡因」治療海洛因患者,管制藥品管理局修改「管制藥品管理條例」,增列使用第三級管制藥品從事藥癮治療。

他表示,衛生署已公開招標,徵求醫療院所承辦「丁基原啡因」藥癮治療,目前正針對各醫院進行審查,預計十二月完成,明年就可展開治療。

衛生署擬推動使用止痛管制藥「丁基原啡因 」治療海洛因毒癮研究計畫,具有多年輔導戒毒經驗的基督教晨曦會牧師申耀斌指出,吸毒者最難戒治的是對毒品的心理依賴,利用低癮性藥物戒治高癮性的毒品,戒毒效果恐怕有限。

法務部矯正司長黃徵男也對替代性藥物戒毒的成功率表示懷疑,黃徵男表示,出獄受刑人的再犯率約六○到七○%之間,但毒品犯罪再犯率高達九成以上。以替代性藥物戒毒,只能減少販毒集團從毒品中牟取暴利,對根治戒毒沒有幫助。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2:54 下午

中國教育部 要求制止中小學生玩死亡遊戲

【2004.06.09 中央社】

中國教育部向大陸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制止近來在中小學生間流行並有蔓延趨勢的「死亡遊戲」。

星島日報今天報導,中國中小學生間盛行的死亡遊戲,是以外力導致腦部暫時缺氧缺血,令人產生幻覺。中國教育部為此發文要求制止,強調這種遊戲會造成腦細胞損壞、腦功能下降、記憶力衰退,並有生命危險。

教育部發文指出,死亡遊戲借遊戲之名,行殘害學生之實,以生命為兒戲,駭人聽聞,令人髮指,引起了社會媒體廣泛關注。「中央領導同志對此高度重視,批示要求研究制止殘害青少年的這種遊戲」。

廣州市教育部門接獲通知後,要求市屬各高校、職業學校及中小學,掌握並上報學生玩死亡遊戲的詳細情況,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制止這類遊戲蔓延。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2:53 下午

國家的嚴格禁煙與法西斯主義

【2004.06.09 中央社】

Robert N. Proctor著有The Nazi War on Cancer,在書中指出德國法西斯政府以國民健康為由開始了公共禁煙措施,當代禁煙的許多思考邏輯是來自法西斯主義的。

另外,Pierre Lemieux 所寫的Smoking and Liberty: Government a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這本小書(Varia Press, 3 edition, 1997)則陳述即使國家反煙的宣傳都是真的,但是許多嚴格禁煙措施已經破壞了個人自由。作者更進一步顯示國家事實上才是公共健康的最大危害者。

相關的書評參考網頁文章

http://www.nietrokers.nl/e/n04090.html

http://www.pierrelemieux.org/artproctor.html
Barnes and Nobel網路書店對於Robert N. Proctor的The Nazi War on Cancer有個很好的書評,值得在此複製給大家參考。

