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人工子宮孕育下一代 不必身懷六甲?

【2001.12.19 民生報  記者詹建富/報導】

先天性缺乏子宮或子宮病變而無法生育的婦女,也可有「子望」;我國旅美科學家劉鴻清昨天發表一項不孕醫學的重大突破,她以組織工程技術結合膠原蛋白,建構出體外人工子宮的雛形,並使受精卵可以成功分裂到六十四個細胞,她認為,假以時日,「人造子宮的玻璃箱」將可成真,也可孕育出未來的新人類。

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劉鴻清於今年十月在美國婦產科醫學會上,首度發表體外人工子宮內膜的研究結果,並獲最佳論文獎。她表示,未來這項研究的應用範圍相當廣,不僅可讓不孕婦女以體外培養方式,孕育自己的子女,透過類似的組織工程技術,還可在實驗室內製造其他器官組織,包括人工心臟、人工肝臟等,都可供做器官移植的替代來源。

劉鴻清是應國內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之邀,計畫將技術轉移到國內生根。她指出,要製造人工子宮,首先須模仿子宮內膜環境,以便讓受精卵可以著床;而子宮內膜除高密度的血管外,主要是間質細胞與表皮細胞。為此,她先用活體切片方式刮下一片子宮內膜,然後運用生醫技術分離出單一細胞,接著把它鋪在由膠原蛋白組成的聚合體,並補充生長因子、荷爾蒙及蛋白質等養分,這個膠原蛋白組織就會形成類似子宮內膜的薄膜。

接著,她受精卵植入這層薄膜上後,受精卵成功分裂到六十四個細胞的囊胚期。並與如同著床般表皮細胞連接在一起;但受限於美國現行規定,人類受精卵的研究期限只能在受精後第十四天內,因此她沒有繼續研究下去。

劉鴻清強調,這項研究可以模擬子宮的環境,除可供臨床診斷流產、避孕藥物及抗癌藥物的研究外,最重要的是印證未來人造子宮的可行性;她透露,用電腦控制、模仿營養補充及荷爾蒙變化的人造子宮動物實驗,正加緊進行中。

部分不孕症專家則認為,在體外製造人工子宮是人類的夢想,但夢想要實現可能還有一段長路。台北馬偕醫院不孕症中心主任、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李國光指出,在胚胎發育的前期,也許靠養分的液體滲透,即可供給養分,但到了胚胎著床後,所依賴的是血管供應養分,而如何供應約三千公克重胎兒正常成長的環境,這才是人造子宮的最大挑戰。

Written by admin

11 12 月, 2013 at 11:55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