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子宮婦女的福音 以假替真 人工子宮「助好孕」
【2001.12.19 中國時報 張(王黎)文/台北報導】
華裔科學家、美國康乃爾大學婦產科教授劉鴻清昨天發表一種人工子宮的全新研究,她以膠原蛋白架構子宮形狀,並培養婦女的子宮內膜細胞附著其上,模擬子宮環境,已成功讓受精卵著床七天。劉鴻清說,這項技術是要幫助先天無子宮或因病切除子宮婦女,讓她們有機會懷孕。但技術尚須五至十年才能成熟。
劉鴻清昨天應邀在第二屆台北生物技術大展發表這項新研究。她指出,「人工子宮」是以膠原蛋白架構出人體子宮的形狀,再取出婦女的子宮內膜細胞大量培養,並以特殊酵素切斷細胞間的蛋白質連結,成為單細胞,附著在如同鋼樑的膠原蛋白上,形塑出類似人體子宮的形狀和環境。
劉鴻清說,她在康乃爾的研究小組在這個體外子宮雛型上,放置受精五天的囊胚,發現此一囊胚可順利著床,且著床後第七天仍健康存活。此外,以小老鼠所做的動物試驗也顯示,老鼠胚胎至少可順利著床達兩週。
她指出,目前研究小組正訂做由膠原蛋白製成的筒狀老鼠子宮,短期內老鼠胚胎就可在這人工子宮內成長至出生,應該沒有問題。
劉鴻清說,這項研究涉及人類胚胎的部份已經通過康乃爾大學人體試驗委員會核准,進一步以人工子宮孕育人類胚胎直至出生的部份,目前法令尚未有明確規定或禁止。她說,就她所知,目前全球並無其他機構進行類似研究,這項研究所採用的膠原蛋白來自台灣的生立生物科技公司。
劉鴻清是從事不孕症治療的女醫師,她說,過去做試管嬰兒時,常有胚胎長的不好,當時她就取出不孕婦女的子宮內膜細胞培養,改善胚胎品質。不過,她說,這類培養所用的環境是二度空間的平面,胚胎無法著床,所以她才想進一步發展三度空間的環境,研發人工子宮。
她說,人工子宮的發展方向有二,一是純粹體外發展,從胚胎著床到出生都在體外的人工子宮內進行,沒有懷胎十月的母子關係;這種作法必須克服胎兒成長期間營養供給和廢物排出的技術困難,可能必須發展幫浦擔負輸出和輸入工作。另一種是將人工子宮移入婦女體內,這種方法較自然和人性化,胎兒營養來自母親,但子宮移入涉及複雜的血管連接手術。
劉鴻清說,不管哪種方法,都必須耗費五至十年的研究才可能成真。至於無子宮婦女何來子宮內膜細胞?她說,透過複製人的細胞核轉置技術,人類光憑體細胞,就可以作出幹細胞,分化成子宮內膜細胞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