From Our Editors
The Barnes & Noble Review Asking probing questions about why science thrived under fascism, Robert Proctor explores the advances made in cancer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in Hitler’s Germany. Several hours before the Germans launched the deadliest campaign in military history in 1941, Adolf Hitler and Joseph Goebbels, the minister of popular enlightenment and propaganda, were discussing the timing of their imminent invas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ccording to Goebbels’ journals, the two worked on Hitler’s speech, and marveled at the ways in which they were planning to defeat communism and change the map of Europe. But that night, Hitler and Goebbels also discuss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cancer research made by Nazi doctors in their pursuit of a “sanitary utopia.” As science historian Robert N. Proctor exposes in his provocative new book The Nazi War on Cancer, the Nazi medical establishment was years ahead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public health reform and research. Proctor is far from being a revisionist historian, and recognizes the extreme sensitivity of his subject matter. In fact, he is a cautious and elegant writer who frequently reminds readers of his earlier book, Racial Hygiene: Medicine Under the Nazis, in which he documents the horrors of Nazi medical experiments. In this book, however, he finds that some Nazi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actually path-breaking and may have developed some of the era’s most successful cancer prevention programs. As Proctor is careful to distinguish, The Nazi War on Cancer is not a book that champions Nazi medical practices; rather, itis “abook about fascism, and a book about science,” as the author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fascism suppressed certain kinds of science&[and] how fascist ideals fostered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lifestyle fashions that look strikingly like those we today might embrace.” Until now, historians’ focus on Nazi medical research has traditionally concentrated on political and racial ideology, because “little might appear to be gained by pointing to Nazi success in fighting food dyes, tobacco, or occupational dust.” But the extraordinary work conducted during the Wilhelmine and Weimar eras was undeniable — German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was the envy of the world at that time. In what is perhaps one of Proctor’s most astounding revelations, evidence of the link between cigarette smoking and lung cancer was published as early as 1929 by Nazi physician Fritz Lickint, though cigarette incriminating studies didn’t appear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til 1950. Hitler was a virulent anti-smoker, and his regime launched one of the most aggressive anti-tobacco campaig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1938, smoking was banned in many offices, hospitals and rest homes, and “no-smoking” cars were established on all German trains by the following year. According to one propaganda poster, Hitler attributed his “performance at work” to his ability to resist both nicotine and alcohol. Diet was also important to the Nazis, and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strongly promoted the consumption whole-grain breads, vegetables, and fruits, and other foods that were low in fat, high in fiber, and free of artificial colorings and preservatives. Germans were also encouraged to consult their physicians regularly for early cancer detection, and women were taught how to perform breast self-examinations as early as 1936. As one poster caption read: “Every automobile gets a regular checkup; that is obvious. Shouldn’t the much more complicated machine of the human body also get regular checkups?” Why were Nazis so concerned with cancer prevention? Proctor notes that cancer “expressed larger cultural idioms” and became “a metaphor for all that was seen as wrong with society.” Because of this, the German body “belonged” to the Führer, and good health was considered a citizen’s duty. Because Nazi public health workers attributed improper diet 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cancer, the effort to become the master race could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healthy living. As one Hitler Youth manual asserted, “Nutrition is not a private matter!” It is far from Proctor’s intention to express the simplistic and irresponsible sentiment that “good can come from evil” by bringing readers’ attention to the progress made by Nazi scientists. Instead, this brave and sophisticated account brilliantly evokes the nuances of ethical paradoxes, as Proctor successfully points out our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 routine practice of science can so easily coexist with the routine exercise of cruelty.” —Kera Bolonik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2:53 下午

以色列青年 到海外吸毒減壓

【2003.11.11 自由時報  記者陳宜君 】

對夾在戰爭與成年壓力之間的以色列年輕人而言,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能逃避為祖國奮戰的義務,且不須為所作所為道歉的機會,就是選擇到國外停留一段時間。

以國青年不論男女,高中畢業即須從軍。他們到了二十多歲,可選擇擺脫強制性兵役的義務時,多已飽嚐戰爭與恐懼之苦,並面臨良心譴責的嚴重問題,因此都會結伴到 國外停留一或兩年。許多人選擇玻利維亞、祕魯或泰國。少數會到澳洲、紐西蘭。但多數退伍青年前往印度︱每年約有三萬人選擇到此展開讓心靈洗滌,且通常包括迷幻藥體 驗之旅的旅程。由於人數眾多,這已成為以色列的世代現象;每年甚至會有數百人因為吸毒過量,回國後必須就醫。

以色列青年過去選擇前往歐美深造、實習與發展事業。如今,他們在發展中國家迷失自我,追求放蕩、逃避現實或某種新世紀(New Age)風格的心靈洗滌,但許多人返回 祖國後卻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美國洛杉磯時報十日在報導中指出,明白以色列同時面臨的獨特壓力與生存問題,就會瞭解該國青年成群結隊前往印度,且一到當地就沉迷於吸毒的原因。

以色列在八○年代入侵黎巴嫩,引爆巴勒斯坦人發起反抗運動以來,就出現青年集體前往印度吸毒的現象。巴人三年前升高抗以行動規模後,此現象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趨 勢。

以國作家陶布認為,這個現象可能是以國年輕人的中心意識形態崩潰,開始產生質疑所致。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2:52 下午

信耶穌,得大麻

【2003.01.08 中國時報  記者潘勛 】

根美國專家研究指出,耶穌及其十二使徒很可能是以大麻為基礎配方的香膏來協助治療有傷殘疾病的人。

專家表示,基督教會早期所使用的該香膏含有萃取自大麻、稱作「大麻波仁」(kanehbosem)的成份;塗在皮膚,再吸收入人體,可以幫忙醫治多種疑難雜症。

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麻藥專門雜誌「飄飄欲仙時」(High Times),主撰人班奈特表示,他的發現係根據聖經經文研究而得。「英國廣播公司」六日報導,班奈特的專論並不質疑聖經上記載的神蹟是否屬實;文中側重討論早期基督教會是否使用含有醫療成分的物質。然而,文章也不排除盲目信仰基督確實有其功效。

