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性別與極別

【朱光棣/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
兩性關係不但是人生中一個重大問題,可能是最重大的問題。請問一個人生出來時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大家都問「是男還是女的?」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這問題對誰重要呢?想知道的是他周圍的人、是社會。周邊的人為什麼那麼關心一個人的性別呢?因為他們要知道如何對待這個孩子。男女有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衣服、不同的玩具等。很多語言中假設你不知道一個人的性別,你就無法以第三人稱稱呼它,比如在英語中你就不知道稱呼它為”He”或”She”好,想像一下,假如我們在街上遇到一個性別不明的人,我們會覺得很彆扭,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對待這個人,他是一個人,有什麼問題呢?但是我們只有對待男人和女人兩種方法,而沒有對待「人」的方法。正因為我們從人一生下來就要以名字、衣著、頭髮長短等等人為的方法來使我們一眼就可以辨別一個人的性別,以便以社會上既定一種方法去對待他。其實孩子在十幾歲發育期以前若沒有人為的衣著等的不同,我們無法從外表認出性別。我們要知道他們的性別,因為我們要以不同的方法對待他們。研究兩性關係的學者們發現,假如他們讓一個成人(不論男女),抱一個嬰兒而讓他知道這嬰兒的性別(不論是真是假),則這成人對待男女嬰兒的語氣、動作、或溫柔、或粗強有明顯的不同,為什麼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以不同方式對待男女嬰呢?因為我們對他們有不同的期望,我們期望男孩子長大成為剛強的男子漢大丈夫,女孩子長大成為溫柔的賢妻良母。這個不同的期望是社會的要求,其力量非常大,心理學一再強調,父母和老師對一個孩子期望的高低,與以後他長大時成就的大小成正比。因為社會對男女孩子的對待及期望的不同,他們成長以後在社會上的地位就有很明顯的差別。舉目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宗教等權力機構絕大部份在男人手中。男女權利的不平等是很明顯的。再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一個人生下來時社會的第一個問題是:「是男的還是女的?」我的答案是:因為社會要歧視女人!

社會對男女的期望和待遇很不同,不但不同而且是極端的不同。社會期望男女長大後成為兩個氣質相反的人:男剛女柔、男強女弱、男嚴女慈、男主動女被動、男的自立女的依賴、男有理性女有感性、男主外女主內等等一系列對立的男陽女陰的性格。男女天生的生理上的不同,我稱為「性別」,上述後天的社會期望的氣質或性格的不同我叫「極別」(陰陽兩極的「極」)。英語是Sex和Gender的區別,在中文裡現在還沒有適當的翻譯(很多人把Gender翻為性別或性差,我覺得不適當),男剛女柔中的「男、女」是性別;「剛、柔」是極別。社會從那個人生出來的那一天開始就以不同的待遇和期望向那個人實行有系統的洗腦,來促使男的變成陽性的人,女的變成陰性的人。總的來說這種洗腦是很成功的,但不完全成功,有些不成功還造成悲劇。有些男孩子在社會的強勢壓力下還是不夠剛強,這種孩子在英語被罵為Sissy,在中文叫「娘娘腔」。相反的假如一個女孩子不夠溫柔,就會被罵為「Tomboy」或「這女孩子不像女孩子」。在文字上或邏輯上說:「這女孩子不像女孩子」或「這女孩子像男孩子」是矛盾的,一個女孩子怎麼可能不像女孩子呢?但在普通語言中這句話是有意義的,因為第一個「女孩子」指的是性別,而第二個「女孩子」指的是極別。故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女孩子沒有社會要求的女孩子應有的氣質。」所以這種話是罵人的、批評人的話。社會就用如此等等的手段向違規的人施壓。想想看:假如一個小女孩聽到周圍的成人說她:「這女孩子不像女孩子」這對她是多麼大的打擊呀!她明明知道她是女孩子,怎麼人家會說她不像女孩子呢?怎樣才是像女孩子呢?當然社會會告訴她女孩子應該如此如此。社會的所有這些壓力,我稱之為極別化(Genderization),極別化大致成功,但有些人硬是接受不了,最後成了悲劇,就是我們稱之為「變性癖」的人。

