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基因科技假溝通… 感覺超載 市民拒絕了解 如何建立科技公民社會

【2001.05.15  聯合報   葉保強/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專案教授(桃縣中壢)】

新世紀之初,沒有一項科技能比基因科技帶給社會如此複雜的情緒與聯想,人們的情緒及想像空間幾乎都被基因科技所伴隨著的希望與憂慮霸佔了。

單就基因科技的種類及名稱就夠嚇人了:基因晶片、基因指模、基因篩檢、基因測試、基因治療、基因改良、基因圖譜、基因排序、「基因嬰兒」、基因貴族、基因賤民、基因歧視、基因強盜、基因開採、基因倉庫、基因專利、複製動物、基因改造食物、基因改造動物等。基因科技的不斷推出,基因「產品」(真實的與想像的)的湧現,如排山倒海,令人目瞪口呆、應接不暇、手足無措,無所適從。雖然科技界對基因科技造福社會一致看好,極度樂觀地迎接基因時代的來臨,但不少人卻對基因科技帶給社會的高度不確定性感到困惑,憂心忡忡。在傳媒的一貫煽情報導的衝擊之下,人們對基因科技已有的陌生感上,更加多一層的疏離感。

部分原因是由於傳媒的廣泛報導,有時不惜渲染誇大,基因科技在人們心頭中深刻圖象縈繞不去,配合了極具爆炸性的高衝擊事件:劃時代的國際生命科技合作計劃──人類基因圖譜的開展與提早完工、桃莉羊的複雜技術的成功,美國總統委託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研究評估複製人類的倫理社會法律的意涵,將人們對基因科技的感知及想像力推到了爆破點,加上基因改造食物在非政府組織的不斷抗議的情況之下,基因科技的雜多圖象已令人們的感覺世界危險地超載!

今天的科技社會,基因科技只不過是眾多科技之一,之所以一開始就與爭議分不開,基本原因是它觸動了一些人類社會極為敏感的地方,對一些重要的人類價值造成威脅。在反對者的立場來看,基因科技直接侵犯了生命的神聖性,干預了生命的完整性,同時亦企圖改變人種自然進化及生育的規律,犯了「違反自然」的天條。近年來以「扮演上帝」來批評基因科技的人主要持這個看法。

支持基因科技的一方則以它能為人類創造更多治病的可能,加強醫療實效、改善人們的健康,及幫助不育的人生育後代,為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就算要冒一些風險,也是值得的。這些攸關的科技對社會影響深遠,必須有公民的參與。但對於陌生難明的高新科技,一般公民的參與又談何容易?

感覺超載並不一定帶來理性的回應,感性的了解不能代替客觀的理解及批判的解讀。現時已有不少立場鮮明的組織或個人在基因爭議上紛紛表態,企圖影響輿論。民主國家保障公民有言論自由,百家爭鳴,應是好事,況且真理愈辯愈明,公民自可得益。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有既定立場的團體或個人,在表達意見之時,鮮有持開放的態度,以「擺事實、講道理」進行溝通。正反方一交手,就很快變為意識形態或意氣之爭,淪為一種「各說各話、講人自講」的假溝通悶局,一般市民在這種虛假的辯論中不只難獲啟發,反而會被弄得糊塗,最後放棄了解、拒絕參與。依筆者的觀察,台灣社會幸好尚未出現這類亂象。

為避免陷入這個假溝通的泥淖,我們應該加強及發展公民對科技的知情權及參與權(有知識才可有有意義的參與),鼓勵專家學者推行科技的公民教育,在各級學校及社區大開設相關的課程(包括網際網路的相關課程),及加強基因科技倫理社會法律的教育與研究,打好科技公民社會的基礎建設,是社會面對科技必由之道。

 

Written by admin

16 12 月, 2013 at 11:44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