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食物的挑戰
【2000.12.12 雲程】
基因改造作物的影響盤根錯節,並非任何一國可獨斷獨行的發展,各國須建立跨國的規範機制不可。對岸的中國熱切的擁抱基因改造作物,現在已有超過 40 種的新作物在量產中。
衛生署在社會大眾還未知悉的情況,與尚無足夠的檢驗能力之下,兀自的規定 5% 為強制標示的臨界標準,無視於許多基因改造食物與作物只移動一或二個基因的事實。這樣的管理措施能否真正保障國民的健康呢?尤其大小三通在即,對岸的基因改造食品與作物長驅直入的話,又要拿什麼來把關呢?
近日衛生署在消費者團體的壓力之下,決定加快訂定基因改造食品 ( Gene modified food, GM food ) 標示的腳步。根據計劃,衛生署預備在未來二到四年中,強制含有 5% 以上基因改造食品應有標示義務。衛生署此舉,說是跟隨飲食習慣相近的日本法例而訂,但相對的,歐洲國家卻嚴格限制 1% 以上即需強制標示。
除了公共電視曾有討論性節目注意到之外,基因改造食品的議題,並不為性喜八卦的膚淺電子媒體所愛。其實,基因改造食品 ( 及作物 ) 具有不下於核能輻射的爭議性,甚至其影響範圍還更大,但眾人卻未被告知。
消費者團體以及環保團體最大的疑慮,就是一旦基因改造作物進入生態體系中,就沒有重頭來過的可能。可惜的是截至目前為止,生物科技界對於基因改造作物如何影響環境,還是一片空白。
基因改造作物與過去幾千年來經由接枝、受粉、交配所達成的傳統品種改良不同。傳統的手段只能限定在較低階如「同科、同屬、同種」 ( 界門綱目科屬種 ) 內為之,但是透過分子生物學操作的基因科技,卻能貫穿種種階層,甚至跨越「界」的藩籬,以致於可以造出動植物不分的新物種。舉例來說,現今的科技已經能將螢火蟲發光的基因,轉植到煙草上,使得煙草葉在缺水時會發出螢光通知主人澆水。動植物的混淆並不好笑,也並非僅止於「出家人是否會破戒」這般簡單。一旦這樣的作物透過辛勤的蜜蜂傳粉,而擴散到生態系中,會導致何種影響?這樣的作物是否對人類有長短期的毒性?都是不可小覷的命題。
基因科學家認為:經過實驗得知蜜蜂具有區域性,花粉傳遞對距離的衰減度相當大,不必過慮。但,他們只是將「一種」新作物放入生態系進行短期的觀察而已。生態系複雜的程度,其實比預測整個社會的投票行為還要困難。如果拉長時間,或同時放入生態系的是千百種新作物時,科學家的簡單推估模型,是否仍舊有效,是值得懷疑的。
其次,科學家雖然可以在實驗室中測試新作物的「毒性」反應 ── 包括化學成份以及其遇熱的穩定性,但是,並無法偵測到影響力更大範圍更廣的「過敏原」。眾所周知,「過敏現象」是現今食物中最令人關切的課題之一,如小麥、牛奶、玉米、黃豆等都會引發包括氣喘、紅疹等過敏反應。某些氨基酸的組合如花生的過敏,甚至會讓人死亡。誠然,人類對新的食物一向容易有過敏反應,人類的生存也永遠在危險與溫飽之間不斷的求取平衡。然而傳統的食物給人們足夠的時間來調適,但是本世紀的食品添加物,以及下一世紀更劇烈的基因改造,根本不給人們有調適的機會,後果真的難以想像。
基因改造作物的影響盤根錯節,並非任何一國可獨斷獨行的發展,各國須建立跨國的規範機制不可。對岸的中國熱切的擁抱基因改造作物,現在已有超過 40 種的新作物在量產中。相對的,人口大國的印度卻決定在不清楚其影響之前不接受基因改造作物。這也充分的佐證了專家所言,世界糧食並非不足,飢荒多因戰爭、缺水引起,基因改造作物之出現,其實與飢荒無甚關係,多源自於科技的好奇心與資本主義運作邏輯的必然而已。
當然,防治病蟲害是基因改造技術的另一項崇高的目標。現今基因科技已能使「害蟲」不喜歡吃新作物,或吃了基因改造作物之後,因無法消化而死亡。不過,害蟲無法消化的作物,人類是否容易消化呢?或者毒性、過敏原、消化性是否有累積的特性?是否會經由複雜的食物鏈,而間接的影響了人類呢?這些疑問到目前為止,即使很有勇氣的科學家們都還不是很清楚。
為使得改造過的基因不會四處傳播,科學家也不得不構想出「毀滅基因」的概念 ── 使改造作物在成熟過後就啟動「毀滅基因」自殺,以免繁衍不適當的後代而遺害生態系。只是,如同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那位數學家的名言:「生命自然會找出路」一樣,誰也不敢保證真實的結果會如何。
在社會面上,幾千年來農人以保留部份當季的自家穀物,做為下一季的種子的栽培方式,將來會變成需要向如生物科技巨人孟山都 ( Monsanto ) 購買種子。不願意購買也可以,只要敢承受如「害蟲」都向自家田裡報到的景象。屆時,農業資金的流動,又會導致何種社會結構的變革呢?
一年前,有兩千多種的基因改造食物在英國市面販賣,目前只剩一百種,而台灣進口的大豆,據專家說一半都是基因改造食品 …… 。基因改造食物已被英國民眾所拒絕,因為它們認為基因改造食物只有利於農人、生化科技公司,而非消費大眾,台灣民眾卻還被矇在鼓裡。
衛生署在社會大眾還未知悉的情況,與尚無足夠的檢驗能力之下,兀自的規定 5% 為強制標示的臨界標準,無視於許多基因改造食物與作物只移動一或二個基因的事實。這樣的管理措施能否真正保障國民的健康呢?尤其大小三通在即,對岸的基因改造食品與作物長驅直入的話,又要拿什麼來把關呢?
從元旦開始的二十一世紀,恐怕註定是個充滿挑戰 ── 大自然反過來向人類挑戰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