從變性癖的現象裡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性別歧視的本質。一個變性癖的人,例如一個男變性癖者,典型的會說:「我雖有男人身,我覺得我是一個女人。」這怎麼可能呢?假如我們弄清楚性別和極別之分,那這句話的意思就清楚了。「男人身」指的是性別;「覺得是女人」指的是極別。社會「極別化」的目的要使性別「男」的變成有陽性極別的人,性別「女」的變成有陰性極別的人。性別和極別要附合,男陽女陰,不許有差錯,有差錯就是不正常、變態、病態,悲劇在變性癖者接受社會的極別化,也覺得自己有差錯。變性癖是極別的混亂,在身心不附合的情況之下,他們覺得是身體錯了,而向身體下功夫,想去改造身體。一個男變性癖者覺得他的性格和社會上他所見的女人比較相近,故他化裝成女人、學習女人的動作,這樣他在社會上覺得比較適應,最後可能動手術、把陽具割掉、假造陰道、打女性賀爾蒙使乳房長大,等等使身體外表像女人。但性別是天生的,你改不了每個細胞中的基因,他也不會生孩子,最後也只是一個被閹割掉、而化裝成女人的太監。最近報上報導臺灣這種手術愈來愈多了,我覺得這是一種殘忍的作法。問題是社會而不是個人,病態在社會而不在這些人身上。假如社會不只准許男陽女陰這兩種人,而且也准許男陰女陽,則問題何在?想像一下沒有極別的社會,這一個社會裡的衣著、頭髮長短、化妝、氣質等等不因性別而別,在這個社會裡有變性癖者嗎?不可能!因為在一個沒有「女人裝」的社會裡一個男人怎可能化裝為一個女人呢?

現在再回頭看看極別化的要求:男陽女陰、男剛女柔、男強女弱、男嚴女慈、男主動女被動、男自立女依賴、男理性女感性、男主外女主內等等兩極對立的要求是自然或合理的嗎?首先很明顯的不是自然的,若是自然的話,社會就不必花那麼多精力去「極別化」,也不會有變性癖這種人。極別化也不合理,這種極端對立的兩極化對雙方都不好,人與人之間差別沒那麼大,要求男性扮演陽極角色,女性扮演陰極角色,對雙方都造成不良後果。這種安排尤其使女人處於弱勢地位,但也付出很大的代價。就看看傳統的「嚴父慈母」吧!嚴者大家拒而遠之,慈者我們進而親之,在親子關係上,男人是輸者。再看看,「大丈夫可流血不可流淚」這句話,一方面促使男人去打戰被殺,一方面失去流淚這個對身心有用的健康活動。老早以前老子就看出剛強是死路一條。舉個可笑又可悲的例子!我有一個堂哥在去年過年時,聽到他太太和他的醫生兒子形容她的腰酸時說:「噯呀!你們女人連腰酸背痛都要找醫生,我大便流血好幾個月了都一聲不響。」他的兒子趕快帶他去醫院檢查,結果是晚期的大腸癌。假如他不自認男子漢大丈夫會忍痛,則他可能今天還活著。扮演男人角色的代價之一是平均男人比女人短命六年。

極別化使兩性得到片面的、極端而對立的發展,人為的拉長了兩性之間的鴻溝。事實上男女除生理性別(其目的主要是生殖上的分工)之外差別很小,他們的共同點大於差別,他們都是人。使他們幸福的條件差不多,男人需要的女人也需要,沒有理由要求男女變成兩個對立的人格,沒有理由因性別而有不同且不平等的待遇和期望,理想的社會應該廢除極別。假如一種氣質或性格是好的話,男女都應該被鼓勵擁有。反之,雙方都不應該有不好的性格。例如被動及依賴性對誰都不好,我們怎能說對女人是好的呢?理想的社會裡只有一個標準:作「好人」的標準而還沒有「做好男人」及「做好女人」的兩個不同而相反的標準。在這種社會裡對兩性的對待和期望完全一樣,這才是男女平等的真義。

Written by admin

7 1 月, 2014 at 3:49 下午