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聲明稿:

評論:

新聞:

後續:

 

性取向大和解 

 楊維敏     中國時報 論壇  930126 

 羊年尾最令人震驚的新聞是,除夕前一天晚上,衛生署宣佈參加一場轟趴的九十二名同志中,一半的人感染性病、其中廿八人是愛滋病帶原者。這個事件不只震撼同志圈,整個社會都為之議論紛紛。

 高感染率是這個事件成為焦點話題的主因,儘管事件本身令人震驚,但還是有很多問題要澄清。

 第一,愛滋帶原者不等於同志,很多同志嚴守安全性行為,他們不該成為這個事件的無辜受害者。第二,當天與會者的高感染率可能原因之一是,會參加這種轟趴的人,可能本身就是行為模式比較活躍的人,因此感染機會大,但不代表同志的整體感染率就是這麼高。第三,衛生署主動比對名單、主動公佈結果,是愛滋病防治的負責行為,不該被譴責。第四,比對名單的做法是警方把參加轟趴者名單交給衛生署,而非衛生署把愛滋病帶原者的名單交給警方,因此沒有所謂衛生署洩露愛滋帶原者隱私的侵權問題。

 國內愛滋病防治最大的一個困境,是高危險群不願出面接受篩檢,而這種抗拒又反映出社會對同志的低接納度、甚至是歧視與敵意。但在這個新聞事件中,媒體一再重複當天現場幾十名同志衣不蔽體的畫面,令參加的人不堪、令閱聽人不忍;現場畫面是一回事,相關新聞的製表、圖像也以此為主,是否對同志們太過了一些?當天護士抽血時,還有同志小聲向護士們承認自己是愛滋帶原者,要護士小心一點,其間反映的善意,社會也應給予相對的回應。

 相對於西方國家,國內社會對同志的認同度明顯偏低,但也就是這種區隔與劃分所產生的壓力,使得部分同志們自暴自棄,不願接受防治體系的幫助;也有人因此心懷恨意,蓄意感染他人。其實,根據國內的醫療經驗,目前雞尾酒療法對愛滋病患的存活延長率,比傳統方式好二倍。如果能夠積極防治,因愛滋病造成的個人與社會損失,都可以大幅降低。

 轟趴事件只是部份有嗑藥、多P等高危險性行為愛滋帶原者的行為;愛滋帶原者也不等同於同志。社會必須正視同志人權,減少標幟壓力,以利愛滋病防治;高危險群同志也要以負責的態度,接受自己必須被約制的事實。在臺灣的社會努力於族群、性別、黨派和解之際,也許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各種性別取向族群也該放下心中的障礙,學習互相尊重。

國際邊緣頭條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