班奈特表示,當時大麻廣泛運用在治病,而且有考古學紀錄支持本論點。他強調,古代香膏含有份量很高的大麻萃取物質。

班奈特說:「諸如原始希伯來文版本聖經『出埃及記』記載,香膏的配方中含有超過六磅的大麻波仁-本成分經權威人類語言學家、字源學者、植物學者等其他專家確認-再加上大約六夸脫的橄欖油及多種芳香藥草而成。古代塗香膏的人,直言之即浸泡於這種有奇效的混合精油中。」

班奈特暗示,耶穌及其使徒施展的某些醫療神蹟當中,香膏很可能扮有重要角色。「在古代,罹患如癲癇等疾病被歸因於邪靈附身,要治療此病,即便是借助某些藥草,都被視為驅魔或施展神力來醫病。大麻的奇效不僅可以治療癲癇症,耶穌及其門徒還用大麻來治療許多其他疾病,如皮膚病、眼疾及月經不順。」班奈特表示,假如大麻是古代基督教香膏的主要成份,而且接受香膏,才讓耶穌及其信徒成其為基督徒,那麼,迫害用大麻的人,便是敵視基督的。

耶穌基督有可能也吸大麻

【2003.01.17 聯合報  記者王麗娟】

「耶穌基督是吸毒者嗎?」這是下個月「興奮時刻」雜誌一篇文章的標題,作者是主張可自由吸食大麻的班尼特,此君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星期泰晤士報認為他的說法不無道理。

「興奮時刻」是一分支持吸食大麻的雜誌,班尼特在文中探討古代猶太教使用大麻的情形,並提出耶穌基督傳教時定有使用能改變人類心志的物質,例如他應是以大麻為主的油為人塗眼睛與治療皮膚病。報導說,雖然班尼特的說法極為聳動,但不無可能。幾乎所有宗教都有用藥紀錄,基督教自不例外。

古時候中東普遍種植大麻,幾乎和蘆葦一樣常見。大麻不只提供有營養的種籽,同時也是編繩的絕佳纖維。

當然古代的人也知道大麻可能製造的愉悅感,採收時的接觸常讓他們進入飄飄然狀態。一九三五年,一名斯洛伐克語言學家認為,英文聖經中所說的「芳香植物」實際上即是開花大麻,有些猶太當局並未反對這樣的說法。

古代人即對藥草的療效深感興趣,現代醫學認同大麻是有效的解痛藥,且可治療硬化症,很可能古代人也知道或相信大麻的療效,只是年久失傳。

基督到底是否吸食大麻?在泰晤士報上撰文的教授魯克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理由之一為基督(Chirst)一字本身即是「被塗油者」之意,而他認為基督所塗之油是聖油。

基督教的聖油,根據記載,是以大麻花、橄欖油與其他藥草及香料提煉而成,班尼特認為,這也是基督會產生幻覺的原因。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2:51 下午

合法吸毒 減少犯罪?

【2002.11.11 星報  記者彭素娟 】

西方有不少國家近年來有傾向毒品合法化的趨勢,其根據是癮君子在醫生的督導之下吸毒,能防止毒品氾濫,而合法化可加強對癮君子的監督,防止其混合使用多種毒品,以減少死亡率與因吸毒導致的犯罪行為、社會問題。

目前不少國家有毒品合法化與半合法化的現象,其中荷蘭是目前唯一毒品有條件合法化的國家,所謂有條件指的是對硬性、烈性的毒品嚴禁公開交易,但對軟性的大麻特別放鬆管制,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三大城市,合法吸食大麻的咖啡廳林立,光是阿姆斯特丹就有兩百多家,一般荷蘭人認為吸食大麻這類的軟性毒品並沒有酗酒來得嚴重。

