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第一遭 代理孕母公民預備會議 廿人代表

【2004.08.25 中國時報   記者張瓈文/台北報導】

「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將於本周末舉行預備會議,九十二位報名民眾中,廿人被抽選為代表,其中兩人是不孕婦女。主辦單位表示,公民會議參與者基本上排除利益團體,但不孕婦女只是與代孕議題有關,不能算是利益團體,不必排除她們參與。

代理孕母該合法或禁絕,衛生署經歷十多年討論沒有定論,決定尋求公民會議解套。本周末舉行預備會議,九月十一、十二、十八日召開正式會議。這是國內第一次就公共政策進行公民會議,結論雖然無法律效力,但衛生署將作為決策參考。

計畫主持人、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林國明表示,公民會議只召開一次記者會、沒有宣傳,仍吸引九十二人報名,算是不錯的成果。他說,這些人多是看了報紙來報名,將近七成是婦女,多數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居住地以台北市和台北縣為主,年紀以三、四十歲最多。

林國明表示,報名者的職業分佈很廣,學生、家庭主婦、工商業者、媒體業者,還有醫生。為了反映人口異質性,主辦單位對報名者進行分層抽樣,抽選出女性十二人、男性八人,居住地分佈各區,年紀範圍也很廣,但教育程度比平均水準要高一些。

他說,報名者的動機各異,有人想更了解代理孕母,有人想「善盡公民義務」,有人想表達不孕婦女的心聲,還有人言明是代理孕母的支持者。

林國明表示,公民會議開放所有公民討論,不孕婦女也是公民成員的一群,沒有必要過濾,也不該把她們視為利益團體。

本周六、日舉辦的預備會議中,廿名代表將上課及閱讀獲取代理孕母的基礎知識,並討論出正式會議要討論的子題和議事規則。兩天會議中,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何弘能將解說人工生殖技術、台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介紹代理孕母歷史、台大法律系教授陳昭如解說代理孕母的法律爭議、高醫性別研究所教授陳美華分析代理孕母的社會爭議。

林國明表示,為避免上課資訊偏頗,師資和教材都經過執行委員會同意,執委會成員包括支持和反對代理孕母的各方成員。經過上課的代表們九月參加正式會議時,將聆聽專家及利益團體以類似證人的角色提出證言和主張,並和他們對談,最後作出支持或反對代理孕母的結論和理由。

陳昭姿:廿人結論難抵立院民意

【2004.08.25 中國時報   張瓈文/台北報導】

爭取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和信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認為,公民共識會議的廿人根本不具公民代表性,衛生署若依此完成人工生殖法草案,將來法案在立法院勢必面臨嚴重考驗。立院只要質疑,「廿名代表和兩百多名立委,誰比較有民意基礎?」衛生署就啞口無言。

陳昭姿表示,公民共識會議最後抽選的廿人雖然包括兩名不孕婦女,但不表示這些人能反應民意。她指出,藥品臨床試驗如果只找來廿人來做實驗,一定不能代表母體,實驗結果只能以個案認定。自然科學都有這類限制了,社會科學的範圍更廣泛,廿人怎能代表台灣公民的意見?

她說,就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來說,廿人實在太少,要說這些人的意見是「公民共識」,科學基礎上站不住腳,不足以說服大眾。

她認為,代理孕母要不要立法禁止或合法化,衛生署歷任五任署長都無法決定,最後想到用公民會議來尋求突破,但預期仍然不會有結論。陳昭姿指出,代理孕母的爭議討論多年,許多立委對這項問題有深刻的了解,也有一定的看法,衛生署如果以廿人的討論結果為政策依據,將來出爐的草案怎麼在立法院說服看法不同的立委?

公民會議 須達共識 形成結論

【2004.08.25 中國時報   記者張瓈文/報導】

「公民會議」意指邀請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針對爭議性的政策,事前閱讀資料並討論,設定他們最想探查的問題。然後在公開論壇中,詢問專家這些問題,互相辯論做成判斷,最後將討論共識寫成報告向社會大眾公布,並供政府決策參考。

公民會議起源於丹麥,曾有十七個國家針對公共政策舉辦過公民會議。韓國和日本曾就基因改造食品、基因治療、基因篩檢、複製人等議題舉辦公民會議。還沒有任何國家以公民會議討論代理孕母。
一般來說,高度爭議、涉及價值衝突、需要政府政策回應的議題,最適合以公民會議討論。公民會議的結論不是只有贊成或反對的「是非題」,而是必須詳述贊成或反對理由的「申論題」。

公民會議和公聽會的形式和精神有差異。公聽會的參與者多是與議題相關的利益團體,公民會議參與者則是一般公民。公聽會著重參與者的意見表述,而非彼此溝通,參與者不見得對事件有充分的資訊;公民會議著重溝通討論,必須達成共識。公聽會不必形成結論,公民會議必須作成結論。

Written by admin

19 12 月, 2013 at 10:50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