至於半合法的國家也不少,澳洲在雪梨設立注射室,提供癮君子合法注射毒品的場所;英國政府日前免除民眾限量持有及吸食大麻的罪行;德國在七大城市設立七百個吸毒點,癮君子都可在合法的吸毒點公開吸毒;葡萄牙當局不再視個人吸毒與持有者為刑事犯罪,只要繳交罰款即可閃人;瑞士撤銷販售安非他命的判決,理由是安非他命是軟性毒品;西班牙與義大利政府也免除大麻持有者的判刑;加拿大當局同意大麻合法使用於醫療用途上,但對商業及非醫療用途的大麻生產、販賣,仍視為非法行為;美國曾有八個州透過全民公決提出醫療用途的大麻合法化,不過聯邦法律並不承認這些州所開的先例,而遭到美國最高法院的撤回。

假如您到了一個不取締搖頭丸的國家,您會不會想嘗試看看搖頭丸?
不知道 0.3%

會 11.7%

不會 88.0%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2:50 下午

國家強迫軍人磕藥

【2002.08.11  中國時報  王嘉源/綜合報導】

當電影「捍衛戰士」中的主角「孤獨俠」和其搭檔喊道,「我覺得需要速度」時,指的是他們所駕駛的F-十四雄貓式戰機快速又剽悍的性能。但在阿富汗空戰中,「需要速度」可能表示截然不同的意思。

「速度」是甲基安非他命的別稱,有些美軍飛行員為了提升作戰能力而使用這種藥物。一些美軍軍官認為,儘管這類藥物可能會讓人上癮和出現包括過度緊張和沮喪等副作用,為了提神和集中精神,尤其是在從事長程轟炸任務時,這種藥物有其需要。

據美軍消息人士指出,這類藥物一般稱為「迪西卷」(Dexedrine ),包括使用安非他命對抗疲勞,以及在不出勤時使用鎮定劑協助入睡。飛行員稱這些為「衝刺丸」和「止衝刺丸」。美軍開立這些藥物是合法的,而按規定也未強迫飛行員使用,但如果他們拒絕使用,他們的前途可能會受阻。

五角大廈先進防禦研究計畫署的一份文件指出:「如果有能力對抗喪失睡眠的心理和生理作用,現行有關『作戰速度』的軍事概念及當代軍種作戰順序將會產生丕變。」該署主張採行一種「激進途徑」,以達到多達七天「靠協助維持作戰能力」。而與此相較,像使用咖啡因和安非他命等刺激性藥物只算是「漸進和有限的」途徑。

美軍特種作戰指揮部也在一項備忘錄中說,預料未來的特種部隊戰鬥員將會依靠「運動增能藥物」(像一些運動員所使用的藥物),「以應付環境和心理所產生的壓力,提升戰鬥員的力量和有氧心肺耐力」。

然而,美國海軍一本飛行醫師手冊則指出,安非他命可能會出現像異常興奮、沮喪、過度緊張和上癮等副作用。該手冊並提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未批准使用迪西卷對抗疲勞。

並不只有「衝刺丸」才會產生副作用。幫助睡眠的「止衝刺丸」也可能帶有危險的副作用,包括在藥效出現時發生所謂「前行性失憶」,也就是說飛行員可能會忘記自己要執行的任務是什麼。

大體上美軍飛行員使用刺激性藥物的問題在美國一直未出現報導。但在英國和加拿大這個問題曾在最近被提起,尤其是據信與某些轟炸任務出現失誤可能有關。

最近更傳出有些從阿富汗作戰返國的美軍出現侵略性和暴力行為,被懷疑也可能是使用這類藥物的後遺症。而隨著美軍日益側重以空戰捍衛國家安全,飛行員使用藥物提升作戰能力的問題可能會變本加厲。

 美飛行員嗑藥?誤炸阿富汗友軍

【2002.12.23 民生報  本報綜合報導】

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美軍今年4月17日在阿富汗誤炸友軍,造成四名加拿大軍人死亡、八人受傷的意外,傳出驚人內幕,可能是駕駛戰鬥機的飛官服用安非他命提神,受到藥物影響所導致。

誤炸友軍的飛官是施密特和昂巴克,當時兩人分別駕駛一架 F-16 戰機執行任務,兩人被控四項誤殺和失職罪名,軍事法庭將在下月初審。

美國空軍把發給飛官的安非他命稱為「行動藥丸」(Go Pills)。如果有飛官拒絕服用,會被上級視為不適合參與某些飛行任務,飛官為避免影響前途被迫服用。也有報導說當年參與波灣戰爭的美軍飛官後來都染上毒癮。

Written by admin

16 5 月, 2014 at 11:05 上午

CIA迷幻藥實驗 拿人當白老鼠

【2002.01.03 聯合報  董更生 特譯華盛頓郵報】

一九八四年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從美國中央情報局退休的高特立在等候一個最不尋常的訪客艾麗絲‧歐爾森。卅年前他答應寡婦歐爾森隨時可以去看他。

歐爾森女士現在說,她只要知道他先生是怎麼死的。歐爾森的檔案被蓋上「最高機密」,是冷戰時期的黑暗檔案之一。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十九日,當時年方四十三的歐爾森和一些政府研究人員一起在馬里蘭州一家旅館,他們的杯中被摻入迷幻藥LSD。後來他就變得鬱鬱寡歡,有一天被政府人員帶走,廿八日清晨兩點半,他的屍體被人在紐約發現,身上只穿著內衣褲。

廿二年後,歐爾森女士無意間在華盛頓郵報上看到她先生可能是中央情報局心智控制實驗下一個不知情的白老鼠。她兒子則發現歐爾森的死並非意外,而且只有主持中央局LSD計畫的高特立知道全部過程。

高特立是個小人物,但對在冷戰中長大的一整個世代美國人,他的實驗證實中央情報局是個流氓機構。他所主持的那些無法無天的計畫正足以說明美國政府亂搞。一九五一年,高特立加入中情局,分發到化學部門工作。他很受到同事的器重。據說他曾在一九六0年否決一項以LSD噴霧暗殺古巴總統卡斯楚的計畫。

高特立轉而負責藥物和心智控制是在韓戰時期的事。當時有很多報導說美軍戰俘被下藥和被「洗腦」,情報單位說共產黨會邪惡地控制無辜的美國人,說蘇聯弄了很多LSD,但美國暗中摸索,總要有人去弄清楚。所以這就變成中情局的事。

一九五三年中情局開始研究「情報作業中行為控制的各種方法」,包括電擊催眠等。高特立設法與中情局畫清界限,他曾對朋友說親自嘗試LSD兩百多次。對歐爾森下藥的那次他也在場,迄今無人能證明是他下的藥,不過批准那次實驗的一定是他。

Written by admin

16 5 月, 2014 at 11:05 上午

搖頭族不乏中產階級人士

【2002.08.28  聯合報  記者施沛琳/台北報導】

搖頭族 不乏中產階級人士
他們可能是公務員、知識分子 生活有目標 不見得糜爛

警方掃蕩搖頭店、藝人服用搖頭丸被勒戒等社會事件愈來愈受矚目,但搖頭族的生活型態始終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根據兩位文化工作者正在進行有關台灣藥物世代的訪談調查發現,搖頭不是青少年的專利,搖頭族中不乏公教人員、文化人、時尚界等中產階級與高級知識分子。

文化工作者「大J」與「小J」在網路上發行相關主題電子報,不定期撰寫對搖頭族的現象觀察,以及一些個人私密感覺與心情,約有兩千人訂閱。最近這些文章準備由商周集結出版。商周出版選書顧問何穎怡指出,文章中對一些搖頭族的用藥經驗有詳細的描述,應該是台灣第一次有這樣的陳述。

譬如:有些搖頭族事實上是對文學藝術有很深感覺的愛好者,他們每天上班、下班後往健身房報到、周末固定去搖頭鬆懈自我,他們的生活非常有目標,並非外界所想像是社會的廢物或糜爛象徵等等。

搖頭族也不只是搖頭店裡被警方取締的青少年,「大J」與「小J」正在進行「台灣藥物世代白皮書」訪談,以實際訪談方式首度深入探討台灣搖頭族的形形色色。

「小J」透露,這項訪談著眼於為台灣近兩三年來用藥世代現象的描繪,大約有三十人接受訪問,主要從用藥後身體反應與變化、長期與短期心理改變,以及用藥對人際關係衝擊等角度,訪問人也從中分享用藥人為生命開了更豐富一扇窗口的經驗。

通常,社會普遍印象認為,只有青少年才會是搖頭族,其實不然,「小J」訪談的例子中有公教人員、文化界、時尚界等中產階級人士;而何穎怡也說,她周圍更有不少中年且均為知識分子的朋友也是搖頭族。

Written by admin

16 5 月, 2014 at 11:04 上午

哈佛教授 搖身成為迷幻藥大師 一生特立獨行 抗癌化作公共事務

【1996.06.02  中國時報  賴永乾譯】

Timothy Leary李瑞的網站

http://www.leary.com/
http://www.erowid.org/culture/characters/leary_timothy.shtml

從哈佛大學教授搖身一變成為迷幻藥大師,並喊出嗑藥可以讓人「看破、羽化、解脫」口號的堤摩太.李瑞,浪跡天涯大半生後,1996年五月三十一日於美國加州比佛利山莊家中,在連呼「有何不可?」聲中溘然仙去,享年七十五歲。一生特立獨行的李瑞,獲知自己是前列腺癌末期後,便透過廣播和電腦網路把個人抗癌經歷化作公共事務,死後更將展開最後的壯闊之旅:骨灰搭火箭,飄飄撒太空。

從哈佛大學教授搖身一變成為迷幻藥大師,並喊出嗑藥可以讓人「看破、羽化、解脫」口號的堤摩太.李瑞,浪跡天涯大半生後,1996年五月三十一日於美國加州比佛利山莊家中,在連呼「有何不可?」聲中溘然仙去,享年七十五歲。一生特立獨行的李瑞,獲知自己是前列腺癌末期後,便透過廣播和電腦網路把個人抗癌經歷化作公共事務,死後更將展開最後的壯闊之旅:骨灰搭火箭,飄飄撒太空。

生前安排 骨灰灑向太空

李瑞的義子薩查瑞說,他最後遺言是「大棒了」。羅欣則說,李瑞對她所說的最後幾句話是,他很興奮終於可以「御光入太空」:李瑞在世最後片刻的光景,已經用錄影機拍下,稍後可能上網際網路。至於骨灰撒太空則是李瑞生前一手安排,時間可能在九月廿五日到十月廿五日之間,屆時他七公克的骨灰將和「星艦迷航記」創作人羅登貝里及另外廿八位名人的骨灰,搭波士頓「天路」公司的小火箭,估計發射進入地球軌道後十八個月至十年間,李瑞的骨灰便可彈入大氣層中燒毀。

李瑞是頗有成就的臨床心理學家,對東方神怭主義稍有涉獵,做過迷幻藥實驗,生前為此亡命天涯,同時又是作家、軟體設計師,這一生可說是波瀾壯闊。

迷幻名言 看破羽化解脫

不過,李瑞的早年倒是無甚奇。他一九二○年出生於麻省春田市,獲有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博士學位,一九五九年應聘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並於六三年與亞爾波特教以LSD進行一系列實驗。

當時迷幻藥是瑞士某實驗室的新產品,據說李瑞是傳播學者麥克魯漢勸他為LSD想個「擲地有聲」推揚之詞之後,在淋浴時靈光一閃,「看破、羽化、解脫」這句名譟一時的名句於焉問世。

這句話使成為反文化的標竿,也使他遭哈佛大學革職。哈佛指責他常不到校上課,李瑞則認為完全是因為他在提倡使用迷幻藥的緣故。

李瑞和亞爾波特離開哈佛之後,前往希區考克家位於紐約密爾布魯克的華廈,金斯柏格、柯羅亞克、赫胥黎等「頹癈的一代」偶像級人物紛紛聞風而來。

頹廢年代 隨處可見蹤影

李瑞曾跟約翰藍濃與小野洋子夫婦合唱「給和平一個機會」,也曾遠走異國,在阿爾及利亞和黑豹黨頭子柯里佛同行共宿。一九七三年,他在阿富汗被美國幹員逮捕,押回加州監獄。在昔日夥伴一一抽腿之後,李瑞仍然對迷幻藥拓展心智潛能深情不渝,一九七六年出獄後,他開始巡迴演講和出書,而且隨著毒品、性、搖滾樂時代逐一展開,似乎處處都有李瑞的蹤影。

李瑞結過五次婚,第一任妻子於一九五九年自殺,兒子不滿父親浪蕩生活跟他反目,女兒射殺男友被捕後於一九九○年在洛杉磯監獄上吊自殺,而李瑞自己也在一九九五年一月診斷出前列腺癌末期。從此之後,他便把全部心力放在「展開畢生最動人的部份」──死亡上。

Written by admin

16 5 月, 2014 at 11:03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